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最婉
摘 要 “算用結合”大致指數學運算與生活實際的作用相結合,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掌握知識的一種學習手段。老師從生活實際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思維邏輯,讓學生養成數學思考習慣,那么怎樣提高小學數學“算用結合”的實效性呢?本文就這個問題展開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 小學數學;算用;實效
中圖分類號:TL32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5-0087-01
數學作為一門主要學科,在各個學科中占據主要地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都離不開數學,比如某樣東西的數量是多少,長寬高和面積大小,最遠距離等等實際生活問題里都涵蓋著數學知識?!八恪焙汀坝谩敝g互相依賴成長,所以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將會大大提升小學數學“算用結合”課程的實效性。
一、分析“算”的實效性
計算教學是算用結合中算的一方面,計算貫穿著整個數學教學的過程,數學的計算課時和學習內容占總體的一半之多。小學數學上課開始時,老師都會以一個例子來引入本節課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為什么要計算,利用書本上的精美插圖豐富了熟悉的生活景象,激發學生對其的興趣,例如:老師課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以文具用品的購買情況為主題進行交流,了解到各位學生購買的文具用品數量和價錢。因為這個話題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所以學生有一定的經驗,大家也就暢所欲言的回答:“我買了5本筆記本,用去15元”有的說:“我買了3枝圓珠筆,用去9元”也有的說:“我和小栗子一起去買的,我買了6本,花了18元,他也買了好多本”這樣的實際生活場景,避免了傳統計算課程教學的“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劣勢,也繞開了新課程老師過分追求設立獨一無二的花哨的生活情境,能為學生提供豐富開放的信息資源,使“算”與“用”得到更完美的結合。
之后進行深入探究,用什么方法計算,計算中我們要避免機械式的講授,反而利用各種情境將抽象的數學公式形象的表現出來,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有這樣一道題:“有兩個修路隊需要在三天時間共修一條路,第一隊修了150米,第二隊修了105米,問平均第一隊比第二隊每天多修多少米?”有的學生會組織語言闡明自己的邏輯,有的學生用通過畫圖的方式解釋自已的想法,甚至少數的思維快速的學生直接列出綜合算式進行解答。
最后要經常訓練計算能力,留適當的課后計算題,老師要注意觀察每位學生的心理動態,做到及時了解并且為其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勤加訓練更有助于形成數學思維,為以后的學習內容奠定良好的數學理論基礎知識。
二、分析“用”的實效性
在科學技術發展下,教學方式要與時俱進的做出改變,數學本就是枯燥無趣的學科,假如老師用機械式讀課本的授課方式,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如果老師利用網絡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算用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構建思維,提高學習效率。根據調查顯示,以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為背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相比傳統教學中老師出例題算式更生動地展現運算過程,課后鞏固練習是現在利用算用結合的體驗與感悟,體現計算規律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去尋找。老師在教學之前要滲透的漸漸地做好鋪墊,數字是生活中具體事物數量抽象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數字形象化,鍛煉學生計算能力。
老師要在學習的各個階段設立不同的學習要求。比如剛剛開始進行計算之際,利用圖畫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在用的方面提倡學生多多接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去大型超市買零食,家長也有意識地灌輸學生的數學計算思維,并適當地進行夸獎,在兒童心理學里面,孩子處于懵懂時得到父母的夸獎是最好的獎勵,因此學生建立自信心,并能夠聯系生活實際將算用結合運用的靈活到位。
在日常老師的角色是合作者、參與者,學生應該是教學中的主體。現今社會缺的是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時常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自我思考能力與探索精神。著重要解決的問題是恐考分。要多多和學生講“不要看重結果,過程是最重要的”。重視過程大概是指老師為學生營造一個探究合作,互相交流的學習氛圍。在開放式的教學氛圍中讓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操作,也就是讓學生觀察題目,講述題目內容、讀懂題,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探究所獲信息和要解決的數學問題間的關系,讓學生根據實際背景找出彼此之間的關系,列出算式并且解決問題,然后讓學生獨立計算。問題解決后讓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進行反思。只有“用”與“算”相結合的運用,才能了解數學學科的真正魅力。
三、結語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課堂形式呈多樣化發展,傳統的教學理念可以適當進行調整。總而言之,數學這門學科是密切聯系著生活,表現為算法操作的過程。因此我們小學數學教師的首要教學目標是正確引導學生,要求他們能夠做到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養成慣性的數學思維是重要的任務。
參考文獻:
[1]許寶嘉.小學數學“算”“用”結合教學策略的研究[A].《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C].《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總課題組,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