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琳
摘 要:小學數學課程屬于所有課程中較難的課程,因為小學生的邏輯分析、數理分析、空間想象能力較差,同時小學數學課程對于高段的小學生而言,又是最重要的一門課程,直接影響到其“小升初”的順利與否。這樣一門集重點與難點于一身的課程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進行研究與探討,琢磨出最佳的適合小學生學習習慣、高效的授業技巧。國內外眾多學者曾經提出各種經典的方法,比如情景模擬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其中更為有效的當屬共同體模式,也就是學習共同體法。這種方法能夠幫助系統內的學生和諧共生、相互幫助,同時情感之間又相互溝通、相互鼓勵,可以說是用集體力量帶動個人成長的典型方法。這么好的學習方法,由于國內對“填鴨式”教學法的依賴,并不被小學教育工作者所重視,使得這方面的研究在國內較少。針對此現狀,分析了共同體模式的內涵,并提出基于共同體模式的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策略,同時對比了共同體模式課堂與傳統課堂之間的差異。
關鍵詞:共同體模式;數學課堂;內涵;策略;效率
社會學家曾指出人類社會是一個由有機體組成的,具有高度類似的精神意識和情感共鳴,在這個系統中,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合作分工。“共同體”一詞便是基于此,于19世紀被德國社會學家所提出。共同體存在的意義,通俗來講就是依靠集體精神寄托,形成個人生存價值。其實,將這種社會性的共同體概念狹義化,就成了本文所討論的“共同體”,學校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務工作人員,甚至是家長組成的微型社會,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集個人化與相互影響化的社會關系的過程。讓我們繼續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共同體模式存在的現實意義。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對學習下了微妙的定義,學而時習之,學習需要與知識產生概念上的刻記,之后還需要時常鞏固、復習、實踐,孔子還說溫故而知新,這就講到了學習的另一層面,學習是從既知世界向未知新世界的旅程。既然學習的現實過程是離不開實踐與創新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必然離不開教師的輔導、同學的互動、輔導者的答疑解惑,而這樣一個團體就是學習共同體,團體成員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進行溝通、交流,并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既然學校的學習共同體模式必然存在,只是部分教師并不理解這種模式,也就不能引水同渠,形成人為之勢。通過本文,希望引起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學教育工作者對共同體模式的重視。
一、共同體模式內涵
共同體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拋棄了舊有的,以老師為主導的學習模式。正是由于師生關系的轉變,共同體模式在我國新課改的社會背景下,更是如魚得水。然而,一些教師由于深受“填鴨式”教學法的影響,接觸這些先進的教學方式較少,不知共同體模式何云。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深入分析共同體模式內涵。共同體模式應該具有下述三個特點:
1.學習過程的開放性特點
共同體實施教學應該著眼于課程的開放性與教學目標的生活化。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存在“三位一體”的過程,包括知識技能、過程、情感。也就是說,就知識而言,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死記硬背的枯燥學習體驗,而是一種由自己主導的,教師起方向指引作用的過程。學生,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自我探索與實踐、自我觀察與思考、多人合作與討論是他們最高效的學習手段,書本的知識概念完全可以通過生活與情感得到傳遞。就過程而言,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授予者,轉而變成了知識的主動挖掘者。
如,在三角形面積公式教學中,筆者并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公式:三角形面積=底×高,而是在共同體教學理念下,將學生的情感體驗放在第一位,他們認為學習是有趣的過程,從而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筆者從學生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入手,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探討三角形和學生熟知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發現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以此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發展能力。實踐表明,學生紛紛嘗試運用拼組、剪拼、折疊方式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大家興趣盎然,忙得不亦樂乎。
2.系統內部的和諧性特點
這一條過于理論,然而卻是共同體模式的重要特點之一,因為一旦整個學習系統的目的不再統一,學習目標不再統一,這個系統就會隨之崩潰,究其原因,在于課堂學習是一個集學習活動(教師的授課、學生的聽課與實踐)與情感(學生對教師的喜愛、教師對學生的耐心、同學之間的友好幫助與良性競爭)于一體的。只有在這樣一個和諧共生的系統中,共同體模式才得以生存。課堂學習共同體中,教師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標是共同體中每一個成員都認同的共同愿景。每個成員在實現個人愿景的同時,也為達到全班的共同愿景而努力,從而形成了成員彼此間的和諧統一。試想一下,教師的目的在于給孩子們考試的技巧,而不重視知識本身的意義,學生的學習目的在于對知識好奇心的解答,那么在這樣一種矛盾體中,就必然導致學生對課堂的不夠專心,又比如在整個系統中,同學之間存在不良競爭關系,自私地將一些經驗隱藏起來,不與他人分享,就起不到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作用,雖然這個掌握技巧的學生能夠在這樣一個小集體中占有一定優勢,但是由于整個集體的平均水平不夠,就導致了其自身的進步也較慢的問題。
3.學生學習主體性特點
