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萬春 顧春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意味著義務教育的重要任務已從基本均衡上升到了高位均衡。《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將均衡發展作為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通過建立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發展機制,縮小差距,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東南部、長三角幾何中心的新吳區,是一個高新技術密集、社會精英云集、經濟高速發展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量人口流入新吳區,這使該區教育體量與規模不斷增大。為了加快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集約共享,推動各級各類學校的內涵式發展,在發展好學校的同時辦好新建學校,進而全面提高區域教育質量水平,率先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新吳區提出了“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的概念,試圖通過創新合作機制,搭建交流平臺,充分釋放教育發展活力,實現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一、明確內涵,頂層設計
教育共同體就是基于共同的教育信仰,為了共同的教育目標,在同樣的教育范式中工作的群體。新吳區把“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定義為一種創新的教育合作形式,即由不同層次和類別的學校,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愿景,自愿組成的相互支持、互助交流、共同發展的新型教育合作組織。
在頂層設計中,新吳區以“每一所學校師生共同發展”為美好愿景,搭建跨區域、跨類別學校的廣域性合作平臺,創建行政推動、專業驅動、學校主動發展“三位一體”的內生動力機制,通過實施合作辦學、課程共建、教研互助、教師發展“四大計劃”,全面實現共同體學校在辦學理念、育人文化、課程師資、質量特色等方面的協同提高。
二、理念共享,文化相融
辦學理念是學校頂層設計的依據,是一切工作的方向、立場和原則。學校辦學理念的提升,主要是基于實踐的理性概括。每所學校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會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并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豐富和深化。在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中,不同風格的成員學校將通過對話與交流,在相互欣賞和相互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創新,共享優秀辦學文化,共生先進辦學理念,從而在文化價值、辦學思想上達成共識,達到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
于2017年新創辦的無錫市新吳區泰山路小學(以下簡稱“泰山路小學”)與無錫市梁溪區百年名校——江蘇省連元街小學(以下簡稱“連元街小學”)結成共同體后,就在連元街小學“現代開放教育”的辦學理念基礎上,泰山路小學結合本校實際,提出了“和世界站在一起”的辦學理念,后又從連元街小學“培根竢實”的校訓派生出“思源礪行”的校訓。“和世界站在一起”是對現代開放教育理念的發展與延伸;“培根竢實”(養其根而竢其實,根之茂者其實遂)重在夯實基礎,為未來奠基;“思源礪行”追求“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的教育,力爭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泰山路小學的辦學理念與育人目標和連元街小學同根同源,既傳承了百年名校現代開放的辦學理念,又結合了新吳區多元開放、具有國際視野的區域特點,體現了理念與文化的共融與共享。泰山路小學開辦兩年來,已由一所當初不被家長看好甚至強烈抵制的新學校,變成了一所家長稱贊、學生熱愛、社會認同的充滿活力的新優質學校。
從泰山路小學的辦學理念和育人文化的生成中不難發現,在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中,校際間的辦學理念和育人文化不是簡單地復制而成,而是尊重各成員學校的發展規律與特點,將共性與個性進行有機結合,既體現了和諧統一又彰顯了獨特風格,是實現不同文化融合的文化超越,最終達到“視界融合”。
三、制度共建,管理互通
管理是一切工作的紐帶,科學高效的管理能把學校各項工作及其組成要素結合起來,發揮整體效應,以實現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各項工作目標。在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中,校際之間共同探討現代學校的管理體系,共建科學管理制度,在管理文化、管理框架、管理制度等方面取長補短,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條線與塊面、民主與集中、封閉與開放、人文與科學之間取得平衡,實現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于2017年創辦的新吳實驗中學與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以下簡稱“三高中”)建立了學校管理互通平臺,積極引進三高中先進的管理經驗,包括機構設置、制度建立、干部培養、手段方法及信息資源等,踐行三高中“高尚追求、高度自覺、高位運行”的辦學策略,以及“積極進取、勇于超越”的辦學精神和“每個學生都重要”的辦學立場,為學生的茁壯成長奠基。新吳實驗中學還與三高中共同構建初高中銜接課程,努力探索打通初高中學段壁壘的新路徑,增強了初中教育的前瞻性,提升了優質生源的輸送能力。
