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琳

【摘要】 目的 探討布拉氏酵母菌在小兒肺炎合并繼發性腹瀉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08例肺炎合并繼發性腹瀉患兒,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54例。對照組患兒使用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治療, 研究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療。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及治療3、5、7 d后大便次數與腹瀉持續時間及治療前后免疫功能。結果 研究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6.3%,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兒治療3、5、7 d后大便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 腹瀉持續時間為(2.7±1.4)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4.8±1.8)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兒CD3+、CD4+、CD8+及CD4+/CD8+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兒CD3+、CD4+、CD8+及CD4+/CD8+優于治療前, 且研究組患兒CD3+、CD4+、CD8+及CD4+/CD8+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布拉氏酵母菌在小兒肺炎合并繼發性腹瀉中的應用效果更為理想, 值得在臨床上廣泛宣傳與使用。
【關鍵詞】 布拉氏酵母菌;肺炎;繼發性腹瀉;效果;大便次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48
小兒肺炎是臨床兒科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 常用抗菌藥治療, 但因小兒腸道和免疫功能不成熟, 常導致抗微生物能力嚴重下降, 易使腸道菌群發生紊亂, 甚至出現繼發性腹瀉, 該疾病多發于<3歲的兒童[1]。近幾年臨床出現了新型廣泛使用的微生態制劑布拉氏酵母菌, 該藥物屬于真菌類腸道微生態制劑, 可以改善患兒腸道菌群紊亂、繼發性腹瀉等癥狀, 同時有利于縮短患兒腹瀉持續時間, 減少患兒大便次數[2]。本院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小兒肺炎合并繼發性腹瀉效果更佳,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108例肺炎合并繼發性腹瀉患兒, 納入標準:①患兒均符合相關的肺炎合并繼發性腹瀉診斷標準[3];②患兒年齡3個月~3歲;③患兒家長均知曉同意此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對本次使用的治療藥物存在過敏反應患兒;②存在先天性心臟病患兒;③消化系統存在異?;純?④有嚴重的呼吸道疾病患兒;⑤近期使用微生態制劑治療的患兒。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54例。對照組患兒男30例, 女24例;年齡3個月~3歲, 平均年齡(1.3±0.6)歲;病程1~46 h, 平均病程(25.4±6.9)h。研究組患兒男34例, 女20例;年齡4個月~3歲, 平均年齡(1.1±0.7)歲;病程1.5~48.0 h, 平均病程(24.6±7.8)h。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完全通過了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 2 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接受相關常規治療, 如止咳、平喘、吸氧、抗感染、霧化治療等。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患兒使用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S20020037)治療, 口服, 1 g/次, 1次/d, 連續治療5 d。研究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法國百科達制藥廠, 注冊證號S20100086)治療, 口服, 0.25 g/次,?1次/d[4], 連續治療5 d。在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采集兩組患兒空腹靜脈血3 ml, 應用免疫熒光標記法對患兒的CD3+、CD4+、CD8+水平進行檢測, 同時計算CD4+ /CD8+比值。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 顯效:治療后3 d患兒的大便性狀、排便次數完全恢復, 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3 d患兒的大便性狀、排便次數較治療前有很大改善, 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有所減少;無效:治療后3 d患兒的大便性狀、排便次數無明顯變化, 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 癥狀甚至更加嚴重[5]??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兒治療3、5、7 d后大便次數與腹瀉持續時間。③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功能, 主要包括CD3+、CD4+、CD8+及CD4+/CD8+。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6.3%,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兒治療3、5、7 d后大便次數與腹瀉持續時間比較 研究組患兒治療3、5、7 d后大便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 腹瀉持續時間為(2.7±1.4)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4.8±1.8)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兒CD3+、CD4+、CD8+及CD4+/CD8+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兒CD3+、CD4+、CD8+及CD4+/CD8+優于治療前, 且研究組患兒CD3+、CD4+、CD8+及CD4+/CD8+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肺炎屬于兒科常見呼吸道疾病, 臨床常采用抗菌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但患兒在治療期間容易發生腹瀉, 發生繼發性腹瀉的病機主要為:①抗菌藥物的刺激:抗菌藥物中殘留的藥物存在活性, 會對患兒的腸道和胃黏膜造成損傷, 從而降低各種酶活性, 使腸道絨毛發生萎縮, 且殘留藥物與膽汁結合后會抑制腸胃的脂肪吸收能力, 容易引發繼發性腹瀉。