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編教材中“快樂讀書吧”的設置是一種閱讀導向。根據多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經驗,就此提出幾點思考和建議。一是充分發揮課本提供的示例讀本(場景圖)及學習伙伴提示語的作用,激發閱讀期待;二是借助朗讀、表演、漫畫等多種形式,創設情境,感受閱讀快樂;三是“不動筆墨不讀書”,擴大詞匯量,培養語感,提升閱讀能力;四是課外延伸,拓展多種閱讀形式,鞏固閱讀效果。
關鍵詞:小學低段學生;“快樂讀書吧”;閱讀;教學策略
部編教材中“快樂讀書吧”的設置是一種閱讀導向,把課外閱讀納入課程,旨在擴大學生閱讀視野,培養閱讀興趣,使其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并樂于和大家分享閱讀內容,討論和交流閱讀感受。這是個新開設的欄目,教師需要根據學情,創造性地開發課外閱讀資源,有針對性地利用各種教學策略,使學生不斷提高閱讀能力,感受閱讀的快樂。筆者根據多年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經驗,就此提出自己的幾點思考和建議,以拋磚引玉。
一、充分發揮課本提供的示例讀本(或場景圖)及學習伙伴提示語的作用,激發閱讀期待
每次“快樂讀書吧”都提供有示例讀本(或場景圖)及提示語,它們對課外閱讀的引導有不同的指向,教學時在問題設計和引導討論方面要有所側重。
(一)充分發揮示例讀本(或場景圖)的引領作用
比如第三冊“快樂讀書吧”的內容是“讀讀童話故事”,課本提供了《小鯉魚跳龍門》《“歪腦袋”木頭樁》《孤獨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飛的貓》等五本童話故事書,我建議在此之前的時間里(比如一年級之后的暑假期間),老師可讓學生選擇其中一本書進行閱讀,再在課堂上和大家分享閱讀內容,給大家講一個童話故事,交流讀后感,并試著推薦給大家閱讀。這樣,由一個故事引導讀一整本故事,由一本書帶動讀另外的幾本書,激發了孩子們的閱讀期待。
再比如,一年級上冊的“快樂讀書吧”主題是“讀書真快樂”,給出了四個場景圖,其中一幅圖是親子閱讀的場景,“我經常和爸爸媽媽一起讀有趣的故事書。”交流時,要重在對“經常”“和爸爸媽媽一起”“有趣的故事書”等關鍵詞語的生活化理解,要從入學前的“聽”爸爸媽媽講故事過渡到一起“讀”故事書,并通過畫面的觀察,感受親子閱讀的快樂溫馨。
(二)充分利用學習伙伴的榜樣作用
“讀讀童話故事”還出示了學習伙伴的提示語:“每次拿到書我都要看看書的封面,找找書名和作者。”“每次讀完書,我都小心地把書收好,不把書弄臟。”
老師帶著孩子們學習書中小伙伴的樣子,把自己帶的童話書放在桌上,擺整齊,比一比誰的最干凈、最整潔。然后帶著孩子們讀封面、讀作者、讀目錄、讀內容,引導學生學習閱讀一本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這樣以本為本,制訂目標,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外閱讀教學的拓展和延伸。
二、借助朗讀、表演、漫畫等多種形式,創設情境,感受閱讀快樂
(一)“讀書”不拘泥于“讀”
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說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在學習中占有何其重要的地位。
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老師講故事時都會把身子挺得直直的,豎起耳朵,兩眼放光,嘴角帶笑,聽得津津有味。所以,老師范讀文章中的故事時一定要聲情并茂,必要時要脫稿。老師飽含深情的語言會撥動孩子們心靈的琴弦,使之受到語言文字的熏陶,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領悟書中描述的意境,從而產生閱讀興趣。還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朗讀,尤其是富有戲劇性的朗讀,更能促進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平時也可以在班上舉行朗讀比賽,比如模仿央視的《朗讀者》欄目,先確定一個朗讀的主題,再由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選擇朗讀內容,通過孩子們發自內心,充滿真情的朗讀,讓大家感受文學之美、聲音之美、情感之美。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愛表演。書中精彩的故事情節可以由孩子們自編自演,在編一編、演一演的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學生這種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達到了享受閱讀的樂趣。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師可恰當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寓‘讀于樂”。例如,在《讀讀童話故事》中,放一小段《白雪公主》的動畫片,放一首《小紅帽》的兒童歌曲,放一張《睡美人》的圖片……小學生想象豐富、好奇心強,自然會對沒有閱讀過的童話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不動筆墨不讀書”,擴大詞匯量,培養語感,提升閱讀能力
