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麗 李玉芹
摘要:從古到今,語言是人際交往和情感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思想表達的重要工具,語言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每一次社會發展都推進了語言的發展。想要了解歷史,那么對語言變遷是如何影響現代文學,進而如何影響學習現代文學就顯得尤其重要。
關鍵詞:語言變遷;文言文;白話文;現代文學
一、語言變遷的歷史背景
要想探究變遷后的語言是如何影響現代文學,進而對學習現代文學產生巨大影響的,則要首先了解現代文學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學是人類情感的生動表達,每部文學作品都被深深烙上了時代的痕跡,是當時社會百態的縮影。學習現代文學是一次文字之旅,通過字里行間作者感情的抒發,使讀者產生巨大的共鳴,有很強的帶入感。許多優秀的現代文學作品,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邊城》以及抗戰初期描寫抗戰生活的《紡車復活的時候》等等,通過近似口語化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有助于人們了解舊中國的社會百態,有助于更好地學習中國現代歷史。對此要感謝白話文在社會上的流行。說起白話文,則要講到“五四運動”。在“五四運動”以前,文學作品以文言文的形式進行呈現,直到19世紀末期,文言文一直都是作為傳統文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原因在于文言文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可傳達的文字含義可流傳數千年。而口語含義隨著社會的發展,往往發生改變。為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文言文延續了數千年。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情況發生變化。彼時正值中西方文化對接時期,而文言文難以表述,白話文開始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白話文可以準確翻譯西方原著,使其迅速流行起來。兩種語言同時并存,各司其職,本可以和平相處,但隨著白話文應用越來越廣泛,文壇出現了一種聲音:西方文學發展之所以強大,源于其語言的簡單易學,而文言文過于晦澀難懂、不易理解,使文學作品在百姓中無法廣泛傳播,只在文人學士中間小范圍交流,缺乏群眾基礎,有一定的局限性,久而久之造成文學發展速度落后于西方。
此種論調與當時文壇主流觀點相悖,出現了“文白之爭”。一場由語言開始的文化革命逐漸拉開了序幕。
二、語言變遷的原因
從文言文到白話文是一場語言的革命,也是語言發展、變遷的過程。每種語言的變遷,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幾點: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宗教因素、戰爭因素。依據魏茵萊希、拉波夫等提出的“有序異質”理論,語言非同質系統,而是異質組成。一般來說,無順序的是由變異部分組成的,例如在同一人群中對變異部分產生了認可,則意味著變異部分發生了傳播。而白話文的興起也遵循了這一過程。起先是由于文化因素,當時西方文化涌入,用文言文的形式去翻譯西方原著成為難題,使用文言文翻譯的內容與原文含義相去甚遠,往往很難達到效果。同時文言文晦澀難懂、拗口難學,古人做文章講究“工整、對仗”,用詞要體現意境之美。行文中多以“然則、之、也”等虛詞修飾,通篇文章看下來意義模糊不清。因此白話文的倡導者要求做文章的目的是要大家都能明白文章的含義,用詞力求做到準確,不要產生歧義,使文章不再只在小眾范圍內傳播,要使中國廣大百姓都成為讀者,得到其他新潮學者的認同。由此展開了一場文學革命,一場語言的革命。當時從發表的《文學改良芻議》開始到《文學革命論》,白話文替代文言文的呼聲越來越響,由此開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直到白話文取得勝利。從此現代文學作品中不再出現“之乎者也”,而以通俗易懂的白話方式進行呈現,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迅速發展,文學之花得以生根發芽,從而積累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按照科學的維度來看,中國傳統文學用文言文代表,其實并不全面,藝術表現手段過于單一,與此同時,當時處在西方藝術類型沖擊的大背景下,筆者認為語言的變遷也是當時社會變革的開始和重要表現。
三、語言變遷對現代文學的影響
在《文學改良芻議》中,胡適倡導做文章要使用語體文,用詞可以口語化,不用過多的虛詞修飾,要準確表達文章含義,務必去除套話和陳詞。后世研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學者通常認為是從《文學改良芻議》開始新文化運動。因為在這篇文章發表之后在舊中國產生了一股使用白話文的風氣。同時胡適在《新文化運動與教育》演講中也倡導要改變過去的教育方式,提倡使用語體文。新文化運動影響深遠,不久社會上也響起了中小學國文教育必須改革的呼聲。作為回應,舊中國第一部白話文教科書《中等學校用白話文范》的發行,正式宣告在1922年文言文不再作為教科書體裁進行使用。截止到1921年共有291冊白話文教科書通過審定,逐步奠定了使用白話文教科書作為官方教科書的地位。文言文慢慢躲進歷史的角落。
