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玲
摘 要 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不自覺地把學生當作容器,把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知識往這個容器里灌,形成教師講,學生一味地認真聽、死記、多抄寫,學生的學習毫無自主性可言。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該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要尊重、贊賞學生,幫助引導學生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關鍵詞 小學語文;活動教學;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5-0098-01
在小學語文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激勵學生充分地活動,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知識。如何讓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充實課堂呢?如何更好地讓活動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呢?
一、優化教學情境,充分活動
在課堂中創設情境,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在活動中探究問題、體驗情感。這些情境必須遵循教材體系,以兒童知識、智慧、情感、意志得到充分發展為目標而創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等系列活動來引導學生的活動學習。
例如,教學古詩《草》,首先出示草原冬天的景物圖,伴隨著呼嘯的北風,學生感受到了冬天的蕭條及草的枯黃,再讓學生幻想自己是春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了這草原,長袖揮,奇跡出現了……學生通過想象,動筆在圖上添畫,之后說話練習,就很好地理解“枯”與“榮”。學《春曉》一詩,讓學生聽教師范讀后大致有了印象,然后教師讓學生扮演詩人,在教師的描述中活動起來,準備吟詩。“夜深了,詩人讀書讀困了……學生聽著聽著,微閉上雙眼,伏在書桌上。“朦朧中聽到了外面的風雨聲,詩人抬頭看了看,側耳聽了聽,又伏下頭睡著了。天亮了,詩人聽到鳥叫聲,起床了,這時詩人非常開心,他隨口就吟誦出了兩句詩,學生按教師的描述,時而伏睡桌上,時而拍頭聽,時而又伏桌大睡,之后聽到教師的提示,都興致勃勃、爭先恐后地吟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教師再次提示:詩人吟出兩句詩后,回想起昨夜的風雨聲,邊吟邊走到窗前看了看,又吟出了什么?學生激情吟誦“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充分理解了詩意,體驗了詩的意境,還了解了詩的倒敘結構。此時再次創設回到家的情境,老師當“奶奶”或“父母”,讓“詩人”來匯報新詩。學生借此鞏固了新知,輕松愉快地背誦、解說了古詩。
二、轉換角色活動,主動發展
活動為課堂增添了色彩與活力。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角色轉換,變“被動角色”為“主動角色”,也能成功轉換“要我學”為“我要學”。
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可扮演的角色很多。例如,心目中向往的角色有科學家、畫家、詩人等。學生一旦想扮演這些角色,就仿佛被巨大無形的力量推動著,帶著對未來美好的憧憬,無限興奮地要表現自我,積極參加到活動中去了。如:教學四年級的一篇科普說明文《太陽》,我讓學生扮演“小小天文學家”提問、探究(帶著問題自學、小組合作學習),最后開個“學術交流研討會”,學生很有激情地提出了許多問題,認真閱讀了課文,解決了一些比較容易的問題。在“研討會”上,他們互相解答,交流新知。這樣一來,學生學得認真,效果也非常好。學習《黃河魂》《西湖的綠》等課文,我讓學生扮演作家,用作家的感官去看美景,去聽美妙的音響,去感受壺口瀑布的磅礴氣勢、西湖雨天別致的綠。這樣,學生就會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課文內容,體會大自然的偉大。
又如,學習四年級寓言故事《陶罐和鐵罐》,可以讓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改編文中的語言,戴上自己動手制作的頭飾扮演陶罐和鐵罐,用夸張的神態和動作,表現出陶罐的謙虛容忍和鐵罐的驕傲自大。《新型玻璃》一課,可以讓學生以“新型玻璃自述”讓沒有生命不會說話的玻璃變成會說話、有生命的玻璃。通過童話角色活動,課堂充滿了童話迷人的色彩,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和活力。再有,課文中的人物是學生現實生活中熟悉或親近的人物,比如父母、朋友、老師、游客等。這些角色讓學生來扮演,學生會覺得特別可親可敬。四年級《記金華的雙龍洞》《爸爸的書》教學中,可讓學生扮演游客向他人介紹留給自己印象最深的雙龍洞的某一景點;扮演“爸爸”和“我”一同去買書,通過角色的活動,感受爸爸的艱辛,體會爸爸的不平凡。
三、結合能力訓練,全面發展
強調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活動,并不是只求形式,不求效果,而是要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去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讓兒童在動中學、玩中學,樂中學,做中學。活動設計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與能力訓練相結合,從而使基礎知識更牢固。結合具體課文與教材,引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
例如,教學《撈鐵牛》《科利亞的木匣》中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推導、想象的思維活動:教學《開卷是否有益》《推薦一本好書》中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演講、爭辯等語言活動;教學《釣魚的啟示》《加了一句話》中引導比較、評價、鑒別的活動,在多種多樣的誦讀、查字、表演、操作中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總之一句話,活動沒有統一模式,要根據學生實際,結合教材,設計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總之,提倡教學中讓學生多活動,是由重“教”向重“學”轉變;是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這個過程既重認識過程也重視情感過程,符合新課程倡導的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