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紅
摘 要:20世紀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能量公式E=mc2——物質能量E等于物質的質量或者重量m乘以光速c(每秒30萬千米)的平方。僅僅一克的物質,如果將它轉變成能量,其能量等于大約2500瓦的電力。真理相通。東方中國偉大教育家孔子,現代教育實踐家陶行知,西方教育思想大師斯賓塞,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許多偉人與先哲們發現并用其不同的語言形式對人們指出同樣的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實踐的能力。
關鍵詞:教育;E=mc2;獨立思考;實踐能力
世界幽默大師、小說家、“美國文學之父”馬克·吐溫先生的文章語言詼諧幽默,思想睿智深遠,總能讓人在喝咖啡般的愉悅享受中感悟到作者內心對世人的深切關懷和諄諄教誨。為了強調教育的意義,我把他的一篇幽默小說做了略微的改動,下面就是這篇小說:
約翰大學剛畢業,恰好他的新鄰居——《農業報》的常任編輯史密斯先生要出外休假,于是他接受了史密斯提出的條件,把這份報紙的臨時編輯工作擔任了下來。
他孜孜不倦、埋頭苦做了一個星期。稿件付印后,他懷著迫切的心情等待了一天,想知道自己編的報紙會引起讀者的什么反應。
傍晚時分,外面傳來一陣嘈雜聲,約翰從窗口向外望去,只見路上涌來許多人,他們手里都拿著一份農業報,眼睛都望著二樓編輯部的方向,看到自己編的報紙引起這樣大的關注,約翰心里美滋滋的。
這時,一位飄著長胡子清瘦文雅的老先生走進來,他的面容嚴肅,似乎心事重重。約翰請他坐下,他從衣服口袋里面掏出一份折疊著的報紙,問道:
“你就是新來的編輯嗎?”
“是的?!?/p>
“你從前編過農業報嗎?”
“沒有,”約翰說,“這是我初次的嘗試?!?/p>
“你對農業有過什么實際經驗嗎?”
“沒有,可以說是沒有?!?/p>
這位老先生鄭重的目光從眼鏡上面望著約翰:
“你聽著,看這是不是你寫的——‘蘿卜不要用手摘,以免損害。最好是先讓小孩子爬上去,把樹搖一搖?!@真是你寫的嗎?”
“喏,你覺得怎么樣?”
“覺得怎么樣?嗐,我覺得這很好呀,很有道理。我相信只在這個城市附近,每年就要因為在半熟的時候去摘蘿卜而糟蹋了無數萬擔?!?/p>
“假如大家讓小孩子爬上去搖蘿卜樹的話——”
“蘿卜不是長在樹上的呀!”
“啊,不是那么長的,對不對?哎,誰說蘿卜長在樹上呢?我那句話是個比喻的說法,完全是比喻的說法。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明白我的意思是叫小孩子上去搖蘿卜的藤呀?!?/p>
這位老人站了起來,把這份報紙撕得粉碎,還拿腳踩了一陣;他說約翰還不如一頭牛知道得多;然后他就走出去,“砰”的一聲把門帶上了。
約翰覺得老先生大概有所不滿。可是卻不清楚究竟出了什么岔子,他只好聳了聳肩膀,表示不解。這時,正式的編輯史密斯先生進來了!
史密斯先生環顧了四周,又盯著地上的碎報紙,顯得懊惱、惶惑和沮喪地說:“這個報紙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過歡迎,從來沒有出過這么大的風頭,可是我們難道希望靠瘋狂文章吸引人,靠出版一通荒誕的胡話來發展事業嗎?看看吧,現在外面街上正站滿了人,還有許多人騎在柵欄上看好戲,大家都在議論今天的報紙,都認為只有瘋子才能夠編出這樣的東西。約翰,你連農業上的一點最起碼的常識都沒有,又怎么會認為自己能編輯農業報呢?朋友!即使你把專門學糊涂當作一生的學業,那你畢業的時候也不可能比現在得到更高的榮譽。你真是太荒唐了。為什么不早點告訴我,你對農業一竅不通呢?”
