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惠芹
摘 要:知識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將生活元素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引導學生觀察周邊的案例、調查身邊的事情,可以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之中通過努力感受到知識。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學習,豐富自身人文底蘊,這樣既能凸顯道德與法治教育培養的目標,同時也進行了素質教育理念。結合多年教學感受,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與特色課程的結合教學相關問題,指出一些策略,寄希望于可以提升課堂效率,幫助學生培育良好的品行人格。
關鍵詞:品德;特色課程;融合;思考
在小學的學習階段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育,就可以有效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養,讓學生可以獲得更好的成長和發展。然而現如今的小學品德教育課程過于理論和刻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沒有把道德與法治教育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有效的融合,從而也就導致小學品德課的教學效果一直都處在不太理想的狀態。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打破這種枯燥封閉的教學模式,采用特色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一、品德課程與隊規隊紀一起抓,行為習慣早養成
每個年滿六周歲的適齡兒童在經過一段學習生活以后,學校會安排孩子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的組織。因為以少先隊的名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弘揚民族精神、公共道德、規范意識、文明禮貌等多方面的教育,能使學生的行為更有約束力,教育效果更有滲透力,從而提升學生道德問題。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少先隊正?;顒酉嗦撓担@樣有助于學校發揮育人的功能,讓學生在少先隊活動之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品德思想與知識,提升學生的品德,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和人格。
例如,二年級上教授《班級生活有規則》時,教師可用爭奪班級“流動紅旗”“學校文明班”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為班級所做過的努力,幫助學生建立個人行為與班級規則,使學生在行為對比中,真實感受到規則可以保障班級活動更加成功。本課的側重點是讓學生主動參與集體生活,學習協商解決集體事務,進行公共生活中的規則啟蒙教育。教師及時教導學生參照學校的常規規范,通過共同討論的形式形成自己的班級規范。學生也可在此過程中理解自己與班級準公共生活規范的關系,知道公共規則形成的過程。這一設計理念既有助于孩子對不良行為的認識,又對養成良好的品格有極大的幫助。
又如,三年級下《我很誠實》一課。當學生進行第20頁的文本中的三個問題的討論時:(1)從商店買東西回家后,發現售貨員多找了幾元錢,我該怎么辦?(2)測試一道題難住了我,正好可以看到同桌的答案,我該怎么辦?(3)不小心打碎了親戚家的花瓶,我該怎么辦?老師都可以結合《小學生守則》第5條:“講誠信。守時履約,言行一致,知錯就改,有責任心,不抄襲不作弊,不擅動他人物品,借東西及時歸還。”對學生進行教學。通過學習,學生感受到說謊帶來的不僅是內心感到自責、難受,還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甚至還會損害別人的利益,總之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整堂課下來,最終教師要引出的是讓誠實伴隨兒童健康成長這一真理。
二、繪本故事融進品德教育,更淺顯更入情入理
從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來看,他們習慣于從自身的視角來觀察和認識事物,越是可知、可感的事物,越容易被低年級學生所接受和掌握,而繪畫語言在表現事物方面具有文字符號無可比擬的形象性、直觀性,這種表現形式更契合低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特點[2]。鑒于低年級學生識字率不是很高,對書中圖畫的故事情節進行猜想是他們能夠有效理解繪本內容的必要方式。我們要幫助學生通過直觀想象,理解比較抽象的繪本內容。
教授三年級上《父母多愛我》時,我們可以根據繪本的難度、類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對繪本的封面觀察、想象與聯想,對繪本書中的內容進行猜測?!段矣憛拫寢尅愤@本繪本,書名就很出人意料。教師以書名作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什么會討厭自己的媽媽呢?緊接著引導學生看封面,小兔子交叉手臂,氣呼呼地看著桌上的餅干,到底是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讓小兔子這么討厭媽媽呢?通過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想象。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著彼此的猜想并互相補充對圖像的理解,同時也能理解圖像所傳遞的因果關系。低年級學生需要通過這種猜測想象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享受閱讀的樂趣。
教授一年級下的《分享真快樂》,我們挑選了《石頭湯》《紅狐貍和藍狐貍》這兩本繪本書籍。通過分享小故事,聯系學生生活中與人分享的經歷,進一步讓其感受懂得分享,就會收獲友誼,獲得更多的快樂,這就是分享的魔力。老師在教學繪本環節時,設計了一個問題:“你有什么話想對紅狐貍說?”生答:“紅狐貍你真大方!”老師緊接著又問:“大方有什么好處?”生:(1)別人都喜歡你。(2)大家都會夸你。師繼而再次引導:“這么說來,愿意分享的小朋友就是最受歡迎的,他能從中得到什么呢?”生:“得到非常多的好朋友?!痹诶蠋煹难普T下,學生輕易地就能領悟到分享的魔力,原來就是快樂,只要愿意分享還能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此時,教學重難點被輕松突破。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但輕松愉快,還能有效提升個人素質。
