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學軍 田鄭玉
摘 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是培養創新型人才,而課題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模式能夠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性,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助力。文章分析了課題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征,指出了實施該模式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障礙,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課題導向;培養模式;創新能力;科研能力
按照我國高?,F行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有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之分。學術碩士是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為大學和科研機構輸送教師和研究人員,本文所說的課題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主要是針對此學術碩士而言。相對于偏重于實踐和技能的專業碩士,學術碩士科研創能力的培養顯得更為迫切,而課題研究是研究生參與科研、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的一項重要途徑。
一、課題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界定和特征
(一)模式的界定。根據各高校的做法,以科研課題為導向的研究生個性化培養至少有三種模式,一是研究生參與導師申報的課題,由導師指定某個或幾個研究生全程或階段性地參與;二是研究生獨立申報課題,導師根據需要酌情指導;三是從研究生入學就開始實施課題導向計劃,激發其科研的主動性,并使之得到全方位的指導,最終提升綜合素養。
由于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每個教師指導了十幾名研究生,甚至更多,導師有限的課題數量遠遠不夠分配,所以能參與導師課題的只是少數幸運兒;又由于各層級的課題申報大多設置了門檻(如副高級以上職稱),國家從未給研究生設置專門的申報系統,所以研究生很難獨立申報成功,因此,從目前來看,選擇第三種模式更具可操作性,即把“入門學習、研究走向、自主科研、學位論文寫作”等作為主線,以解決科研問題、完成科研課題為依托,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為目的,由導師對研究生在研學習期間的科研進行全方位的指導。
(二)模式的特征。在這種模式下,研究生入學確定導師后即初步明確研究方向,首先做一些基本研究,參與導師課題的申報,或校級研究生課題的團隊申報,或由導師安排科研專題。從搜集資料開始,逐步發展到撰寫部分章節,再將自己負責的部分形成論文,即由“助研”過渡到“自主科研”。課題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有以下幾個特征:
首先,課題與教學密不可分。科研活動是以扎實的理論做基礎的,而這些理論是在課堂教學環節學到的。課題與教學的結合有助于研究生全面地理解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綜合提升科研能力。進行相關的課題研究,對研究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時,創新思維、資料的收集與處理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書面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再次,注重個性化培養。該模式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基礎和水平,以研究生的專業興趣為出發點,自選擇課題時,導師就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專業領域,實施個性化和一對一的指導。在學術研究的各個環節,導師與研究生始終處于密切接觸狀態。
第四,以“四段式”為主線。目前我國的研究生培養主要是“二段式”的,即學生平時上課,寫論文時導師介入,這種模式削弱了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以課題為導向的培養模式是“四段式”,以入門學習、研究走向、自主科研、學位論文寫作為主線,該模式既與傳統的導師制培養模式相銜接,具有可操作性,又是對教學規律和培養模式的創新。
二、課題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從社會層面看:教育部曾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旨在提高研究生培養的整體質量水平,為我國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課題導向的培養模式突破了傳統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弊端,能夠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才能,提升綜合素養,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從高校層面看: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是為了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滿足當今社會和企業的發展需要,高校通過課題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科研精神,更能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學術氛圍,培育優良的學風,有利于高校形成相應的競爭優勢。