共同體模式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地位翻轉的教學方法,也就是說,共同體模式的存在意義在于對學生主體學習性的放大。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循循善誘,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愛思考、會思考的習慣,從而將學習的作用從外因轉換成了內因。事物的發展主要依靠內因推動,也就是學生自覺的學習習慣。還有一個共同體模式教學法的優勢在于,由于學生在這種教學方法下,經常處于探究的沖動中,很容易帶動課堂氛圍,從而帶動其他同學的學習興趣,使整個學習過程高效化。
合作學習是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渠道,是實踐學習共同體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如在“圓柱體側面積”教學中,筆者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將全體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人數控制在4~6人,一個小組配備一個手工自制的圓柱體、剪刀、筆等,引導學生復習相關圓柱的基礎知識后,讓學生觀察并動手測量圓柱體側面面積是多大?隨后,各小組成員展開了激烈的交流討論,小組成員群策群力,出謀劃策。個別性子急的學生已經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開始使用尺子、剪刀動手剪開圓柱體,測量計算圓柱體的側面積。隨后,老師引入以下問題:(1)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什么?(2)長方形的寬等于圓柱的什么?(3)展開后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柱體的什么面積?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總結歸納長方形與圓柱體側面積內在的聯系,教學實踐效果甚佳。
二、基于共同體模式的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策略
1.積極引導,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追求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對教案的不斷優化,從而傳授更多的知識,在短短四十分鐘的時間里,讓學生學習并掌握這些知識點。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枯燥,既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也不利于教師的成長。然而在共同體模式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則不同,雖然教師還需要做好教案準備,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目的,但是這個時候不再主導整個課堂,而是將課堂的學習主動權歸還給學生,教師只是做輔助教學作用。這樣就成了學生教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更加扎實地掌握了數學知識。
比如在“簡易方程”這一單元的教學中,該單元的教學目的旨在使學生掌握將低年級學到的對未知數進行各種邏輯方法的求解轉變成為數理方法的求解。這個轉化過程,很多學生都難以掌握,但也不乏悟性較高的學生。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異質地分組,也就是將好學生穿插安排到在理解上存在誤區的學生中間,通過這種優幫差的過程,可以使學生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布置一道“雞兔同籠”問題,在低年級的時候往往需要復雜的邏輯思考才能有效解決這類問題,然而在方程思想的轉換下,通過未知數的帶入,簡化了思維過程,這個時候,老師就要求各小組之間分別列出以“雞”為未知數的各方程,或者以“兔”為未知數的各方程,從而讓學生在列算術方程的過程中,積極合作,充分思考,起到學習共同體的帶動作用。
除了合作以外,還應該幫助學生學會如何進行有效交流。將自己的問題闡釋清楚,讓別人理解,同樣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多問一些發散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然后再讓學生從這些思考中想到什么問題,向自己提問。在這樣一種問答過程中,讓學生逐漸養成學會與人交流,特別是與長輩之間交流的習慣。
2.多樣活動,讓共同體發散到課堂之外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只重視課堂教學,最多發散到習題課上。教師認為學生只需要將精力放在課堂上和老師布置的作業上,就萬事大吉了。即使是習題,教師也僅僅將習題的功能集中在對知識的鞏固上,習題單一而沒有層級性。共同體模式下的習題布置,更傾向于因人而異地布置,層級分層明顯,讓每一層級的學生都能在其最優學習范圍內得到提升。并且,在共同體模式下,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合作競賽活動、電子信息活動等,擴大學習平臺。
3.教學平等,讓學生愉快學習
共同體模式還有一個顯著特征是對學習的過程性的重視以及對情感的體驗。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凡遇到學生存在的問題,教師不應該抱有不屑一顧與批評的心態,而是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為什么會犯錯,鼓勵學生多學多問,確保學生學習愉快,實現教學的平等。
如,在低年級“連加、連減”教學中,在這樣的一道運用型練習題目中:“鴨有4只,鵝有3只,雞有8只,請問鴨和雞共有幾只?”這是一道多余條件的應用題,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選擇有用的信息。但不少學生想都不想就列出4+3+8=15(只),筆者并沒有因為學生不假思索而指責學生,而是將算式列在黑板上,并將題目從頭到尾慢慢地讀了一遍。筆者讀完題目后,微笑地看著學生,學生便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了,并積極說出了自己錯的理由,在以后的解題中,學生引以為戒,做到認真審題。
三、總結
建立共同體模式有助于學生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共同體模式下的數學課堂是積極活潑的,更是自由開放的。在這樣一種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學習變得愉快而自覺,適應了新課標教學的目的。本文分析了共同體模式的內涵,提出了三點構建共同體模式的方案,希望在今后的教育過程中能夠總結更多的經驗,分享給相關教育工作者,幫助大家一起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范曉絢.學習共同體下高中數學翻轉課堂的實踐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16(6):71-75.
[2]魯照斌.試論課堂學習歷程中的“學習共同體”學習[J].江蘇教育,2018(9):7-8,11.
[3]劉曉蘇.拓展對話維度 構建高中數學課堂學習共同體[J].名師在線,2018(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