部分抗菌藥可能還會刺激胃動力受體, 促進腸胃蠕動, 繼而引發腹瀉。②腸道內菌群平衡狀態被打破:嬰幼兒時期, 患兒的各項身體機能尚未發育完善, 胃腸道保護屏障發育不夠成熟, 體內的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也較低, 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加之應用抗菌藥物可抑制患兒腸道內益生菌的生長, 加快有害菌的生長繁殖, 從而使得腸道的氨類、毒素物質產生較多, 直接損傷胃腸道黏膜, 間接引發腹瀉。③腸道代謝發生異常:使用抗菌藥物后患兒腸道內的厭氧菌數量會明顯減少, 腸道內的多糖分解功能會嚴重下降, 導致碳水化合物、膽汁酸代謝發生異常, 同時厭氧菌數量的減少還會引發分泌性腹瀉。近年臨床多采用微生態制劑對患兒進行治療, 不僅可以有效為患兒腸道提供有益細菌, 促使患兒腸道菌群恢復穩定, 而且可以增強患兒身體免疫力, 在患兒腸道內建立保護屏障從而防止病原菌再次侵入。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6.3%,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兒治療3、5、7 d后大便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 腹瀉持續時間為(2.7±1.4)d,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4.8±1.8)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應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小兒肺炎合并繼發性腹瀉可以有效提高臨床療效, 改善患兒預后;有利于改善患兒腸道, 促進排便功能恢復正常。布拉氏酵母菌屬于微生態制劑, 可以發揮以下作用:①可以有效促進糖蛋白、蛋白磷酸酶的分泌, 刺激腸道黏膜分泌更多的免疫球蛋白、IgA等, 同時可以刺激補體, 增強胃腸黏膜的免疫應答反應, 布拉氏酵母菌還具有廣泛抗炎性反應的作用。②布拉氏酵母菌可以鈍化部分細菌產生的毒素, 刺激腸道釋放有益于腸道的物質, 不斷為腸道黏膜提供養分, 提高腸道絨毛的雙糖酶生物活性, 加快糖代謝并促進受損黏膜恢復[6]。③患兒服用布拉氏酵母菌3 d后, 其在腸道內的濃度逐漸穩定, 加快腸道黏膜的修復和腸道內過氧化氫的分解速度, 此外還可有效促使腸道內有益菌生長繁殖加快, 有利于不斷改善患兒腸道內情況, 建立腸胃黏膜保護屏障, 減少患兒排便次數, 縮短腹瀉持續時間等[7]。④布拉氏酵母菌可以黏附各種病毒與細菌, 抑制各種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另外, 患兒不再服用布拉氏酵母菌后益生菌不會繼續留在患兒的腸道內, 安全性較高。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兩組患兒CD3+、CD4+、CD8+及CD4+/CD8+優于治療前, 且研究組患兒CD3+、CD4+、CD8+及CD4+/CD8+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應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小兒肺炎合并繼發性腹瀉, 可以有效改善患兒免疫狀況, 有利于促進患兒恢復。小兒肺炎合并繼發性腹瀉發生的過程中, 免疫細胞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熟T細胞的重要標志為CD3+, CD8+的作用主要是抑制B細胞活化, 抑制T細胞抗體的釋放、生長繁殖過程等, 有利于保持機體免疫應答反應正常, CD4+的作用是間接加快B細胞分泌抗體, 通常在Th細胞表面進行表達?;純涸诎l生小兒肺炎合并繼發性腹瀉后免疫功能會下降, 通常為各項免疫指標下降, 但是CD8+水平會上升, 因此在治療小兒肺炎合并繼發性腹瀉期間, 不僅要進行對癥治療, 而且還要注重改善患兒的免疫功能, 以便提高治療療效, 改善患兒預后。
綜上所述, 布拉氏酵母菌應用于小兒肺炎合并繼發性腹瀉的療效更為理想, 值得在臨床上廣泛宣傳與使用。
參考文獻
[1] 王丹, 葉悄紅, 郭琴. 布拉氏酵母菌輔助磷酸鋁治療小兒急性腹瀉的臨床觀察. 中國藥房, 2017, 28(23):3250-3254.
[2] Use of quantitative molecular diagnostic methods to identify causes of diarrhoea in children: a reanalysis of the GEMS case-control study. The Lancet, 2016, 388(10051):1291-1301.
[3] Ye Y, Tang H. Utilizing de Bruijn graph of metagenome assembly for metatranscriptome analysis. Bioinformatics, 2015, 32(7):1001-1008.
[4] Honour S , Hickling KMH. Naturally occurring Brucella suis biovar 4 infection in a moose (Alces alces). Journal of Wildlife Diseases, 2016, 29(4):596-598.
[5] Topp E , Irwin R , Mcallister T , et al. The case for plant-made veterinary immunotherapeutics.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16, 34(5):597-604.
[6] Seddik HA, Ceugniez A, Bendali F, et al. Yeasts isolated from Algerian infantss feces revealed a burden of Candida albicans species, non-albicans Candida species an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rchives of Microbiology, 2016, 198(1):71-81.
[7] 黃少波. 布拉氏酵母菌預防嬰幼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臨床研究. 黑龍江醫學, 2016, 40(5):431-432.
[收稿日期:20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