摘 要:《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但是目前該課程的教學過程存在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法死板以及教學評價單一的問題,因此應從優化教學結構,改變教學方法和創新教學評價等方面對課程進行改革,以此促進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學生通過系統的學習,不僅能夠掌握幼兒心理的發展過程和變化規律,為以后的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還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如何進行《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改革,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研究內容。
一、《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內容陳舊且繁雜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教材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太過陳舊,知識體系更新不及時,缺乏前沿的幼兒教育理論和觀點,教學案例與時代現狀不相符。二是課程結構編排不合理,重難點籠統模糊,未形成系統完整的體系。三是重理論、輕實踐,對心理學概念、原理闡述較多,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教育活動中的實踐問題的技能訓練少,導致學生在工作中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方法死板且枯燥
《學前兒童心理學》課程的教授,多數教師還是采用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但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對幼兒缺乏感性的認識,僅靠教師在課堂上的大量灌輸抽象的心理學理論,通過做筆記、勾重點、在課后死記硬背的方法進行學習,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這樣只會讓學生絕對課堂枯燥無趣,也使教師的講課熱情也不斷衰減。
(三)教學評價單一且片面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評價往往試卷決定成績,這種評價方式及其單一,缺乏形成性的考核,學生為了提高該課程的學習成績,在考前死記硬背理論知識,更是有很多學生出現平日不努力,臨時抱佛腳的現象,這就導致了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另外,很多學校的課程評價主體往往只有教師自己,缺乏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學之間的同伴評價,難以真正考評學生的學習效果,缺乏全面性。
二、《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改革策略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既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又給學生未來的幼師職業道路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教師在教授該課程時,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教材內容和實際相融合,不斷創新課程考核形式,豐富課程評價體系,實現本門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一)優化教學結構
(1)整合課程結構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知識點零散瑣碎,理論知識偏難,教學案例較少,根據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求以及幼兒園實際工作的需要,筆者對課程結構進行提煉和整合,使教學過程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F階段,我校采用的《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教材共有十四章,筆者劃分為了四部分:一是學前兒童心理學概論,包括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對象、內容及研究方法、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流派、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二是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包括學前兒童的感知覺、注意、記憶、想象、思維、言語、情緒情感、意志和個性的發展特點,這部分內容是課程的主體部分,學生通過該部分課程的學習,可以對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有全面的了解。三是國內外學前兒童心理研究發展新趨勢,涵蓋了學前兒童發展最新的理論和教育觀點,拓寬學生的視野。四是幼兒常見的心理問題,讓學生在相關理論指導下,嘗試著找出解決心理問題的辦法,從而提高綜合能力。
(2)更新教學內容
良好的教學內容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目前,針對學前兒童心理現象和特點的研究不斷更新,因此筆者結合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對《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補充,增加了國內外學前兒童心理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對教材中的案例進行了更新,把學生去幼兒園見習和實習遇到的實際案例搬到課堂教學中,以案促教,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對于與《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交叉重復的內容,根據教研室的教改會議的討論結果,由保育課程的教師承擔生理的教學內容,方便學生把握課程的重難點。
(二)改革教學方法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課程講授時力求知識的面面俱到,而學生則是坐在課堂上一味地聽,記筆記,缺乏主動思考的過程,這種“填鴨式”的教學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要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促進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
(1)教師教授和學生試講相結合
試講是體現學生專業思想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能的綜合體現,是幼兒教師職前教育的必要環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教師教授與學生試講相結合的形式,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教學模塊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如在講到“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中涉及到遺傳素質和家庭教養方式的模塊,學生通過課下查閱資料,并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生動形象地向大家講述了家庭環境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
(2)小組學習和自主學習相結合
通過教師的指導,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學形式,通過分組討論、自主學習等方法,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闡述自己的觀點,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了解知識的內在聯系,把書本的知識內容進行重新構建和內化,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構建“自主、高效、優質”的課堂。如在學習“學前兒童社會交往”中的攻擊性行為時,通過給學生呈現教學案例和視頻資料,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并把討論的結果在課堂上進行匯報,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學生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應結合學校的見習和實習計劃,將課堂引入幼兒園和早教機構中,讓學生在見習和實習的過程中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并對幼兒形成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前兒童的記憶”的講授時,可以要求學生選擇小、中、大班的孩子作為被試,通過向幼兒講述同一個故事《狼和小羊》,嘗試讓幼兒進行復述,并撰寫實驗報告,加強學生對學前兒童記憶發展的特點的了解。
(三)創新教學評價
在新的課程改革中,從改變教學和考核模式入手,構建新型課程教學和評價模式,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建立多元化的學生成績評價模式,體現“全程實踐,優勢定位”的理念。而學生《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的成績主要由學生課堂表現(10%)+形成性評價成績(40%)和期末考試成績(50%)三部分構成,最終實現以課程改革促進教學,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1)評價主體多元化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傳統的評價主體只有教師一人,因此在課程改革過程中,增加學生評委和自主評價的形式,不僅讓課程的評價過程更加客觀,也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的看待自己和別人,并從評價的結果中讓自己不斷地調整和提高。
(2)評價內容的多樣化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的評價內容既有說課、試講、小組匯報等動態考核,又有小論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等靜態考核。同時,鼓勵和提倡教師將考核內容與未來職業崗位的勝任要求相結合,使對學生的評價更加科學合理。
三、課程改革反思
通過對《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的改革,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整個教學過程也更充滿生機。一是課程改革促進了學生課堂的變化,課堂教學中改變了教師一味傳授知識的權威地位,出現了更多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二是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真正的張揚和提升,促進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和思考。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只有堅持“以職業能力為課程核心,以專業項目為課程結構”的思路,按照現行的行業需求和教學理念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革,根據行業發展和人才需求變化及時調整和更新人才培養方案,使課程與行業、市場進行對接,使課堂教學回歸到職業教育的本質,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才能使教學之路和課改之路走的更精彩。
參考文獻
[1] 吳亞蕓.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心理學》教學改革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5(15):59.
[2] 楊惠娟.關于幼兒心理學教學改革創新的幾點思考[J].山西青年,2013(06):109.
[3] 王敏.《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改革[J].現代交際,2014(08):144.
作者簡介:任留燕(1987- ),女,漢族,河南周口人,周口科技職業學院助教,教育系學前教育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方向: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