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秋 秦桂秀 葛萬雄
摘 要:通過對廣西南寧市X城中村流動兒童的調查,發現跟隨父母流動到城市生活的兒童面臨自我身份認同低、人際交往缺乏、城市本地人對外來人口的歧視與排斥等身份認同困境,造成這些困境的原因包括戶籍制度的阻礙,經濟文化的差異,教育政策的不完善,以及個人融入意愿的影響等。為此,文章提出政策制度的完善、學校相關制度的改革、社會工作者的介入等對策來提升流動兒童的自我身份認同感。
關鍵詞:流動兒童;身份認同;認同困境
中圖分類號:C91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8-0073-02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在這一過程當中,廣大農民舉家搬離農村涌入城市,尋求生存與發展。2013年全國婦聯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0-17歲城鄉流動兒童規模為3 581萬 ,在2005年基礎上增加了41.37%,且有增長的趨勢[1]。流動兒童身份認同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2016年,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將積極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列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要務[2]。雖然國家已經出臺了很多相關政策,學術界也為流動兒童的研究做了很多貢獻,但是流動兒童的身份認同問題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流動兒童作為未來社會的勞動力,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之一,流動兒童自我身份認同不良會對其自身的認知、心理以及行為造成嚴重偏差的影響,這一群體的身份認同關系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和諧。
本文以南寧市X城中村的流動兒童為調查對象,通過分析X城中村的流動兒童的身份認同現狀,進而探究其中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x村是南寧市典型的外來人口聚居的城中村之一,流動人口主要來自鄉下。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420戶,常住人口12 000人,外來流動人口6 000人,其中跟隨父母來此地打工的兒童約550名。筆者發放問卷200份,收回197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77份。
一、城市流動兒童身份認同現狀
目前,國內學界對于流動兒童的界定不太一致,因國外沒有戶籍的限制,所以流動人口大多指移民,而在中國“流動兒童”或“流動人口子女”通常指的是農民工子女,因為在流動人口的流動大軍中農民工占絕大多數。所以本文所說的流動兒童是根據《流動兒童少年就學辦法》中對流動兒童的界定:指6-14周歲(或7-15周歲),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暫時居住半年以上有學習能力的兒童少年。
(一)自我身份認同低
本質上,他們是農村人,但實際上他們游走于城市,是農村的“在戶籍”非居民,城市的“非戶籍”居民,在這種非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與非城市人的境地,他們的處境是尷尬的。在這樣的對身份迷茫和矛盾的心理下生活,不僅出現了身份認同困境,還會讓進一步社會融入受阻。在問卷調查中,在問及是否認為自己是農村人的選項中,40%的兒童選擇認為自己是農村人,23%的兒童認為自己不是農村人,37%的兒童表示不清楚,這說明X城中村的大部分流動兒童在自我身份認同上出現身份界定模糊的情況,多數的流動兒童認為自己是農村人不是城里人,對自我的評價不高、自卑、缺乏自信心。對自我的認同反映出其在流入城市的生活狀態,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城里人還是農村人,他們對城市缺乏歸屬感。
(二)人際交往缺乏
離開原來的居住地,來到城市居住,流動兒童失去了原有的朋友圈。面對陌生的環境,他們不敢主動去交朋友,也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面對城里的同學,他們表現出自卑、孤僻、焦慮、緊張,在同學中他們沒有朋友,成了被孤立的人。在關于流動兒童交友狀況的問卷中,其中有26%的兒童選擇了沒有朋友,46%的兒童選擇了有一兩個朋友,通過進一步了解,這些朋友也是流動兒童中的一員。他們渴望被接納,希望能融入朋輩群體并同他們玩耍。有部分備受冷落的流動兒童為了能引起別人的關注,故意調皮搗蛋,跟社區小孩發生肢體沖突是常有的事,他們是大人眼里的“問題”小孩,被同輩群體排斥更嚴重,人際關系十分緊張。
(三)城市本地人對外來人口的歧視與排斥