“先生,你這樣說話太不近情理了!要知道,我已經完成我的任務了:在約定范圍之內,我已經履行了合同。我說過能夠使你的報紙投合大多數讀者的脾胃——這一點我做到了;我說過能夠使你的報紙銷數增加到兩萬份,如果我再編兩個星期,那一定不成問題的,不管怎樣,吃虧的是你,而不是我,再見吧?!庇谑羌s翰就氣呼呼地離開了。
在這篇小說中,作家馬克·吐溫先生運用幽默和夸張的手法塑造了嚴重缺乏生活常識的主人公——大學畢業生約翰編寫農業報像天方夜譚一般異想天開荒誕可笑。
約翰寫的文章里“蘿卜長在樹上”。且“不是直接長在樹上,而是樹的藤上”。采摘方式是“讓小孩子先搖一搖蘿卜樹”。顯然,他既沒有參加過農業實踐,也沒有認真學習和了解過這些農業知識。就胡編亂寫,正像一些學生在學校里習慣虛構作文一樣,只為了一個分數,其余都不在考慮的范圍之內。
作品具有強烈的搞笑和諷刺效果。然而仔細想想,從高校象牙塔里出來的大學生,缺乏常識的并不在少數,電視新聞里不乏這樣的報道:女本科生被小學文化的騙子拐賣到山溝;碩士在讀生被電信詐騙幾十次匯款給騙子,大學生被騙入傳銷被害……
這些不禁讓人們深思:教育最應該培養孩子的是什么?愛因斯坦擅長以其深刻的思考揭示出事物本質的規律。對教育,他同樣也深入思考并且鄭重指出了本質,他說:“當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里所學到的一切之后,剩下的就是他獲得的教育?!薄敖逃钪匾哪繕耸桥囵B學生獨立思考,判斷和實踐的能力?!?/p>
怎樣去實現教育目標?被稱為“教育界的牛頓”,引領英美法等17個國家的教育革命的英國著名教育家,近代西方科學教育思想的倡導者赫伯特·斯賓塞先生,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著有《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給出了科學的兩條途徑:
第一,要保護和培養孩子對學習事物的好奇心和興趣。注意是學習“事物”不是“課本”。這個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心里的重量,我們可以用能量公式中的m來表示。
其實,孩子天生具有學習的強烈興趣,看孩子牙牙學語時多么興致勃勃,學習走路時那么勇敢不怕摔跤,參加游戲時又是多么積極熱情,看看貧困地區孩子們跋山涉水,寒冬里頭發結成冰也樂于上學,學習求知本身是孩子自我成長的需要。只有當學習壓力過重或教育方法違背了身心發展規律,孩子才會厭倦學習,斯賓塞研究指出: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最有效。因此要保護和培養孩子對學習事物的好奇心和興趣。教師就需要轉變角度,設置懸念,注入情感,運用好方法,就會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愿望。
第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即培養孩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孩子并非不具備對事物提問的能力,只要想一想孩子小時候那些沒完沒了的令人煩不勝煩的“為什么”就可以了。為什么長大之后反而不會提問了呢?可見教師的啟發式引導是重要的。給學生講的要盡量少一些,多鼓勵學生自己思考和提問。慢慢地學生就會從不提問,到會思考提問,從提出的問題沒有意義和深度,到能提得出很好的問題了。如何幫助學生自己找到答案呢?
1.帶領孩子追溯知識的源頭
如果教科書是一桶桶精心包裝的水,那么教師在給學生這些精裝水的同時,也應該引導孩子們見識水流的源頭,領略江河湖海的面貌,感受大海的波瀾壯闊,深沉氣魄與生動鮮活的蓬勃力量。在歷史課上,學生總被要求背那些重點年代、歷史大事及其意義,枯燥乏味且煩瑣無趣。那些被課本高度概括的歷史事件,其實都有著比電視劇還要生動精彩的真實背景故事。教師如果在課堂中穿插一些精彩的背景故事,讓學生參與分析討論并得出結論,并且把相關的書籍作品引薦給學生,這樣的歷史課,一定會讓學生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學生變得更愛分析思考和學習。
2.引導和提供給學生必要的工具和材料,教給學習的方法,讓孩子自己探討、推論,發現、找到答案
一次,小斯賓塞問爸爸,面粉是怎么磨出來的,于是爸爸帶著小斯賓塞去觀察德文特河畔的磨坊。看輪盤被急速的水流帶動起來,接著又通過豎軸帶動磨坊的碾石,碾石將麥粒磨成了面粉,從漏斗里面出來的面粉還冒著熱氣……小斯賓塞仔細地觀察著面粉制成的全過程,還把手伸進發熱的面粉里。就這樣,小斯賓塞通過自主教育獲得了關于力的傳遞和能量轉移的一些知識。鼓勵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雙手去觀察研究事物,例如通過種植一株花或者養一條蠶,觀察生命的成長過程;采集樹葉研究樹的種類和特點,尋找相關書籍等資料完成一份小型研究報告……
美國的課堂上,教師最常用的教學組織形式就是讓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大家根據主題紛紛提出問題,然后教師引導他們尋找答案。
我嘗試在英語語篇學習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根據這些問題開展教學。如六上第四單元my pen pal中A lets talk對話學習時,學生初讀課文后提出了這些問題:
“What are Peters hobbies?”(彼得有什么愛好?)
“What are Olivers hobbies?”(奧利弗有什么愛好?)
“What are Zhang pengs hobbies?”(張鵬有什么愛好?)
“Where does Peter live?”(張鵬住在哪里?)
“What is Zhang peng going to do?”(張鵬有什么打算?)
我適當地安排問題的順序,指導學生邊解答,邊學習,理解和朗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有自主性和成就感,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得到了鍛煉。
自主學習保證了印象的鮮明和持久,因為只有主動參與,深刻地理解,才能永久地儲存在記憶里,并能隨時得到運用。且形成自己獨特而有效的手段來解決新問題。在自助學習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雖然不能像數學一樣被精密計算,但是思維和光是不同空間的極度快速物質,我們可以用同一個字母c的平方來形象地說明。整個教育過程都應該是培養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因此愛因斯坦的能量公式的概念與教育的概念分別表現為物質與精神領域,所處空間不同但本質卻相同。教育的概念完整表達即是:E(教學效能)=m(學習興趣)c(獨立思考自助學習能力)2
如果孩子在這種理念中受教育,想必不會讀成書呆子,在學習過程中其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鍛煉和培養。各位讀者朋友們,如果我們在這種教育方式中成長,定會更富有思想、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雖然時光不能倒流,我們不能回到童年,但我認為,教師如果多思考和優化實踐教育的每一天,我們教師手中的許許多多的學子們就能得以更好的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赫伯特·斯賓塞.斯賓塞的快樂教育[M].中國婦女出版社,2015.
[2]郭瓊.打造教師的魅力積蓄教育的能量[J].職業技術,2004(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