詞匯量的積累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必不可少的關鍵。獲得大量的詞匯是要通過大量、有效的閱讀才能完成,詞匯量上去了,閱讀速度自然也提高了,相同時間內閱讀量也上去了。與此同時,又能形成較強的語感。這樣產生了良性循環,真可謂一舉多得。
(一)“爛筆頭”動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低年級的學生詞匯量非常貧乏,不僅是一段文字,就是一句話也漏洞百出,前言不搭后語。無論老師怎么糾正,也只能管得了當時,過后轉背就忘。中國有句古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時一邊讀一邊想,一邊勾畫,對必要的詞句等做適當摘錄。如摘抄下寫景的、寫外貌的、寫心情的、寫動作的詞語或成語,以及運用了各種修辭的優美句段,等等。
課外閱讀是擴充詞匯量最好的途徑。如湯素蘭的童話《流浪森林》,作者以純美的文字,創造出溫暖深邃的意境,讓小讀者在輕松閱讀中收獲文字里的愉悅,獲得心靈上的成長。“聆聽、奄奄一息、砍伐……”等詞語可引導孩子們積累。“……動物們回到了森林里,鳥兒飛回了樹上,魚兒回到了溪流里。……”這樣的排比句式也可以引導摘錄,慢慢的,孩子們掌握了這種閱讀方法,積累得多了,量變的飛躍必將帶來質變,長此以往,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二)將“仿寫”進行到底
學習語言文字的目的是為了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積累后,寫作就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但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千萬不能操之過急,以免被困難嚇倒而止步不前。老師可以帶領孩子們從簡單的“仿寫”開始,慢慢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先是詞語的仿寫,如AABB式、ABAB式的詞語;再是句子的仿寫,如比喻句、擬人句等;最后再到段落的仿寫。這樣有梯度的訓練讓孩子易于接受,也更有成效。
四、課外延伸,拓展多種閱讀形式,鞏固閱讀效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低年級學生要“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其要求之高,是以往所沒有的。
因此,只有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一)創建“圖書角”
首先,老師可以發動全班同學積極捐獻自己的藏書,創建班級“圖書角”,由專人負責保管、借閱,從有限的時間里擠出時間來進行課外閱讀。
(二)合理安排課余時間
低年級一般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學生正好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課外閱讀,老師可以將推薦書目告知家長,規定學生在某段時間內完成某篇文章或某本書的閱讀。
(三)積極倡導“親子閱讀”
老師可以通過家長會、網絡交流等形式對家長朋友開展親子閱讀的指導;可以在教室里開展“親子閱讀”,讓孩子回去后和大人一起模仿、遷移、演繹教師帶領下的閱讀過程。家長也可以通過班級微信群等,用音頻、視頻的形式展示“親子閱讀”的實況,互相交流、互相啟發。
“快樂讀書吧”的教學,比其他課文教學更注重對課外閱讀的指導。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時時聯系日常的閱讀情況,切實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閱讀困難。
參考文獻:
吳素文.《快樂讀書吧》文本解讀及教學設計[J].小學語文教師,2017(Z1).
注:本文系常德市2018年度教育研究立項課題“小學低段學生閱讀指導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CDJYKY2018
31)重要成果。鄧力為小學語文一級教師,課題主要研究人員。指導:康建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