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池鈞 葉茵

【摘要】 目的 探究骨科手術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應用地佐辛復合羅哌卡因的臨床效果。方法 90例骨科手術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低劑量組與高劑量組, 各30例。三組均進行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 對照組采用羅哌卡因進行鎮痛, 低劑量組采用羅哌卡因聯合低劑量地佐辛進行鎮痛, 高劑量組采用羅哌卡因聯合高劑量地佐辛進行鎮痛。比較三組患者術后各時間點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Ramsay鎮靜評分、改良Bromage評分、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術后2、24、48 h時低劑量組、高劑量組患者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低劑量組患者Ramsay鎮靜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與高劑量組, 低劑量組患者改良Bromage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與高劑量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24 h時低劑量組患者MMSE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與高劑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發生不良反應6例(20.0%)、低劑量組術后發生不良反應3例(10.0%)、高劑量組術后發生不良反應10例(33.3%)。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低劑量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高劑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低劑量地佐辛復合羅哌卡因對骨科手術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患者的應用效果更理想, 且安全性更高,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 地佐辛;羅哌卡因;骨科手術;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57
硬膜外自控鎮痛是當前臨床中常用的鎮痛方式, 其可有效控制藥物劑量, 在保證鎮痛效果基礎上減少患者不良反應, 對下肢骨折中老年患者的術后恢復具有積極影響[1]。為探究不同麻醉藥物對骨科手術患者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的影響, 本院擇取90例患者分三組開展不同藥物及不同濃度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效果的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擇取2017年9月~2018年4月本院骨科90例骨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58例, 女32例, 年齡36~68歲, 平均年齡(53.3±12.8)歲。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低劑量組與高劑量組, 各30例。
1. 2 方法 三組患者術后均行硬膜外自控鎮痛。患者術畢后將硬膜外導管保留, 并與鎮痛泵連接固定, 進行自控鎮痛, 對照組采用0.2%羅哌卡因鎮痛, 低劑量組采用0.2%羅哌卡因聯合地佐辛注射液2.5 mg鎮痛, 高劑量組采用0.2%羅哌卡因聯合地佐辛注射液5.0 mg鎮痛, 三組均將藥物加入生理鹽水200 ml進行輸注, 沖擊量為3~5 ml, 維持劑量為2 ml/h, 維持48 h。
1. 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術后2、24、48 h時VAS[2]、Ramsay鎮靜[3]、改良Bromage評分[4]以及術后12、48 h時MMSE評分[5], 并觀察比較三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術后各時間點VAS及Ramsay鎮靜評分比較
術后2、24、48 h時低劑量組、高劑量組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低劑量組Ramsay鎮靜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與高劑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三組術后各時間點改良Bromage評分及MMSE評分比較
術后2、24、48 h時低劑量組改良Bromage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與高劑量組, 術后12、24 h時低劑量組MMSE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與高劑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三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包括惡心嘔吐、皮膚瘙癢、頭昏、短期認知功能障礙、呼吸抑制等。對照組術后發生不良反應6例(20.0%)、低劑量組術后發生不良反應3例(10.0%)、高劑量組術后發生不良反應10例(33.3%)。低劑量組與對照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765, P>0.05);低劑量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高劑量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118, P<0.05)。
3 討論
為改善骨科手術患者圍術期疼痛程度, 有研究提出聯合應用不同鎮痛藥物和方法進行多模式鎮痛, 既可以減低藥物劑量, 減少并發癥發生風險, 還可以提升患者鎮痛效果。硬膜外自控鎮痛經硬膜外導管向硬膜外間隙注入麻醉藥物, 在局部產生阻滯麻醉效果[6]。臨床中多采取局部麻醉藥和鎮痛藥聯合應用, 常規搭配包括羅哌卡因等長效局部麻醉藥物與嗎啡或芬太尼等阿片類藥物聯合應用。其中羅哌卡因屬于長效酰胺類局部麻醉藥物, 低濃度給藥可阻滯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 心臟毒性偏低, 促血管收縮活性良好, 在術后鎮痛中應用廣泛。而嗎啡雖然具有顯著的鎮痛效果, 但是其不良反應發生風險高, 臨床應用具有較強局限性。而地佐辛屬于混合型阿片受體鎮痛藥物, 其主要作用為κ受體激動, μ受體拮抗, 藥理學機制表明該藥物可在體內進行大范圍分布, 具有較長半衰期以及較低清除率, 可長時間發揮藥效以維持良好的鎮痛效果。同時該藥物無典型受體依賴情況, 可促進胃腸平滑肌松弛, 降低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情況的發生幾率。對于不同濃度地佐辛給藥方面, 濃度較高可能導致鎮靜過度, 影響患者認知功能, 還有可能造成患者呼吸抑制等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 進而影響患者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 低劑量地佐辛復合羅哌卡因對骨科手術術后硬膜外自控鎮痛患者的應用效果更理想, 且安全性更高, 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董躍福, 劉旭東, 馮繼英, 等. 不同濃度右美托咪定聯合羅哌卡因對膝關節鏡術后鎮痛效果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7, 27(30):64-69.
[2] 羅振國, 邵冠一, 易雙強, 等. 羅哌卡因局部浸潤聯合地佐辛肌肉注射對多發肋骨骨折患者術后鎮痛的影響. 陜西醫學雜志, 2017, 46(10):1463-1464, 1476.
[3] 殷鈺涵, 孫思煒, 黃偉. 地佐辛持續靜脈泵注對ICU高齡患者髖部手術后早期鎮痛效果和譫妄發生的影響. 廣東醫學, 2018, 39(1):47-49.
[4] 符寶春, 王濤. 不同劑量舒芬太尼聯合地佐辛用于髖關節置換術后鎮痛的臨床觀察. 西北國防醫學雜志, 2016, 37(8):523-525.
[5] 匡華勇, 方凱凱, 何紹明, 等. 酮咯酸氨丁三醇與地佐辛聯合肌注用于模擬創傷早期鎮痛臨床研究. 臨床軍醫雜志, 2016, 44(1):77-80.
[6] 盧盛位, 徐志遠, 鄭小林. 右美托咪定復合舒芬太尼及羅哌卡因硬膜外術后鎮痛對下肢骨科手術應激反應和凝血功能的影響. 河北醫藥, 2016, 38(16):2413-2415.
[收稿日期:20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