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閃閃
摘 要: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組織生存和發展發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變化,眾多學者加大了對組織變革和企業管理的關注力度。企業要發展,就必須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要求,不斷進行組織變革與管理創新。研究了現代企業組織變革的相關理論。
關鍵詞:組織變革;企業管理;知識經濟;管理創新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3-0014-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R197.32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邁克爾·哈默(2001)[1]認為,怎么整合和有效管理自己所在的組織是管理層負責人的最大挑戰之一,只有做到這一點,其組織才有可能在接下來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管理大師德魯克對組織變革的研究非常廣泛和深入,德魯克管理思想中比較重要的部分就是組織變革與管理。1988年德魯克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新型組織的出現》的文章,其中明確指出,20年后隨著信息技術、經濟和人口方面的變化,企業不論是為了生存,還是為了發展得更好,都必須使組織發展為信息型組織。杜鵬程和趙曙明(2009)[2]對德魯克在1999年出版的《21世紀的管理挑戰》總結道“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認為在隨后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中,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必然要順應時代潮流,趨向知識型組織”。
德魯克說的新型組織就是被后來的學者普遍接受的知識型組織。首先,它們都是在知識經濟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組織。其次,知識型組織是由專業的員工組成,是一個專家組織。再次,知識型組織都搭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社會網絡,組織人員可從這個網絡中自由地獲取需要的信息,用于業務操作和組織管理。最后,知識型組織內的員工都有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目前,關于組織變革的研究很多,組織變革與管理的理論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豐富發展,理論研究新動態受到廣泛關注。德魯克以及其他很多學者關于新型組織的管理思想,可以幫助很多組織向知識型組織轉型。
2 ?理論框架
2.1 ?知識型組織理論
德魯克于1988年發表的《新型組織的出現》一文中指出,信息型組織將是未來典型的組織形式。與傳統組織相同的是,它們也生產產品;不同的是,這些新型組織以知識為基礎,搭建起來的組織更趨向于專家型組織。
早在1986年便出現了“知識型組織”(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一詞。卡爾·愛瑞克·斯威比通過對知識型組織的研究發現,“知識型組織”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的戰略無一例外地涉及要建立持久性組織,建立此組織的基礎是人們所擁有的知識。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指出,即使是在市場份額逐漸縮小、市場上不斷涌現新技術以及競爭者的情況下,那些持續創造新知識并將新知識運用到組織中,以開發出新的技術和產品的企業依然能站穩腳跟,這類企業就是“知識型企業”,它們所要堅持的初衷就是不斷更新知識并有效利用知識。
2.2 ?模塊化組織理論
基于復雜系統視角對組織模塊化運作過程進行研究,是德魯克于1990年寫的《新的生產理論》一文中提到的。德魯克的知識型組織、知識工作者、信息社會等觀點也為組織模塊化創新提供了獨特的研究視角。國內學者童時中(1995)[3]認為,模塊化就是為了取得最佳效益,在一次次的分解與重構中搭建新的模塊化結構系統,并運用搭建起來的模塊體系生產出產品(或系統)的整個系統過程。在企業中,根據組織模塊化程度可判斷企業中各部門的聯系是否密切,以及它們之間依賴程度的高低。
當前,競爭市場大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模塊化組織要順應時代發展。這種新型的網絡化的組織形態是直接面對市場的,其網絡遍布市場的各個角落,能對市場需求作出精準而又科學的反應。20世紀90年代中期,各個行業的企業內部組織形態逐漸地顯現出聚類模塊化組織和模塊化集群的特點,模塊化組織作為新的組織模式逐步引起廣泛關注。模塊化組織的價值創造雖然是組織內部要素與外部環境互動的產物,但都要通過人的活動來實現。
3 ?文獻綜述
3.1 ?知識型組織層面
特定的人性假設和管理理念一般都會映射到組織的管理結構,在組織結構中體現出來。組織結構變化時,要充分考慮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影響因素,以便于后續的知識學習和創造。王立清等(2017)[4]分析了2007—2016年知識組織的熱點變化,結論表明,伴隨著時間遷移和知識更新,知識型組織的研究前沿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總的來看,研究熱點逐漸轉向一個知識共同體系統。在知識經濟時代,對于學習型組織而言,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將會變成以職能為本,而不是傳統的以工作為本,這兩者在員工招募與甄選、訓練與發展、組織規劃、薪資設計等方面存在很大區別。