白話文由于受當時政府的大力推廣,教育制度隨之改革,使其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表達、交流的工具。以白話文為寫作載體的現代文學作品逐漸繁榮。其表現在文學作品的發行量、創作量都達到了空前程度,被壓抑的創造力和創作熱情得到了充分的釋放。
四、語言變遷對現代文學學習的影響
如何定義現代文學作品呢?應該理解為是現代科學的思維用現代的語言呈現出來,并對傳統文學表現形式進行了豐富,出現了諸如散文詩、話劇、新體詩歌等新的文學體裁。同時在文學作品創作時,由于注重細節的描寫和情感抒發手段的創新使用,使作品更加飽滿,人物更加鮮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是對古典文學的創新,符合當時的世界文學潮流。以上文學作品類型均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逐步形成的新的文學表現形式。這些新興的文學作品是無法通過文言體裁呈現的。譬如兒童文學作品的出現,此前對于受眾為兒童的文學作品并沒有獨立呈現,而隨著日常生活交流用的口語可以載入文章,徹底改變了語言和文字不一致的問題。兒童讀物不再是枯燥和千篇一律的文章。同時隨著“五四”運動之后白話文的普及,現代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地方性”和細節描述細膩的特色。細節的刻畫,特別是肢體動作的生動描寫,使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在讀者面前突然活了起來,與此同時在寫作當中大膽運用地方性語言則更加突出了人物需要表現的情感和人物性格,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中心思想表述,升華了文學的要義。這對后世學習現代文學的任務文學工作者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由于白話文用詞的準確、明晰,避免了理解文章解析的歧義,對學習大有益處。
但是對于詩歌要使用哪種表現體裁則出現很大的爭議,這也是文言文和白話文之爭討論最激烈的地方。倡導用文言文進行創作的學者主張詩歌講究韻律、有格律,章太炎在上海演講曾說:“凡詩必有韻,白話文所作之詩毫無美感,不能算為詩歌,只能稱其為散文。”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新體詩歌是有獨特性的,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如此情緒、情感、意境用文言文是無法表現的。但是同樣,文言文創作的舊體詩也有白話詩歌無法比擬的地方。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這描繪的場景又是何等壯闊。同樣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新體詩與舊體詩是各有所長,無法比較的。對此胡適說過:“不必排斥固有之詩詞曲諸體。要各隨所好,各相體而擇題,可矣。” 學習現代文學時,我們應心懷感激,既要感謝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由于語言變遷帶來的一場文學革命,因為它使得更多的藝術表現形式得以發展,對于中國傳統古典文學我們也要繼承,因為它傳承的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語言變遷對中國現代文學學習產生的影響,本質在于由于文學作品的體裁由白話文替代了文言文,使文學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同時也涌現了一大批如魯迅、巴金、胡適等著名作家及其優秀的文學作品。通過學習這些文學作品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舊中國國民的生存狀態,更全面地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從傳統文學到現代文學審美的轉型,對后世文學形式的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薛景麗.現代文學語言建設中的變革、意義研究——評《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J].中國高校科技,2018,(11).
[2]李穎超.漢語言的變遷及其改變的成因探討——社會語言學視角下以新媒體網絡熱詞的形成為例[J].漢字文化,2018,(20).
[3]陳杰.淺析語言的變遷和現代文學轉型的關系[J].漢字文化,2018,(9).
[4]賈慶森. 網絡熱詞:語言變遷中甄別多元價值[N]. 東莞日報,2016-06-12.
[5]張西平.編后記:海外漢學與近代中國語言變遷[J].國際漢學,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