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玲玉
摘 ?要:21世紀,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重要,由中國題材改編的西方動畫電影逐漸增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熱捧。美國迪斯尼公司出版的動畫電影《木蘭》就是其中之一。該文就《木蘭》中展現的中國元素和西方元素、中國花木蘭和西方花木蘭、《木蘭》的中國化元素移植和美國式的改變、《木蘭》成功的原因4個方面對美國迪斯尼動畫電影《木蘭》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木蘭 ?電影 ?中國元素 ?西方元素
中圖分類號:J90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6(b)-0224-02
1 ?《木蘭》中展現的中國元素和西方元素
1.1 《木蘭》中展現的中國元素
美國迪斯尼動畫電影《木蘭》中,應用了大量的中國式水墨畫及水彩的藝術表現手法,烘托出了強烈的具有中國元素的氛圍。有在動畫片一開始的時候就出現的那幅中國風景的水墨畫,畫中那個青山環繞下的小山村,布滿了爬山虎的農家小院白墻,以及充滿中國古代鄉村氣息的原野風景等,水墨畫中所有的風景一目了然,都是滿滿的中國風。還有,動畫片中人物的形象也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體態臃腫的媒婆,媒婆臉上的媒婆痣,尖酸潑辣的農村婦女形象就這么活脫脫地展現在觀眾的面前。此外,在動畫片《木蘭》中,滾滾狼煙的烽火臺、紅色喜慶的高掛燈籠、象征著古代至高無上的皇宮大院、文人墨客的筆墨紙硯、出征將士的鎧甲戰馬......太多太多的中國元素毫無保留地被展現出來。
《木蘭》中這么多豐富多彩的中國元素只是電影中的一部分,還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如果把它們聯系在一起,就會發現許多復雜的故事情節及意境。這個故事在還原木蘭原有的故事情節的前提下,又增加了許多迪斯尼電影的敘事方式。
1.2 《木蘭》中展現的西方元素
動畫片《木蘭》的劇情基本上忠于中國的花木蘭從軍故事情節。但是作為美國迪斯尼出品的作品,制片人在本來的故事框架上注入了符合現代時尚模式的西方元素,這樣讓《木蘭》這一美式動畫電影在觀賞性和娛樂性上更為特別更受歡迎。
《木蘭》主要源自于中國古代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敘述程序,但是在此基礎上它采用了美式制片人慣有的改編方式,對情節進行了重新編排。通過比較,《木蘭》動畫電影在故事描述的重點上發生了變化。除此之外,這一部動畫電影明顯具有迪斯尼式的特點,動畫片中的劇情更加地充滿趣味性。
迪斯尼式的動畫中,有幾個固定的元素:其一,題材上必須是正邪兩立充滿對抗,和正義的一方對立的,大多數肯定會有一到兩個反面的角色。例如:《木蘭》動畫片中,木蘭最大的對立面,也是最大的反面角色——單于,他在整個動畫片劇情中起到了關鍵的主要作用,有了單于的存在,才使得花木蘭的“巾幗英雄”形象更加突出。還有,給花木蘭介紹相親的農村媒婆,這一人物角色又從另一個角度推動著劇情的發展,讓木蘭替父從軍的決心體現地淋漓盡致。其二,迪斯尼出品的動畫片一直比較受小朋友們的喜歡,這是因為迪斯尼式動畫慣用輕松幽默的方式。就像《木蘭》中,木須龍這個動物角色,它充當了木蘭的助手,負責了整個動畫片中搞笑的任務,淡化了整個動畫片的莊重嚴肅氣氛,讓觀眾可以在影片中感受到輕松和幽默。
2 中國花木蘭和西方花木蘭
2.1 中國的花木蘭
在中國的《木蘭辭》中,花木蘭忠孝兩全、深明大義,通過敘事描寫將“孝”“忠”展現得淋漓盡致。木蘭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勤勞善良、淳樸寬厚、靈敏活潑,在國難危機前,不能讓年邁的父親和年幼的弟弟上戰場,也不能不顧國家的安危,在個人、親情、國家利益的交叉之下,她毅然選擇了用自己的力量保衛國家的安全,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這又是何等的寬闊胸懷。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流傳特別廣泛,除了北朝時候的《木蘭詩》,還有徐渭的著名戲劇《雌木蘭替父從軍》,以及張紹賢的《閨孝烈傳》,都展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中國木蘭的故事是從孝道忠,辭官后,再從忠到孝的過程,充分展現了中國儒家文化中的“忠孝可兩全”思想。
2.2 西方的花木蘭
在電影中,我們總感覺木蘭似曾相識但是神情上卻又不太相同。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迪斯尼將陌生化的方法應用到了影片當中,賦予了木蘭新的藝術形象。與此同時,也應用了西方現代文化價值元素,使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木蘭得到了全新的詮釋。
影片的開頭木蘭就自己主導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木蘭的傳統形象已經不存在了,木蘭也通過歌曲表達了自己不是父母期望中的端莊的好女孩。她花半夜偷走了父親的戰袍,只身前往軍營戰場。整個動畫片的主要內容都放在了木蘭的軍旅生涯中,個人英雄主義特別突出。影片為了彰顯花木蘭的獨特魅力,應用了一系列的故事時間來刻畫木蘭的形象。例如:木蘭憑借毅力,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戰爭中,憑借著自己對戰爭判斷和戰機的把握,利用自己的智慧,打敗匈奴凱旋而歸。真正意義上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自我的價值,體現了美國人對女性社會作用的認識。
