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瑞蘭
一、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閱讀板塊特色
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增強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方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閱讀的“總目標”是“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并于“教學建議”中提出“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實施意見[1]。統編版教材在秉承該理念的基礎上,對小學低學段語文的學習重點和學習難度進行了科學調整,并創造性地新增了兩大別具匠心的閱讀欄目,使閱讀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有趣。
為了給初入學的低齡兒童一個過渡適應期,統編版教材一年級的識字寫字量由原來的400字減少到300字,減幅達到25%。與此同時,閱讀在低學段語文學習中上升到更突出的地位[2]。在每個單元的“語文園地”中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讀”欄目,并新設了涉及不同文體的“快樂讀書吧”欄目[3]。前者實現了課內學習和課外閱讀的有效銜接,并在一定程度上為營造親子共讀氛圍,構建書香社會提供了有利條件。而后者則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范圍。這兩個新增欄目將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為學生人文素養和閱讀能力的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基于統編版教材的閱讀教學策略
1.倡導親子閱讀
統編版語文教材為推進全民閱讀,構建書香社會提供了一個良好契機。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讀”欄目倡導培養家長的伴讀意識、共讀意識,這對于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具有重大意義。學校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利用家長會或家校群等平臺,為家長集中講解閱讀在孩子成長以及親子關系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借此激發家長的共讀意識。二是結合“和大人一起讀”等欄目,為家長介紹和示范親子閱讀的科學方法。三是鼓勵學生家長在各種家校交流平臺積極分享親子閱讀中的收獲與體驗,并對表現優異的家庭進行表揚和鼓勵,進一步燃起孩子和家長的閱讀熱情。
2.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良好的閱讀氛圍能夠更好地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形成積極廣泛的閱讀風尚。因此,學校除了加強與家庭的合作,大力提倡親子閱讀之外,還可以利用師生共讀、同伴共讀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形成濃烈的閱讀氛圍[4]。如可建立班級圖書角和校園圖書角;可以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課本之外的神話故事、童話故事等體裁豐富的文本;教師可組織“班級共讀”等活動,在活動中與學生共同閱讀,一起分享;可以按照學生的不同特點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閱讀競賽,從而實現“以優促優”,以“優良”帶“不足”的效果;還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校級“讀書競賽”活動,對熱愛閱讀、認真閱讀的學生進行表彰和獎勵,選拔“讀書達人”,為廣大學生樹立讀書榜樣,從而帶動更多的學生熱愛閱讀。總之,通過豐富的讀書活動以及恰當的激勵鼓舞,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并樂在其中。
3.大力開展“1+X”的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1+X”教學,就是圍繞“1”篇而組織“X”篇文本,并且將其視為一個整體,而后師生在課堂上進行集體建構的閱讀教學過程[5]。溫儒敏先生指出:“語文課怎樣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課外閱讀,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生活方式。建議老師們采取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6]。”群文閱讀能夠通過多個文本的交互作用,最大程度地實現課外閱讀課內化。例如在教學《父與子》時,可以引導學生繼續了解這對父子之間的趣事,掀起一波閱讀《父與子》群文的熱潮。此外,除了以課文為中心的群文閱讀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進行群文比較閱讀。比如,童話故事中會經常出現形象各異的“狼”,這些“狼”被描寫得或聰敏機智,或狡猾狠毒。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群文比較閱讀,發現同一角色在不同背景下的特征,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4.增強閱讀方法的指導
“快樂讀書吧”欄目為學生們提供了童話、童詩、童謠、古詩、謎語等體裁各異的文本。教師可以結合不同體裁,引導學生掌握瀏覽、猜讀、默讀等多種閱讀方法,讓學生將學到的閱讀方法用于課外閱讀,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5.強化文本與生活的聯系
統編版教材的選文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將課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結合[7]。比如在執教語文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回想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或者從書籍、電視節目等渠道了解到的其他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讓學生對該文進行續寫。將語文學習和學生生活相結合,不僅便于學生更深切地理解課文的內容,還能幫助學生將語文學習融入并服務于現實生活。
6.巧用插圖
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特點的插圖往往比文字更能吸引低齡學生的注意力,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8]。插圖能夠將文章的主要內容形象地展現出來,有利于學生更快速、更直觀地了解文本,巧妙地使用課文插圖能夠有效促進教學。統編版語文教材為選文配上了大量顏色絢麗、畫面和諧并與文本內容緊密結合的插圖。以一年級上冊為例,14篇課文共配插圖32幅,平均每篇課文有2.3幅插圖。
巧妙地利用插圖,對于幫助低年級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等難度較大的文本尤有裨益。如在教學《憫農(其二)》一詩時,為了讓一年級學生更好地體會農民的艱辛和糧食的來之不易,教師可以結合文中插圖,讓學生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畫面:似火驕陽炙烤著大地,辛苦的農民雖汗如雨下,但仍舊在辛勤勞動。學生通過直觀的插圖更能體會農民耕種的辛苦,更能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義,也更能增強愛惜糧食的意識。
7.適當遷移
在教學中,適當的知識遷移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對于剛開始接觸漢字的一年級小學生來說,很喜歡想象豐富、妙趣橫生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在講授《天地人》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等生動有趣的神話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喚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致。在教學《日月水火》一課時,可以結合倉頡造字的傳說,讓學生初步了解漢字的起源。教師還可以向低齡學生推薦《甲骨文兒童識字與繪畫》等趣味性很強的書籍,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三、結語
綜上所述,為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統編版教材在編排上可謂別出心裁,用心良苦。而語文教師作為教材的重要解讀者、知識的傳遞者、教學的主要實施者,要科學高效地運用教材開展教學,才能將教材的理念落到實處。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思路,創造性地運用多元化的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課堂參與、生活實踐中深刻體會語文閱讀的無窮樂趣,才能將統編版教材的科學構思、優秀設計意圖落到實處。
此外,統編版語文教材在其他方面的創新特色不一而足,以上僅分析了其中閱讀板塊的編寫特色,并據此對小學低學段語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探討。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周潤芝.小學語文部編本教材的編寫特色及教學建議[J].文學教育(上),2018(5):103-105.
[3]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4]傅登順.部編教材“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的教學新對策[J].教育科學壇,2017(19):14-17.
[5]方東流,王雁玲,黃利梅.基于語文教材群文閱讀的“1+X”教學建模——淺談“1”的定位和“X”的功能[J].教育科學論壇,2018(13):51-57.
[6]溫儒敏.“部編本”語文“主治”不讀書、少讀書——在杭州一次教師培訓會上的講話[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7(5):4-9.
[7]何捷.部編本教材“教讀”課型的理解與定位[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6(11):26-29.
[8]顧佩琳. 低年級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的分析與使用的探索[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