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愛軍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多媒體的交互性、集成性的特點,融入現代教學理念,能夠將圖片、聲音、視頻等發揮到極致,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初中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較差。在新課改背景下,通過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及積極性,加強師生互動,進而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中考成績的提升。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初中物理;教學質量
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多媒體與教學越來越密不可分。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初中物理教學活動更加方便,打破了傳統教學的限制,從而使學生能夠通過多媒體情景學習物理知識。多媒體教學具有很多優勢,能夠充分發揮圖形、數據、動畫、文字等信息的作用,刺激學生的感官。初中物理在此階段教學中占據一定地位,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學生對物理學習存在很多疑惑,而且對物理的很多知識不感興趣,學習缺乏主動性。教師通過現代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優化實驗效果,提高教學效率[1]。
一、新課改下多媒體技術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想要學生學好一門學科就要讓學生喜歡此學科,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多媒體應用到初中物理教學中,能夠讓物理知識變得更加具體、生動、直觀。通過圖片、視頻、聲音等信息,刺激學生感官,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夠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好物理,并運用到解決生活問題之中[2]。此外,初中物理教學很多屬于實驗內容,由于學習時間及實驗設備的限制,很多實驗內容無法讓學生感受,而多媒體能夠模擬物理實驗,讓學生獲取關鍵信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學科素養。物理課程任務量比較大,信息量較多,而教師上課時間有限。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把要講解的物理概念、定理等清晰地呈現給學生,節約教學時間,提升教學質量。
二、當前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初中物理教學太過于傳統,不重視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應用,導致學生物理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較差。由于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物理,在初中階段物理學習中存在較強的陌生感,加上物理學習枯燥,知識點較難,打擊了學生物理學習的信心,學生不愿主動去探究學習物理,形成教學尷尬的局面。而且,很多教師多媒體教學應用素養不高,應用方法及策略存在一定問題。
三、新課改下多媒體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設置教學情境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既要掌握物理基礎知識,還要學會如何學習物理。教師應該教授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將學習的物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創設情境有利于學生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模擬學習情境,依據教材內容,以學生學習興趣及特點為基點,來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動力。比如凸透鏡成像實驗。教師可以講述日常生活中與凸透鏡成像相關的實例,讓學生有大致的認知,提出相應問題:物體距離凸透鏡成像具有哪些特征?與凸透鏡成像是否有關?然后,教師讓學生自行設計凸透鏡成像實驗,記錄相關實驗數據,并進行規律總結。最后,教師將完成較好的實驗上傳至多媒體,對比不同學生的實驗優缺點,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提高教學效率[3]。
2.豐富教學內容
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多媒體的結合能夠獲取海量的教學信息及教學內容,學生遨游在物理的知識海洋中。比如物理教師在概念課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物理是一門重視操作的學科,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參與到實驗操作、實驗演示、實驗講解等之中,讓學生通過親身的參與能夠進一步加強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有利于概念課的進行。在學習“運動”“力”“電流電壓”“功與機械能”等抽象性強的知識時,學生學習物理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阻礙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此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多媒體結合,獲取相關方面的視頻、動畫、圖片等,加深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
3.加強與生活的聯系
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時候,應重視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初中很多物理知識與生活聯系密切,通過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喜歡上物理。生活中無法離開電力能源,燈泡、家電等,均通過電能轉化而提供生活便利。例如微波爐加熱,其具有加熱效率高、物品受熱均勻等優勢,而其工作原理是電能與電磁能的相互轉換,最終再由電磁能轉換成內能。又例如燈泡,其主要是通過電能與光能以及內能的相互轉化,甚至有時候我們可感覺到燈泡發燙,其原理也是能量轉換[4]。例如排氣扇是傳統家庭常見的廚房用具,其通過電能轉化為動能,通過動能加快空氣運動,促使油煙消散。這些知識都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知道學好物理的重要性。
4.物理知識更加具體化
物理教學的一個關鍵點在于能夠使知識以具體化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利用信息技術來教學,借助顏色與聲音等形式對學生注意力加以吸引,使其求知欲、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學習氛圍更加良好,在學生感興趣的條件下能夠對知識內容積極主動地學習和理解。通過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對物理情境加以創設,對其學習興趣、熱情加以激發[5]。如以九年級下冊第十六章“電磁現象”為例,通過對信息技術的利用,運用軟件進行模擬,通過對通電導線的作用力、電流方向與磁場方向的動態情境進行展現,并不是對教材抽象的概念加以展現,對物理量關系理解記憶起來更容易,能夠改善物理學習給人以枯燥的感覺,抽象化程度能夠被降低,使學生的學習心態更加良好,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得更加主動。
5.物理實驗輔助教學
在物理教學當中,物理實驗對于教學效果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對實驗效果來說影響因素較多。以“摩擦起電”為例,決定實驗能夠成功的影響因素是空氣濕度與器材干燥度,如果天氣為陰雨天,結果并不理想,導致最終的失敗。一些實驗存在較低的可見度,學生不能很容易觀察到,如果想讓全部學生觀看清楚,需要輪流進行實驗,進行觀察,受到器材數量、時間限制,實驗效果的實現越加具有難度[6]。整個過程稍縱即逝,存在較低的可視度,加之誤差的存在,實驗結果沒有使人信服,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借助信息技術這種手段加上輔助實驗教學,通過實驗現象進行重復性的演練,效果事半功倍。如對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六章“力和運動”中的“牛頓第二定律”這個內容進行學習時,在進行實驗中很難對小車運動時間與速度進行控制,很難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實驗過程很快,從實驗效果上看并不好。借助對多媒體動畫的運用,將小車運動速度放慢進行演示,學生結合直觀的觀察對定律內容加以理解,使教師對教學效果更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