3 ?《木蘭》的中國化元素移植和美國式的改變
3.1 《木蘭》的中國化元素移植
3.1.1 傳統思想的留存
《木蘭》中保留了我國古代歷史故事中花木蘭的忠孝思想和光宗耀祖的精神境界。木蘭的家人為木蘭安排相親,要為花家增光添彩。當接到每家挑選一名男丁出戰匈奴的消息時,木蘭的父親認為“保衛祖國家園是至高無上的”。在中國,“忠孝”就要求我們每個人要對家族長輩盡孝,對祖國盡忠。木蘭男扮女裝離家時,木蘭的家人都怕木蘭暴露自己的身份而犯了欺君之罪,甚是擔心。但是,花木蘭毅然選擇了替父從軍,走向戰場。戰爭勝利以后,不為名利權貴,決然回到家中與父母團聚。由此可見,木蘭是為了孝順父母、保衛祖國而從軍的,充分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迪斯尼影片中也充分保留了這一傳統思想。
3.1.2 傳統意象的出現
《木蘭》的主體源于中國傳統的文化,在此基礎上,將中國文化通過具有濃烈中國韻味的傳統意象表現出來。它是以中華民族傳統的古香古色開頭的,各種建筑物、物品都體現出濃郁的中國特色。尤其是護送公主和親的路上,插秧的農婦、綿延不絕的山峰、綠油油的稻田等,將中國的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都展現給大眾。另外,獨具特色的民間雜技、古代的橋梁石獅、與唐三彩馬俑相似的駿馬,以及傳遞信號的烽火臺,這些都彰顯出我國北魏時期的中國特色。還有一些其他的傳統意象,和親結盟、媒婆說媒、皇宮的建筑物、禮服以及喜慶的燈籠等,這些都是從一些細節方面感受到的中國傳統意象。除了這些傳統意象,劇情中還留存了一些特殊的宗親文化的具體意象,例如祠堂、牌位等。
3.2 美國式的改變
3.2.1 人物形象的美國式改變
美國迪斯尼《木蘭》中,花木蘭的形象讓中國觀眾看起來既熟悉又陌生。在中國人心目中,花木蘭既可以居家織布,又能在冰冷的戰場上殺敵報國。她充分展現除了我國古代女子特有的小女兒之外的形態。戰爭結束以后,木蘭的心情是非??鞓烽_朗的,愉快的場景也表現出花木蘭迫切希望還原女兒身的強烈愿望。而迪斯尼《木蘭》中,花木蘭是一個相親失敗、愛情失敗的女子,她完全不是那個傳統的中國女性,為了盡孝才去參軍。而是那個想要實現自己價值的率性女子,認為女性不一定非要嫁給富貴之家才能為家人爭光,展現了濃濃的男女平等的美國特色。
3.2.2 價值觀的美國式改變
燃起的戰火為實現木蘭的理想創造了一個合適的機會?!赌咎m辭》當中,木蘭之所以從軍是因為“忠孝”,而在《木蘭》中,花木蘭的從軍不僅僅是因為“忠孝”,而更多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使自身的價值得到充分的體現。所以,木蘭參軍的原因是不同的,這也就充分說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赌咎m辭》的重點是描述木蘭參軍前和參軍后的情景,動畫電影《木蘭》的著重點則是描寫木蘭傳奇性的經歷,個人主義表現得很明顯。木蘭的堅強勇敢得到了將軍李翔的認可和欣賞,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戰友的協助最終打敗了匈奴,取得了勝利。她的智慧不僅僅為國家獲得了榮譽,更收獲了一段完美的愛情。因此,動畫電影《木蘭》主要講述的是一名感情失意的女子,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最終實現自我價值,并追求愛情獲得愛情的巾幗英雄的經歷。
4 ?《木蘭》成功的元素
《木蘭》在上映以后,獲得了理想的票房,給迪斯尼公司帶來了很高的利潤。在美國電影院,《木蘭》每場的人數基本爆滿,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受到很多觀眾的熱捧。它的電影主題曲也連續很長時間在各大音樂排行榜上居于首位。由此而見,木蘭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木蘭》成功的原因其實跟美國人的兩大價值理念有很大的關系:一是平民英雄;二是平等意識。
“平民英雄”理念。迪尼斯電影中的英雄都是平民中出現的,可以說都不是完美的,這種人物形象滿足了人們對英雄的渴望和追求。《木蘭》中花木蘭身在平凡家,最后卻成為一名巾幗英雄,充分滿足了美國觀眾的審美情節,受到很大的歡迎,因此它就成功了。
“平等意識”理念。平等意識是美國西方文化民族價值觀中的一項基本價值。在我國古代重男輕女的思想下,木蘭卻可以替父從軍,最終成為一名巾幗英雄,迪斯尼將這種男女平等的思想融入到電影中去,充分展現出人民的平等和強烈的民族意識。
5 ?結語
伴隨著全球文化藝術的發展和交流,世界各地的藝術文化和想法也在發生著變化,文化的交流逐漸增多?!赌咎m》的成功就是中西文化交叉的重要體現,它的創作可以理解為是無意中的“誤讀”,就是這樣的一次“誤讀”,使具有中國濃重歷史文化色彩的花木蘭經受了美國現代文化的“熏陶”,這樣既保持了傳統的民族特性,又加入了很多西方現代元素,使觀看者不會由于地域、時代、文化的不同而產生疏離,范圍會更加廣闊,增加觀看者的興趣。
正是這樣一部成功的作品,充分展現了中西文化的完美結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電影事業的發展,我們在今后要更加注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與此同時,又要結合時代賦予我們的精神境界去發現更多有利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金瑞,邵華.中西方文化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以迪士尼電影《花木蘭》字幕翻譯為例[J].瘋狂英語:理論版,2018(4):146-147,156.
[2] 劉晶晶,邵華.中美電影中花木蘭形象的審美維度比較[J].安徽文學,2018(9):75-7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