四、課程共創,和而不同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一所學校,無論以什么名稱和標志去描述自己的辦學理念、辦學品牌或辦學特色,其核心表現都是課程。因此,圍繞核心素養構建一個科學的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是學校的主要任務,也是彰顯學校辦學理念、育人文化、品牌特色的重要載體。在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內,成員學校聯合開發共建課程,創造性地吸納品牌優質學校的特色課程,實現了共同體內課程的“和而不同”,從而有效地推動了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擴大了優質課程的受益面。如泰山路小學以連元街小學的“慧玩課程”為藍本,結合學校的“思源礪行文化——致遠校本課程相生共長行動研究”,建構開發“樂學慧玩——致遠校本課程”,通過思辯課程、學習課程、品格課程、實踐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的思辨力、學習力、品格力和實踐力。
新吳區還從區域層面匯聚資源,建設區域校際共享機制。通過智慧教育云平臺,將每一所學校的優質資源進行區級集聚,構建新吳區多層次、多形態、多類別的廣域性課程資源庫,以共享跨區、跨類、跨學科的課程資源;通過搭建展示交流、課程研討開發平臺,組建新吳區的課程超市、課程貨架和課程菜單。此外,還每年組織開展小學、中學和國際學校課程展示交流研討活動,提煉共性和特色,并根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和課程評價四要素,引入評優機制,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實施,對校本課程進行本土化開發。以此發揮以點帶面、共同繁榮的示范輻射效應,實現域內課程資源的校際互動、學科互通和研發互助。
五、教學共研,合作共享
教研是學校提高教學質量最常用、最行之有效的路徑。共同體學校在合作互助的共同體辦學章程的規范下,明確學校發展規劃,規范教研制度。同時,在教師發展中心教科研訓部門的指導下,探索并建立交流互動的校本研修機制,通過開展以學科教學研究為形式,以教師教育行為方式轉變為手段,以學生素質發展為落腳點的區域共同體學校合作教研,整合優質資源,分享教育經驗,強化專業引領,解決共同體內學校、學科、教師專業發展不平衡和校本教研缺乏實效性等問題,實現共同體內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創與再生,提升共建學校的學術創新能力,進而推動全區各校課程的高水平實施、學科的高質量提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學生學業水平和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推動區域教育教學協同發展。
每學年初,教師發展中心都要制訂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教科研訓計劃,圍繞“新素養新課堂”區域教研主題,組織開展教研活動。新吳區將現有中小學劃分為三大片區,建立學校之間的教研合作共同體,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互補共享,不斷推進課程與教學改革,凝練課堂教學品質,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全區教育教學質量。同時,整合學校發展共同體單位的優質資源、專業人才,建立區域教研合作觀察員制度,讓高中階段等義務教育之外的專家參與到區域教研合作中,不斷提高全區教研合作的質量,并出臺《基于主題的區域教研合作指導意見》,全面規范教研合作,提高研訓實效,實現學校高質量發展。
另外,新吳區新建的鴻山實驗小學還與江南大學合作,結成了院校共同體,借助大學的研訓機制、資源優勢等,使區域學校改革實現了理論引領和資源共享。
六、師資共育,整體提升
教師是學校的根本,是核心競爭力。新吳區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成員學校之間通過名師工作室、學科基地建設等提升骨干教師的學術能力,培養青年教師;采用骨干教師流動等方式,促使課程教學經驗的分享、借鑒和輻射,加快推進共建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實現師資互補,達到“1+1>2”的整體效應。
如原隸屬旺莊實驗小學的春星小學和高浪小學,自獨立設置以后,三校以誠智文化為引領,深化校際聯動,打造教師發展共同體,并互派骨干教師輪崗交流、跟崗培養,對教師進行多崗鍛煉。同時,搭建數字化網絡平臺,開展聯合教研活動,以同步教學、同步教研來實現教師同研同進,并通過教師之間的交流來實現校際共同發展。
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作為一種基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社會學思想和大同哲學理念的創新合作機制和嶄新的設計理念,充分體現了教育的開放包容、平等參與、自主合作和共同發展。三年來,新吳區對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成員學校進行了深度調研,開展了個案實證研究,不斷發掘并提煉符合“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學校高質量發展”理念的“共享—共研—共建—共育—共進”的共同體學校發展樣本經驗和基本路徑,豐富和完善“優質教育發展共同體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努力為實現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奠基。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