城市居民愛干凈、比較注重個人衛生。流動兒童跟隨父母到了城市生活,沒有適應城市文化,沿襲其在鄉下的舊習慣,覺得在鄉下就是這樣生活的,喜歡赤腳玩耍,隨地吐痰等。由于有些鄉下的村里沒廁所,他們沒有上廁所的意識,一般都是在樹下或草叢解決問題。城中村的本土社區居民反映,他們的父母來社區的公共廁所也不沖廁所,本地的社區居民對此表示很反感。因受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影響,流動兒童不被社區居民所接受,社區里的城市居民都普遍排斥這些孩子,也不讓自己的孩子同他們玩耍。在問卷調查中,在被問及是否被本地孩子欺負的問題中,47%的孩子選擇有,表明大部分的流動兒童曾有被欺負的經歷,在問及本地居民喜歡自己與否的調查中,62%的兒童表示不喜歡,17%的孩子表示不清楚,極少的孩子選擇喜歡,調查也反映了流動兒童被社區居民排斥的情況,他人對自我的評價也影響流動兒童對自我的評價與身份定位。
二、流動兒童身份認同困境產生的原因
(一)戶籍制度的阻礙
新中國成立后,基于歷史與現實原因,為規范戶口登記與管理,在1950年頒布《城市戶口管理條例》,隨后又由于多種原因出臺了一系列戶籍管理條例來進行戶籍的調整,最終形成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在戶籍制度的管理下,流動人口的流動無疑是與戶籍分離的,他們不能享有城市人同等的權利,自然他們的子女,同樣享受不到同齡孩子所享受到的待遇。加上城鄉文化的差異,觀念的不同,導致生活方式理解的分歧等諸多因素。所以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流動兒童不能從身份層面完成對城市的融入,出現了身份認同困境。
(二)經濟文化的差異
改革開放后,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城鎮化與工業化進一步發展,勞動力轉移帶動了人口的流動,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因此伴生了諸多問題。流動人口來到城市成為城市的勞動力,在經濟基礎上,就已經決定了其在城市的地位,“外來務工者”“鄉下人”“窮人”等標簽成了他們的代名詞,所以他們是處于城市邊緣的弱勢群體。流動人口的子女自出生后就被迫冠以流動兒童的弱勢身份。貧富差異造成收入的懸殊,影響了資源的分配。低收入決定了流動兒童的居住地與居住環境,決定了流動兒童接受教育的場所與教育程度,決定了他人對自我的接納程度等。在經濟收入的影響下,居住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學習環境差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流動兒童對城市的歸屬感與自我認同感。
(三)教育政策的不完善
“兩為主”教育政策,解決了流動兒童入學難的問題,但政策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如入學規定不明確、缺乏對流動兒童平等教育的保障等。2003年《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解決了流動兒童轉學收費的問題,并得到一些經濟補助的權益,這些相關文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使得流動兒童的部分權益得到保護,但是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流動兒童的升學以及異地高考問題還是一個難題。雖然國家已經在加快戶籍改革的步伐,有些省市已出臺關于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政策,但只是在部分省市,沒有普及全國,所以目前這個問題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
(四)個人對身份的接納程度
政策與制度是流動兒童改變不了的因素,但流動兒童是可以改變自身狀態去接受新的身份、接納新的生活環境。流動兒童的接納分有兩個層面,一是在政策與制度的促成下的被動接納。二是流動兒童表現出接納意愿,對自我身份認知準確,積極主動地融入新的環境,在融入過程中不斷改變自我能力去適應社會變化。流動兒童能否對自身形成合理的定位與評價,關鍵在于其能否主動融入城市,所以流動兒童個人對身份的接納程度、對城市的融入意愿成了重要因素,流動兒童自身沒有接納的主動性,融入意愿低,同樣影響其成功地融入城市生活,成為其中的一員。
三、流動兒童自我身份認同困境的對策
一個人的身份認同是隨環境的改變而不斷變化的,是可以在與社會、他人、政策的互動中被引導和重新建構的[3]。所以想要解決流動兒童的身份認同困境,首先需要政策制度的庇護。其次是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社會以及他人接納且認同流動兒童的身份。最后,最關鍵的是流動兒童自身對自我的身份定位與融入城市的意愿。
(一)政策制度的完善
首先是戶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我國城鄉二元制社會結構的形成,衍生了諸多與之相關的社會問題和不公平的政策,國家應改革當前的城鄉二元化制度,首先要打破以戶籍名義設置的城鄉資源分配不公的體系,調整根深蒂固的城鄉分割利益結構,統籌兼顧城鄉的發展,實現資源的均衡有效分配,出臺相應政策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從而實現權力與地位的平等,并且探尋更為科學與合理的流動人口管理制度。只有實施制度改革,在制度建設層面不斷創新,為流動人口營造平等寬容的社會環境,才能從根本上幫助流動兒童走出身份認同的困境。其次是教育政策的完善,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以解決流動兒童求學壁壘,異地高考受阻等問題,教育政策應讓流動兒童享有與當地兒童同等受教育的權利,并針對流動兒童給予相應的社會福利和救濟,改善其弱勢的處境。
