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君
摘 要:為了更好地響應學校的“讓學生參與到社會的實踐中”的號召,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征詢學生同意的情況下,組織了“拒用塑料袋,美化社區行”的主題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走進社區,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施策略
實踐活動主要包括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兩部分。實踐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走入社區,通過自身的實踐,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他們的責任感。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增強對社會的認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與人協作的能力。
一、創設具有時效性和生活性的實踐活動主題
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學科的融合性,側重以學生的需求、生活經驗以及學科知識的能力為活動創設的著眼點,從而提升他們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實踐活動應更加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并與社會中的發展相適應。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加入到社會實踐中,提升整體的實踐效果。我對學生進行了調研,發現學生對于塑料袋的使用狀況特別感興趣。因而我將此項活動命名為“拒用塑料袋,美化社區行”。為了增強活動的執行效果,我選擇學校周邊作為這個實踐活動的位置。
二、通過協商的方式,制訂社會實踐活動計劃
通過創設具有共鳴性的社會實踐主題,學生積極地參與到了實踐活動計劃的制訂中。實踐活動計劃是一個集思廣益的過程,具有一定的流程性和科學性。教師可以從以下四點作為參考。第一點,創設調查方式。小學教師可以綜合考慮本地的實際環境以及學生的年齡等因素,靈活地采用家庭走訪的方式、路邊采訪的方式,從而讓這個搜集信息的過程更具有高效性。第二,探究實驗。通過對相關內容的調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原有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從而找到造成這種現象的真正原因,并再次開展相關的實驗活動,進而驗證最終討論結果的正確與否。第三,開展實踐活動。在確定造成事情發生的原因后,小學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商定對應的解決方案,在一定程度改善這樣的狀況。比如,可以采用制作宣傳小報以及制作環保袋的方式。第四,對整體實踐活動進行總結和反思。小學教師可以讓學生發表自己的實踐心得,并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對應的討論。具體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引導:第一方面,了解塑料袋使用的危害。第二方面,造成塑料袋亂扔的原因。第三方面,探討避免上述情況發生的方法。通過對以上方面的分析,小學教師和學生的相關實踐執行更加具有時效性。
三、開展分階段式的社會實踐活動
小學教師應處理好指導學生實踐的“度”,既不能過分地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引導,又不能完全放任他們自主開展活動。教師應將學生的自主性和整體實踐活動的計劃性巧妙結合起來,對本班的學生劃分小組,并規定小組中組員的職責范圍,在激發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同時,讓學生相互幫助,提升他們的責任感。教師應制定具有全面性的執行方案,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進行執行:第一階段,實踐初期。小學教師可以提出兩種實踐方案,比如,家庭采訪或是路邊采訪等,并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根據本小組的意愿選取對應的方案,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設計適合本小組執行的方案。第二,實踐中期。小學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執行過程中相關活動的執行情況,并給學生安排固定的職責,比如,發傳員、查資料員、收集資料員以及活動記錄員等,明確每個人的職責范圍,提升他們的責任感,并對有問題的小組進行適時的引導。第三,實踐后期。小學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并針對學生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適時地進行引導;對表現優秀的小組積極地予以表揚。
四、社會實踐效果和反思
1.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
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知道了塑料污染的危害,積極地承擔起保護社區的責任,并在整個實踐的過程中,積極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從而使學生的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獲得提升。
2.提高了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
在開展此次實踐的過程中,每個小組的學生不僅積極地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而且在此過程中,積極地幫助其他的小組成員。這樣的教學活動,既讓學生全面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又讓他們獲得相互幫助的快樂,從而提升了學生的交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此外,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積極地運用合適的語言、大方的舉止和陌生人進行交流,提升了學生與陌生人相處的能力。
通過開展社會實踐,學生從課堂走向社區,并在與同學和陌生人的交流中,不斷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突破自我,從而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責任意識,獲得了成長的快樂。與此同時,小學教師應對每一次的實踐活動進行反思,發現活動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更好地調整活動執行的方案,讓實踐獲得的效果達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邵喜珍.社會實踐活動課是實現減負突破口[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