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生的學習不再拘泥于傳統課堂,自微課產生起,這種短小精悍、內涵豐富的學習方式就得到了教育人士的廣泛認可,并得到了大力推廣。微課是一種教學模式的創新,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科學素養,符合當今信息社會不斷發展的趨勢與需要。主要探討微課在初中物理實驗中的應用,介紹其相比于傳統授課課堂的優勢所在。
關鍵詞:微課;高效;初中物理;應用
初中是大多數學生首次有意識接觸物理的階段,是之后物理學習的啟蒙。它相對于高中物理、大學物理,要更加淺顯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初中物理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物理常識,激發物理學習積極性。其對應的物理實驗也以此為基礎。然而傳統的教學課堂難以滿足學生學習物理實驗的需要。因此,微課其實是時代需要而誕生的產物,它很好地彌補了傳統課堂存在的不足,時效短,針對性強,能夠幫助學生合理利用時間,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傳統實驗課堂教學已與時代脫軌
1.課堂時間長,學生難以堅持
一般傳統課堂持續時間為40~45分鐘,根據以往調查,學生在一節課能保持專注力的時間普遍為10~15分鐘。這一研究表明,學生難以高效地吸收一節課的所有知識。傳統教學模式與學生專注能力的矛盾,導致了無用教學時間、學習效率低下的情況出現。同時傳統教學普遍存在老師“滿堂灌”、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根據布魯納的認識學習理論,主動性是學生能否對知識實現掌握的核心要素。而傳統課堂顯然難以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2.課堂演示實驗難度大,局限性明顯
初中物理存在著許多抽象理論。馬德堡半球實驗、托里拆利實驗等實驗條件苛刻,難度大;其余大多實驗繁瑣復雜,往往是老師花費70%的時間講解實驗步驟,剩下30%的時間由學生分組完成實驗。這一傳統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實驗時間,往往沒有做完實驗就已下課。大部分學生僅僅是單純地模仿老師的行為,失去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除此之外,教學資源分配不均,也造成初中教師水平以及實驗資源的分配不均勻。城市經濟發達,條件相對優越的初中,有充足的師資力量以及實驗物資供學生學習,而更多的資金較為匱乏的學校,學生無法達到動手實驗的要求,長期以來壓抑了學生的主動創新精神,形成惡性循環。長此以往,不僅是對學生能力的限制,更是對國家未來的希望的限制。
二、微課在實驗應用中的優勢
1.微課作為實驗課堂的導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傳統課堂,學生的預習往往依靠紙質資料。同時初中物理實驗對沒有經歷過系統學習的學生來說都較為抽象,干癟的文字無法讓初中學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含義,單憑閱讀很難達到預習的效果。微課將實驗原理、實驗重點、實驗內核融入不到20分鐘的視頻中,用微課的方法導入新的實驗內容與知識,一方面使學生更加直觀地學習實驗過程,對實驗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以便在課堂授課時能夠更快地理解實驗步驟,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使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學習視頻,更有利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微課這種形式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而不是一味盲從課本,盲從老師。
2.學生運用微課更加高效
初中的學生往往更加好玩。微課時間普遍在8~15分鐘,這個時間是足夠學生保持專注力的時間。長達40分鐘的課程也許按捺不住,但是15分鐘以內的視頻相比枯燥無味的課堂則更加具有趣味性。優質微課對單元知識是能做到完善地提煉核心的。學生只需要看15分鐘的視頻就能收獲40分鐘課堂的重點。除此之外,微課可選擇性高,網絡微課資源豐富,內容涵蓋各個實驗,可以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視頻的可重復性能夠幫助學生多次觀看,深入理解,這是傳統授課所不能實現的。
三、微課在初中物理實驗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弊端
1.微課的自由性過大
微課其本質就是現在所說的云教學。云教學雖能幫助自主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學習,但對那些學習興趣不大甚至反感學習的學生就少了一份限制。學生僅僅為了完成學校任務而觀看微課。從某種意義上說,微課助長了學習不主動者的學習隨意性。兩批預習程度不一樣的學生,同時接受老師的實驗步驟授課,效果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會造成一批一知半解抑或是另一批浪費時間接受重復講課。
2.可利用的高質量微課匱乏
高質量微課少之又少,而中國數量眾多的中學生就面臨一個問題——微課資源的缺乏。微課要達到短小精悍、精煉核心的效果,是需要老師精心備課的。而大量的微課資源僅僅是老師為了完成學校任務的敷衍之作,學生觀看這樣的微課只會適得其反。
總之,初中物理學習的特殊性導致實驗在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微課這種有利于學生碎片化學習,激發學習主觀能動性的新型教學模式是值得推廣的,但是在實際學習應用中,應該注意避免微課的弊端,最大化發揮微課的優勢。
參考文獻:
[1]張玉升.論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8.
[2]孫婉琦.微課導學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3]譚志勇.微課在初中物理實驗中的應用[D].基礎教育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