(二)學校相關制度的改革
學校是流動兒童接受社會化的重要場所之一,也是流動兒童在城市的主要活動場所,學校具有教導學生和培育學生的功能,所以學校對流動兒童人格建設起著關鍵性作用。首先,學校應認可和接納流動兒童的身份,并且學校需制定相應的規范,讓學校老師“一視同仁”地對待任何學生,對學校發生的排斥與歧視行為加以懲罰,營造和構建良好的教育氛圍以促進流動兒童的身份認同。其次,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引導該群體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其抗挫折和心理調適能力,進而明確自己的身份定位,主動接納與融入城市生活。
(三)社會工作者的介入
生活環境的改變、生活習慣的不同、父母的照顧缺失等問題都會給隨遷的流動兒童帶來相應程度的心理沖突,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其產生失落感和恐懼感,行為孤僻的性格,敏感、自卑、抑郁,甚至是發展為攻擊性人格等問題[4]。流動兒童身份認同危機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會對其社會化產生影響,由于認同危機造成的性格孤僻、孤獨、壓抑、自閉等,不僅會對流動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影響,還會影響社區和諧與社會穩定,所以需要社會工作者進行及時的干預。社會工作,簡稱社工,是一門助人的專業,相對于醫學關注在人類生理運作,心理學關注在個人心理現象,社會工作的焦點在于人類與環境的互動,目的在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能適應所在的社會環境脈絡,增強或恢復其社會功能的能量,及創造有利于達成目標的社會條件的一種專業活動,以預防或舒緩社會問題。社會工作者始終秉承著“助人自助”的理念,在促進流動兒童身份認同的問題上社工有專業的方法與理論指導,在面臨社會融入困境時,流動兒童是可以借助社工鏈接資源與整合的能力與方法,幫助其自身能力的建設,逐漸走出困境。筆者認為社會工作者可結合三種工作方法(小組、社區)來幫助流動兒童,不僅可提升其身份認同,更利于其更好地融入社會。
1.個案工作以個人或家庭為服務對象。社會工作者可選取城中村里出現身份認同危機情況比較嚴重的流動兒童以及其家庭開展個案工作,對存在性格孤僻,孤獨,壓抑,自閉情況的個人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并可開展針對性的系列活動來增強其適應生活的能力建設,促進其人格的發展。大部分性格孤僻的流動兒童,都存在父母照顧缺失的問題。父母忙于掙錢,對孩子缺乏關愛,加之來到新的地方生活沒有朋友傾訴,對其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個案可結合案主的具體家庭情況、親子關系,使其父母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在社工的指導下幫助孩子及其家庭成員共同解決問題。
2.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在某種社會形態中,利用小組的動力優勢,針對有需要的個人或群體所開展的社會工作服務。在流動兒童早期的社會化過程中,需要小組工作的助力,介入到流動兒童的生活中去,將具有共同需求的流動兒童聚集在一起,通過小組幫助這一群體恢復其社會功能,挖掘其潛力,使其矯正不良習慣,提升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良好習慣的養成。
3.社區是實現流動兒童身份認同依托場所之一,社會工作者可重視社區工作的開展。積極挖掘社區資源,并不定期地與社區聯合開展一些有利于培養社區流動兒童適應城市文化以及培養良好習慣的社區活動,通過開展社區活動來增強流動兒童適應新生活的能力并逐漸消除社區居民對社區中的流動兒童行為的歧視和偏見,讓社區以平等的心態接納和包容流動兒童,實現自我的身份認同與他人的認同。
參考文獻:
[1]全國婦聯課題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婦運,2013(6).
[2]劉紅升,靳小怡.農村流動兒童的身份認同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深圳市流動兒童調查數據的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
[3]宋雪珂.農村教師自我身份認同困境及對策[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6,18(3).
[4]楊愛.社會工作視域下隨遷兒童社會融入性問題的淺析[J].法制博覽,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