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筱婷
摘 要:在新課程不斷深入改革發展的當下,小學時期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是學生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堅持應用創設情境法、數形結合法、多媒體教學法、分組合作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這幾大關鍵方面,不斷加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為其未來的學習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
一、創設情境法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而且活潑好動,很難持久地維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進行聽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景中放松學習,達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目的。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教學情境,找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并創造情境,使學生不至于一頭霧水,而是有投入小學數學教師創設的情境的可能。同時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主動投入思考,從自己的認知出發,根據教師創設的情境進行推理,最后分析問題所在,成功解決問題。例如,教學認識幾何圖形的時候,如果想要學生快速地掌握和認識幾何圖形,那么教師就可以創設一個真實的教學情境,把教室變為一個圖形王國,讓學生在教室中找尋幾何圖形。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參與進課堂的教學中。在小學數學教師介紹了幾何圖形中的長方形、正方形的定義、特點之后,學生很快就能找到黑板是長方形的,粉筆盒是正方形的……再比如在教學梯形的時候,教師只需要向學生創設一個爬梯子的情境,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梯子,思考這是一種什么圖形,有哪些特點,可以分割為哪些已學過的圖形,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圖形。學生通過教師創設的情境,就會被引導著從生活經驗和生活經歷出發,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找尋答案,學會從已知推未知的思維方式。相反如果教師只是按照小學數學課本進行一味地照本宣科,將課本的知識原樣不動地傳授給學生,那么學生的學習效率實際上是非常低的,并且不可能從這種學習方式中培養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甚至會有學生認為小學數學課堂非常枯燥無聊,對學習小學數學產生厭學情緒。
二、數形結合法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因為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對于一些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就可以選擇采用數形結合教學法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數學式子具體化為形象的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數形結合法主要是把數學知識和圖形聯系在一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及時進行圖形的繪制來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或者可以選擇已有圖形,總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將具體圖形與數量關系進行相互轉化,最后做到解決問題。比如,小學數學中的間隔問題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畫圖,把題目中的文字描述表述為圖形。如一條路上一共十米,每隔一米種一棵樹,問一共種了幾棵樹。這個問題如果讓學生僅憑想象解題是非常困難的,學生憑第一感覺會錯誤地認為能種十棵樹。然而如果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繪圖,那么答案就一目了然了。一條路可以抽象為一條線段,路邊種的樹則可以抽象為一個點,然后讓學生把線段進行分點。學生通過繪圖就會發現十米一共有十個一米,然而卻能夠標11個點,與原來想象中的只能標10個點是不一樣的,原來線段即路的兩端是都能種樹的。這樣的繪圖解題,能夠非常明確地表現一些抽象的東西,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逐漸通過繪圖培養學生運用數形結合方法的認知,最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另外除了將文字轉變為圖形,小學數學教師還應該培養學生將形象的圖形轉變為抽象的數學語言的能力。
三、多媒體教學法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多媒體技術綜合了圖像與聲音,通過同時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使小學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提高了學生學習小學數學的興趣與積極性,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因此數學教師在準備小學數學的課程的時候,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件的優化,使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要學習的數學難點和重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更好地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如在教學乘法和除法的時候,小學數學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乘法和除法的計算過程,展現這兩種新的計算方式的必要性,使計數變得更加快速高效。比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或人物作為素材,如一些學生喜歡的小動物或者水果等,先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學過的加法,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然后小學數學教師再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乘法的過程,瞬間就會變得非常簡潔明了,如此學生就能理解乘法是如何產生和形成的,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由來,進而更加深刻地掌握乘法內容。這樣的展示,學生一般能夠學習到數學計算是為了方便我們的計數,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另外多媒體還可以為學生提高思維意識做準備,使學生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同步進行學習,這樣比小學數學教師抽象的語言描述要有效。
四、分組合作教學法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是不同的,而小學數學教師的精力和時間有限,肯定不可能做到一一培養。而同伴的力量實際上是非常強大的,因為學生一般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而且同齡人間的交流比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導更加有效,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分組進行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首先教師可以根據座位劃分,使學生形成人數不等的學習小組。然后教師再給學生分配一些學習任務或者提出一些學習問題,然后讓小組內的成員相互合作和配合,共同討論和完成這項學習任務或者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其實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是已經有了一定的數學思維能力,在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在班級進行巡視,注意聆聽學生思維方式的呈現,及時對錯誤的思維進行糾正,對沒有思路的學生進行引導,更好地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分組合作學習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發散思維。這都是傳統教學方式中很難實現的,因為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進行知識的灌輸,而分組合作學習則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學生有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學生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極高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小學數學的興趣,逐漸培養數學思維能力。比如在教學簡便運算的時候,學生就能夠通過自己的交流與討論發現許多簡便運算的方式,因為不同的小學生進行運算的順序和思維都是不同的,學生通過交流實際上得到了很多其他的思維方式。另外通過小組成員的互動學習,學生能夠做到相互幫助,會形成一種相互激勵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問題教學法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學起于思而源于疑。因此質疑是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重點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之一,使學生能夠真正發現問題,有疑而學。而要培養學生質疑的思維,教師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促使學生存疑質疑,然后從多個角度、方向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擺脫傳統模式化教學的束縛和影響,重新煥發出自由思維和質疑思維。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的時候,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自己通過動手操作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擺一擺,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學生通過拼三角,能夠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因此學生就能通過長方形的面積進而計算得到三角形的面積。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總結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輕而易舉了,學生通過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就總結出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由此也會推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即可以通過將三角形進行割補或折疊的方法得到一個梯形,然后用公式進行推導。小學數學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如讓學生計算用一根長68厘米的鐵絲圍成的長方形的面積。學生通過計算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答案,到底誰對誰錯呢?學生通過互相比較就能發現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長方形的長和寬越接近面積就越大。如此學生就通過理清知識間的因果關系,學會運用分析、綜合、概括、歸納、類比、演繹等推理方法發現規律、推導公式。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蓬勃發展的當下,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堅持做到以上幾大方面,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云書.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內涵與價值[J].小學數學教育,2016(9).
[2]黃旗云.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意義與策略[J].數學教育,2015(12).
[3]應姍姍.數學思維能力培養下有效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