三、品德心健雙管齊下,讓德育真正走進兒童的心里
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人們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去客觀、如實地看待和評價事物,而不是戴上有色眼鏡,因此使人能真實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體會生活的美好。另外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對待學習和生活總是抱著積極的態度,因而所得到的回報是積極的,這反過來也能增強對美好生活的體會和感受,促使人們積極地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學生要想更加高效學習,首先需要在心中明確學習的目標,然后用正常陽光的心態去實施,才能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獲得顯著的進步。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教師更應關注學生健全品行和人格的發展。如二年級下《學做“快樂鳥”》的教學,教師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開展各種體驗活動,讓學生嘗試心理調節,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探究,悟出道理,培養學生自我消除煩惱和給別人帶去快樂的行為習慣,同時提高戰勝挫折的能力,擁有陽光健康的心理情緒。
課程中安排了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找到方法仔細聽故事《愛地巴跑圈》。想一想愛地巴為什么產生煩惱的時候就跑圈呢?(師小結:原來愛地巴跑圈,是通過運動宣泄自己因煩惱而產生的憤怒,不讓憤怒的情緒積壓在心里。)
(2)情景劇:《教室里的小風波》。場景①:站在自己的立場想問題。場景②: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師小結:同一件事,換位思考后處理就是另外一種結果,也能給人帶來愉快的情緒。)
(3)看視頻《媽媽不愛我了》:
①媽媽真的不愛她了嗎?她怎么會產生這種想法呢?
②怎么做才能讓媽媽知道她內心的感受,解決她的煩惱呢?
(師小結:生活中有的煩惱就是因為缺乏溝通、交流產生了誤會而導致的,只要我們注意到了這一點,很多的煩惱也能迎刃而解。)
這堂課不但教學了學生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煩惱,想辦法解決它,勇敢地跟煩惱說Byebye,還能引導學生走向健康,從此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良好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使學生能夠在目標明確的情況下形成情感上的認同或共鳴,并在內心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理解,如此學習才能有更多的收獲,達到教學目的。
四、給品德課加點節日氣氛,使傳統習俗文化知識大集合
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我們可以以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品德素養,這些節日中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寶藏,例如一年級上《我們的節假日》中的《歡歡喜喜慶國慶》和《團團圓圓過中秋》。這兩課書不但讓學生認識到了國慶節和中秋節的由來,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意義,懂得尊重國旗、國徽、國歌,升國旗的基本禮儀,還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到中華傳統文化,萌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除此以外,老師還可以講解我國的其他節日。如:端午節宣揚了屈原的愛國主義,重陽節是關于孝敬老人的,清明節是祭奠先輩的,學生在這些節日之中感受節日的氛圍,沉淀歷史感情,充實精神生活,開辟品德課程的課外資源。
兒童時期是人生觀和世界觀開始形成和健全的初始時期。因此,在小學階段進行健全人格的培養勢在必行。品德課堂能直接系統地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健康心理素質教育、法律意識教育、社會發展常識和國情教育。品德課堂就是最好的健全人格的教育平臺,讓品德課成為學生人格修煉的場所。兒童是未來的希望,只有教師善于引導,善于滲透,使人格教育生活化、形象化、情感化,相信在教師的努力下,學生的人格定能不斷完善,朝著健全、成熟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慶太.“感恩與責任”是小學品德教育的兩條線[J].教書育人,2019(2):71-72.
[2]劉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239.
[3]劉金光.回歸生活彰顯魅力: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淺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75-76.
[4]陸振芳.從討論走向發現:小學品德課堂小學生發現能力的培養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2):39.
[5]王藜.淺析如何讓品德課教學褪盡浮華并凸顯實效[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121-122.
[6]沈琪琦.互聯網背景下紀錄片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中的應用[J].教育信息技術,2018(12):51-52+80.
[7]陳玉芳.基于生活教育理論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18,31(1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