從研究生層面看:該模式一是可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不同,前者主要以老師講授知識、學生吸收知識為主,而研究生階段在于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以課題為導向的培養模式能夠使學生跳出理論知識的禁錮,在科研實踐中獲得知識并運用知識。此外,通過不斷的知識積累與知識再創造,研究生思維深度會有所提高,對待科研問題會有更多創新,從而達到創造性學習的目的。三是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課題研究通常需要小組成員的合作,在對不同的觀點的辨析中明確是非,在溝通中取長補短,在自我反思與總結中撞出火花,團隊協作不僅是科研需要的,也是研究生在今后工作崗位上必備的素質之一。
三、課題導向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障礙
(一)課題來源不足且缺乏創新性。目前沒有針對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專項基金(僅有個別高校有這方面的建設),導致研究生可申報的課題少,只能參加一些競賽或參與導師的項目,而導師的課題又不可能讓所帶的研究生都作為成員,因課題本身會限制成員的數量和成員的結構。
大多數研究生習慣了傳統的課程學習,知識來源僅限于教師教授,思路較為局限,對科研選題沒有感覺,基本上談不上創新;導師已經申請到的課題無疑都具有創新性,但對于沒有課題或課題少的導師,有可能在選題上不盡人意。一些脫離實際的陳舊課題不再滿足社會的需要,學術研究價值小,對學生的學術能力培養并沒有多大的幫助。
(二)導師的工作量大。在課題立項時,導師向研究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見解;在課題實踐過程中,需要導師的不斷指導與建議;在課題結項時,導師要從總體上指出研究的不足以及改進方法。經過這樣的指導與培養,研究生的學術能力與學術思維才能得到鍛煉和提高。而目前,高校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工作壓力很大,在研究生遇到問題時,能否給予及時充分的指導和幫助是令人擔憂的,一旦出現指導不足、監管不夠等問題如何解決?如果沒有建立有效的考核和反饋機制,很可能導致研究生的課題實踐結果不理想。
(三)學生能力不足。部分研究生在學習方法上仍停留在本科階段,不具備獨立思考和獨立學習的能力,遇到問題時缺乏探索性和鉆研精神,只滿足于老師的知識講授,單純為了應付考試,缺乏正確的學習的態度。此外,大多數學生畢業后選擇就業,讀研只是為了提升學歷層次,學生能否拿到學位與科研能力不掛鉤,只要完成了培養方案規定的學時、成績及格即可,只有小部分學生熱衷于學術研究,這種現象導致了大部分學生缺乏學術熱情,在課題研究中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觀點,缺乏對專業領域深入學習和探索的主動性。
四、課題導向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建議
(一)學校營造科研環境和學術氛圍。首先,學校應該建立合理的科研保障制度。課題研究要嚴格按程序進行,以此保證公平性和科學性,同時資助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和團隊,可為研究生設立專門的科研課題,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明晰研究進度以及經費使用情況,避免資源的浪費。其次,學校還要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在實驗室、文獻資料、數據庫方面加大投資力度,確保研究生的科研需求得到滿足。再次,為了加強學術氛圍的營造以及為學生提供更加充分的課題來源,學校要定期舉辦學術論壇和學術討論,邀請知名學者進行學術演講,開拓學生的視野,為他們開展課題研究提供充分的保障。最后,建立量化的考核與激勵機制,研究生的科研要與成績掛鉤,教師的科研及對研究生科研的指導要與工作量掛扣。只有從教師和研究生兩個方面發力,才能助推該模式的有效運行。
(二)導師加強指導和監督。導師應該掌握和追蹤行業動態,站在科研的最前沿,不斷提升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多申報課題、多中課題,才能讓更多研究生參與自己的課題。導師要加強與每一個團隊成員的聯系,盡最大的努力提供幫助和建議,不能倉促和片面。如果只是提供簡單的研究方向的建議,對于學生研究過程中的問題也不能認真針對性地解答,敷衍了事,課題導向的培養模式就無從談起。
(三)學生提升科研自覺性。學習方式要有所轉變,要結合時事熱點,關注行業動態,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要注重閱讀,在閱讀各種文獻資料的過程中做好閱讀筆記,拓寬學術視野;注重團隊的交流和協作,制定具體計劃,進行詳細分工,集思廣益;掌握研究規范和方法;具備批判和創新精神,要結合實踐推陳出新,而不是一味借鑒前人的經驗和結論,要敢于批判和推翻陳舊的觀點,追求創新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彭詠梅,劉海明.西部理工科高校研究生的課題培養模式研究——以昆明理工大學為例[J].價值工程,2018,37(10):13-15.
[2] 琚林鋒,林賢坤,李健.以科研課題為引導的研究生培養方式研究[J].科技資訊,2016,14(07):121+123.
[3] 吳彥文,龔自祿,李詩.以科研課題為驅動的研究生個性化培養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圖書情報論壇,2014(06):13-18.
[4] 艾浩軍.基于課題研究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策略[J].計算機教育2013(18):13-15+31.
[5] 周文輝,吳曉兵,李明磊.研究生參與導師課題研究的現狀與對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32(04):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