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摘要】 目的 評價冠心病藥物治療中的心理干預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100例冠心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50例。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心血管藥物治療, 實驗組在常規心血管藥物治療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記錄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率、收縮壓水平以及心絞痛發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心率、收縮壓水平分別為(97.32±13.90)次/min、(16.42±1.12)kPa, 均高于對照組的(74.59±12.90)次/min、(14.21±1.32)kPa,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生率為30.00%, 低于對照組的56.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冠心病患者在給予常規心血管藥物治療基礎上結合心理護理干預, 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 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 冠心病;藥物治療;心理干預;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67
【Abstract】 Objective ? To evaluate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ts effect. Methods ? A total of 100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patients received conventional cardiovascular drug therapy,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conventional cardiovascular drug therapy. The heart rat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occurrence of angina pectoris after treatment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 After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higher heart rate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respectively as (97.32±13.90) times/min and (16.42±1.12) kPa than (74.59±12.90) times/min and (14.21±1.32) kPa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 angina pectoris as 30.00% than 56.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conventional cardiovascular drug therapy can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elp their early recovery.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rug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Effect
冠心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又稱為缺血性心臟病。該疾病由于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或器質性病變引發為冠狀動脈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間不平衡所致的心肌損害。冠心病常以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為主要類型, 極有可能發生猝死等表現[1-3]。臨床上有多種治療方法, 其中最為常見的是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以及保健治療, 在上述治療措施中, 保健是對身體危害最少, 而且效果比較顯著的治療方式, 除了規范的治療, 護理工作對疾病的控制也尤為重要[4]。本文探討冠心病藥物治療中的心理干預方法及其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冠心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確診為冠心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50例。實驗組患者男28例, 女22例;年齡28~75歲, 平均年齡(67.0±2.7)歲。對照組患者男29例, 女21例;年齡32~78歲, 平均年齡(68.0±3.4)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心血管藥物治療, 包括腸溶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他汀類降血脂藥物, 實驗組在此治療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 讓患者保持心情愉快, 多與患者溝通交流, 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 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5]。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用藥護理 嚴格遵照臨床醫囑給藥, 指導患者合理服藥, 并在兩餐之間加溫中藥服用。硝酸酯類藥物是緩解心絞痛的藥物之一, 會引發血壓低下, 尤其是在血容量不足、應用利尿藥以及其他血管擴張藥時, 要注重指導患者在其變換體位時不宜過快, 動作要緩慢, 避免導致低血壓而致暈厥。起床時應遵循3個半分鐘, 即醒后應平躺半分鐘, 起坐半分鐘, 雙腿垂至床下等半分鐘后陸續下床。靜脈用藥保持合理的滴速。
1. 2. 2 心理狀態護理 由于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患者確診后會出現焦慮的情緒, 護理人員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心理干預措施。所以護理人員要注意患者的情緒, 適時鼓勵患者保持愉悅的心情, 增強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此外, 根據患者的情況, 指導患者進行適度運動, 并以行走、散步為主, 以不會給患者造成疲勞為前提進行適量運動, 1次/d。做好出院指導[6-8]。
1. 3 觀察指標 記錄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率、收縮壓水平以及心絞痛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率、收縮壓水平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心率、收縮壓水平分別為(97.32±13.90)次/min、(16.42±1.12)kPa, 均高于對照組的(74.59±12.90)次/min、(14.21±1.32)kPa,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 實驗組患者中15例發生心絞痛, 占比為30.00%;對照組患者中28例發生心絞痛, 占比為56.00%;實驗組患者心絞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冠心病的發病機制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 患者的機體脂類代謝紊亂, 動脈內膜上積聚脂類并形成了白色斑塊長時間持續積聚, 從而導致患者的動脈被堵塞, 血液的流通性被阻止, 供應心臟的血液出現異常并產生病變。又如心絞痛患者病情發作期間, 多以疼痛癥狀突出, 為疾病的主要癥狀表現, 歸屬于中醫“血瘀”的范疇。所以冠心病是導致心絞痛癥狀的原因之一, 其主要醫治方式是長期使用藥物控制, 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和護理, 會發生多種并發癥,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隨著我國醫藥學的研究發展, 對冠心病患者在臨床康復治療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加強對患者心理護理干預, 提升了治療效果[9-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心率、收縮壓水平分別為(97.32±13.90)次/min、(16.42±1.12)kPa, 均高于對照組的(74.59±12.90)次/min、(14.21±1.32)kPa,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發生率為30.00%, 低于對照組的56.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 冠心病患者在常規心血管藥物治療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干預, 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 促使患者高度認識和對待疾病狀況, 對早期預防和治療疾病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玲鳳. 冠心病患者心理護理治療及藥物治療觀察. 臨床醫藥文獻雜志, 2017, 4(17):3289-3290.
[2] 郭鳳賢. 冠心病整體防治中他汀類藥物的重要地位. 中國處方藥, 2017, 15(1):15-16.
[3] 陳蘭萍. 心理護理干預和藥物治療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當代醫學, 2016, 22(25):76-77.
[4] 邊少華. 他汀類藥物在冠心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21):158.
[5] 國仕剛. 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8, 11(8):32-33.
[6] 商華, 任憲輝, 宋巖濤, 等. 麝香通心滴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血瘀證的臨床. 中醫臨床研究, 2017, 9(33):102-103.
[7] 陳 鳳. 冠心病患者的藥物治療觀察及護理干預. 基層醫學論壇, 2014(36):4916-4917.
[8] 林曉黎, 梁秋霞. 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 中華全科醫學, 2014, 12(10):1637-1638.
[9] 陳艷平. 心理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5(31):111-112.
[10] 楊建華. 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以及治療后生活質量影響的臨床效果研究與分析. 醫學信息, 2015(10):132.
[11] 李飛. 心理干預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基層醫學論壇, 2014(23):3167-3168.
[12] 張欣暢. 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以及治療后生活質量影響的效果評價. 當代醫學, 2017, 23(20):176-177.
[收稿日期: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