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滿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滿族音樂文化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為此,在新時期新背景下,必須加強對滿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重視力度,實現滿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本文系統地闡述了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路徑,旨在進一步弘揚滿族音樂文化,使滿族音樂文化遺產得以搶救。
【關鍵詞】滿族音樂文化;保護;傳承;對策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滿族音樂文化是滿族人民想象力和精神價值最為集中的體現,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步發展成為具有自身特色的音樂文化。在中國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啟動的時代背景下,有必要加強對滿族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實現滿族音樂文化的流傳。
一、從政府角度來看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
筆者通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認為,要實現滿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必須充分發揮滿族自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要作用,將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列入到政府工作議程,并結合滿族自治地方城鄉發展規劃才能夠實現。現階段,滿族自治地方的各級政府已經逐步嘗試上文中提到的做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以北鎮為例,北鎮原是滿族自治縣,滿族人口在全縣的人口比重較大。為了實現滿足文化的傳承,相關部門將名字進行變更,建立了具有地域人口特色的滿族中學,實現滿族中學與沈陽師范大學建立合作,為傳承滿族音樂文化提供條件。通過這種方式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們對于滿族音樂文化學習的熱情。與此同時,還應當加強法制法規的建設力度,使滿族音樂文化遺產得到法律的保護。各自治縣應當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制定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適應的地方性法規或部門規章,以提高滿足音樂文化傳承的水平。以長陽縣為例,長陽縣通過設立政策與法規的方式,加強了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實現了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法制化;還應對滿族音樂傳承人給予保護。各級政府應當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進一步提高滿族音樂傳承人保護音樂文化的責任意識,調動他們參與保護音樂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通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認為,要實現滿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就必須尊重滿族音樂文化傳承人,使他們能夠對音樂文化的內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傳承人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二、從學校角度來看滿族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
實現滿族音樂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推廣,應當充分發揮學校的積極作用,將滿族音樂納入到滿族聚居地區學校的課程中來,實現滿族音樂文化教育與學校音樂教育的有機結合。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弘揚傳統音樂文化,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廣大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興趣,對于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還應當充分發揮學術機構和大中院校在實現滿族音樂文化傳承與保護方面的積極作用。在弘揚和推廣滿族音樂文化方面,遼寧省北鎮市北鎮滿族高中和沈陽滿族中學都做出了巨大的嘗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滿族音樂文化的推廣。以沈陽師范大學為例,該院校為了實現滿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專門開設了《說唱音樂》課程,通過課程來實現滿族音樂文化的傳播。筆者認為,充分發揮各類教育機構在滿族音樂文化傳承方面的積極作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成立相應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展示團隊。團隊應當積極吸收滿族音樂的愛好者為團員,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團員進行滿族音樂的學習活動,并利用節假日組織團員進行音樂表演,向廣大人民群眾展示滿族音樂的特色;其次,建立相應的志愿者基地。以志愿小隊的形式進駐到滿族聚居區,與滿族人民同吃同住,了解滿族民眾的生活起居習慣,進而對滿族音樂文化形成的背景有所了解。
三、從媒體角度看滿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媒體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包括電影和電視以及廣播和紙質媒體等。在傳承與發展滿族音樂文化方面,媒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我們可以以電視臺為平臺,打造有關于滿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節目,通過媒體的方式來衡量和推廣滿族文化。與此同時,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也可以通過建立滿族文化傳播網站的方式來推廣和介紹滿族音樂,培養大眾學習滿足音樂的興趣。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專題和專欄等方式,加強對滿族音樂文化知識的保護力度,在整個社會形成保護滿族音樂文化遺產的氛圍。例如,各地區可以聯合舉辦滿族文化節或滿族音樂文化大賽等形式,并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廣泛的宣傳,鼓勵大眾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
四、從文化旅游角度,看滿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滿族的山歌種類多種多樣,常見的山歌種類包括“夸山調”和“爬山調”。“夸山調”這種類型的山歌在滿族山歌中,主要是指贊美富饒秀麗山川的歌曲,例如《巴音波羅》;“爬山調”是滿族人民在牧童牛背上時所唱的歌曲。從本質上來說,這些歌曲并沒有固定的內容和形式,很多都是民眾在勞動之余或閑暇時間觸景生情而即興演唱的。由此可見,滿族音樂文化與滿族人民日常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滿族山歌的內容題材非常廣泛,涉及滿族人民日常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有贊美轟轟烈烈的愛情,也有展現滿族人民日常風土人情方面的山歌。演唱形式靈活多樣,大多為隨口演唱,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逐步穩定下來。近些年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在休閑時外出旅游,為了滿足廣大民眾的需求,實現滿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筆者認為,應當加大資金和人才的投資力度,在滿族自治地方開設相應的旅游景點,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旅游區、文化廣場以及紀念館在傳承和保護滿族音樂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使民族文化的傳統與保護與其他文化項目有機結合在一起,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例如,在一些人流量較多的旅游區,開展紫氣東來的觀光游活動,充分發揚清文化歷史資源,使廣大游客能夠充分地領略滿族音樂文化的風采,體會到滿族音樂的獨特魅力。
五、結語
總而言之,羅馬非一日建成,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非一日之功,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可以從點滴小事做起,實現滿族音樂文化保護。在進行滿族音樂文化的保護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意識到,只有各級政府、中小學、高校、媒體及風景文化旅游區等各個主體團結一致,共同承擔起滿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責任,滿族音樂文化才會廣為人知,才能真正達到傳承與發展的目的,進而使滿足音樂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王建國.學校音樂教育和民間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及保護研究[J].藝術評鑒,2019(3):104-105.
[2]黃向猛.論南侗民間音樂傳承對學校音樂教育的啟示——以從江縣小黃村為例[J].黃河之聲,2017(19):28-29.
[3]姜勇,崔殿鈞,羅曼.談遼寧滿族地區中小學民族民間音樂教育傳承途徑[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14-115.
[4]張譯文.學校音樂教育和民間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及保護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5(S1):171-172.
作者簡介:楊巍(1978—),女,漢族,遼寧省沈陽市人,通化師范學院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