3.2 ?模塊化組織層面
研究者認為,區別于一體化的層級組織,模塊化組織是能夠實現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靈活連接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王鳳彬等(2008)[5]初步探索了具有近解構特性的復雜系統的結構設計對總績效的影響。研究顯示,將服務提供商與產品制造商作為公司的模塊化組織單元,整個組織可以在多個模塊單元中塑造戰略柔性。姚凱認為創新模塊化組織的價值來源于內部化間接網絡和直接網絡效應的外部性、模塊創新提供的選擇價值。
當今時代進入了模塊化時代,任浩和王瑜研究了創新模塊化組織價值的路徑,認為以模塊化組織模式作為出發點,創新組織價值主要有3種類型:模塊操作路徑、價值對流路徑、競合互動路徑。閔宏對企業模塊化的理論進行了梳理,梳理結果表明企業已逐步搭建起一個模塊化框架,整個框架涵蓋組織、產品、生產3方面的模塊化結構。在這個框架中的每個組成部分都有極大可能發展成一個可研究的科學問題,在每一個獨立研究中,各個研究者對概念的理解及對變量的測度又有不同,有些結論甚至相互矛盾。
4 ?組織變革與管理理論對現代企業組織變革的意義
縱觀企業外部大環境,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外部市場競爭愈加激烈,這些都構成了企業組織變革的外部環境動力。在知識經濟興起這一社會背景下,要求企業對原有的組織結構及傳統的管理方式進行完善甚至推翻重建,知識社會的到來也催生了知識工作者,這就要求企業構建新的組織形式——知識型組織與之相適應,知識工作者具有分工專業、交流高效的特點,這也相應地改變了傳統、僵化的管理方式。在這種條件下,管理方式趨向專業化、柔性化及去邊界化,構建以及創新組織模塊化恰恰是應對這些變化的一大“利器”。
市場需求變化使傳統僵化的多層次組織結構面臨嚴峻的挑戰,多層垂直組織結構降低組織溝通效率,進而影響組織績效,這就要求企業進行組織變革,減小陳舊的組織層次關系帶來的不良影響。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實現組織變革的基礎,技術越發展,傳遞信息就越便捷,可以省去很多冗余復雜的程序,打破了經濟運行中的時空限制,從而為模塊化創新提供了可能。從企業內部來看,模塊化創新不僅是企業為了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作出的適應性變革,而且也是各種信息、技術和知識等資源與內生能力互動互競演化的結果。不管是因外部環境的外在動力,還是因為組織內部進行內生演化,構建和創新模塊化組織的本質是獲取社會網絡協同資源,這種具有極高資源價值的獲取是通過專業分工與高效合作的銜接來實現的。
企業要進行模塊化組織變革,必須在初始的生產流程和產品樣式的基礎上,結合所處行業的信息,科學分析上下游產業鏈,再與外部市場進行精準對接,積極整合各方資源,最終作出理性組織變革的選擇。
5 ?結束語
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組織間的競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有形產品競爭變成了無形的知識、科技競爭。在這種大時代背景下,組織有必要進行變革與管理創新,知識型組織、模塊化組織是很好的選擇。湯姆·彼德斯指出,新的組織需要新的技能。針對知識型組織進行有效管理,德魯克提出的新型組織的管理理念就非常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與知識型企業的自身特征結合考量,以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作為一個“容器”,在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的碰撞中,發揮知識型組織的強大優勢。知識管理自然是知識型組織管理的關鍵所在,在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知識與經濟已經融為一體、密不可分,這便是企業組織積極投入到市場并參與競爭的時代產物。
在時代變化的潮流下,知識管理越來越重要,激烈的市場競爭也讓企業組織愈發意識到知識管理的重要性。企業組織面臨著外部大環境以及企業內部微循環的變化,建立知識型組織十分必要,企業組織要有能力吸收知識、轉化知識。組織內部營造知識學習的氛圍后,在組織間也需要搭建知識學習體系,利用社會網絡源源不斷地獲取知識,利用獲得的知識擴大社會網絡,形成一個良性互動循環。
參考文獻:
[1]Hammer,M.The Super Efficient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1,79(9/10):82-91.
[2]杜鵬程,趙曙明.德魯克經典管理思想解讀——紀念德魯克100周年誕辰暨德魯克管理思想研討會觀點綜述[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9(11):1-10.
[3]童時中.模塊化的概念與定義[J].電力標準化與計量,1995(4):22-25.
[4]王立清,余章馗,師曉瑩,等.近10年知識組織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知識管理論壇,2017(4):274-288.
[5]王鳳彬,陳公海,李東紅.模塊化組織模式的構建與運作——基于海爾“市場鏈”再造案例的研究[J].管理世界,? ?2008(4):12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