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宜軒
【摘要】自2009年以來,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這十年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通過數據的統計,并以河南中醫藥大學、廣州外語外貿大學、英國巴斯大學為例,通過縱向與橫向對比,在分析個性與共性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培養過程需要注重語言技能、翻譯技能、翻譯技術和人文素養四個方面內容,同時立足現代社會的市場需求,以“一帶一路”政策為契機,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各行業專業翻譯人才。這樣才能使“產、學、研”一體化,加快高校為本地經濟、區域發展、國家強盛,輸出大量的高層次人才。
【關鍵詞】人才培養 翻譯產業 中醫翻譯
一、引言
2017年2月,《河南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在這種政策的利好消息驅動下,對于醫藥行業來說是一個發展的好機會,對于翻譯產業來說也是發展的利好消息。針對我國的翻譯產業來說,還未形成規范的產業模式。通過在58同城,51Job等招聘網站上搜索數據可知,鄭州在翻譯產業中,實際活躍的翻譯公司16家。根據搜索數據的統計,近五年之內在英語翻譯領域的招聘信息大概在740條。這意味著鄭州翻譯行業剛剛起步,翻譯人才需求沒有形成市場化。隨著社會分工細化以及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一些產業的應用型高級人才的需求不斷呈現出專業化、市場化、大規模、高層次等特點。因此,這與翻譯產業當前的現狀不符,這就對各高等學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出現了與市場脫節,不能及時滿足市場需求的問題。
根據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的統計,發現從第四批申請院校開始,越來越多的大學開始宣揚翻譯專業化特色,比如中醫類翻譯碩士點主要有上海中醫藥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和北京中醫藥大學。因此,這些具有專業色彩的大學加入,決定了翻譯專業研究生的教育培養模式需要嘗試“新的范式、新的實踐、新的人群”。
二、翻譯碩士人才培養中的問題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的建設在近十年里,取得的成就雖令人欣慰,但是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與隱患。仲偉合認為翻譯碩士學位點建設過程中不斷出現“人才培養理念不清、人才方案不妥、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等問題;王立非、崔啟亮等在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就業調查中發現,72%的MTI教師認為“很多MTI辦學單位沒有實現MTI的人才培養目標”;呂紅艷、周志浩認為翻譯人才需要具備“有較好的翻譯能力,要懂本地化技術、團隊合作和溝通等能力”。通過對翻譯碩士專業培養單位發表相關論文的統計,發現涉及到關鍵詞“翻譯碩士培養”的論文共有280篇,其中涉及到“人才培養模式”的共有32篇。因此,上述結果表明我國在MTI建設中面臨著對翻譯碩士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模糊,培養方案不完善的特點。針對這一現象,經過各種文獻的梳理,在MTI翻譯碩士人才培養方面主要存在以下4個方面:語言技能、翻譯技能、翻譯技術和人文素養。
1.語言技能問題
就語言技能而言,隨著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地不斷加入,使得這一問題日益突出。以河南中醫藥大學翻譯碩士研究生為例,以前所有的學生均為英語專業出身,其中80%以上的學生擁有專業八級證書,這為翻譯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堅實基礎保障。從2018級開始,專業為經濟學的本科生開始報考翻譯碩士,而且據2019年擬招生情況來看,出現了人文學院、中醫藥類、管理學院等本科生咨詢的情況。因此,可以看出,其他專業本科生進入翻譯碩士隊伍的趨勢不可阻擋。但是,這對翻譯碩士人才的培養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學生英語基礎差別過大,將會直接影響后續在進行課程安排,翻譯實踐,頂崗實習等方面的培養。
2.翻譯技能問題
從事翻譯研究的過程中,翻譯技能的應用是必要的。近幾年,語言學迅猛發展,20世紀中后期以來,隨著西方譯學出現從譯作到譯者、從成品到過程的轉向,翻譯界開始引入認知科學的概念和方法來研究譯者的心理過程。認知科學為翻譯研究帶來了全新的學科視野和新的研究范式。最近幾年,生態翻譯學的三維原則在翻譯學理論開始興起,胡庚申教授對此也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根據觀察,大部分翻譯碩士研究生在翻譯理論方面基礎不牢,缺乏深厚的翻譯理論指導和翻譯技能的操作訓練。因此,對于翻譯專業碩士研究生來講,必須了解翻譯學理論的研究動態,掌握基礎的翻譯技能,熟練應用這些翻譯技巧,使其在進行口筆譯翻譯過程中,更加快速,完美地完成翻譯任務。
3.翻譯技術問題
1954年,麻省理工學院(MIT)創立了第一本翻譯技術研究雜志Mechanical Translation。1962年,計算機輔助翻譯研究專門期刊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創立。隨著近幾年翻譯專業的興起,機器翻譯甚至是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在翻譯領域的應用所占比率日益加大。針對這一情況,越來越多的翻譯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中加入了一門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的講授。對于翻譯碩士來講,需要在這門課程中學習語料輸入,平行對齊,語料庫建立,翻譯項目管理,本地化翻譯等技術手段。但是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專業的師資隊伍缺乏,軟件的更新,語料庫的建立等問題在翻譯技術方面非常突出,已經限制了翻譯碩士在培養過程中與市場順利接軌,導致培養出的研究生不可能在畢業之后直接進入翻譯領域上崗。因此,在翻譯技術方面需要加強學生的學習時長,開放實訓室,鼓勵學生進行自用型語料庫的建設。
4.人文素養問題
翻譯碩士研究生在翻譯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領域非常廣泛,所以人文素養對于該專業的研究生尤為重要。以河南中醫藥大學的翻譯碩士為例,鑒于所在院校的特點,該校翻譯專業研究生主要集中在中醫藥術語、中醫藥典籍、針灸推拿、中西醫臨床翻譯等方面。在這種專業性很強的翻譯過程中,勢必要用到大量的漢語百科知識,否則翻譯出來的材料會出現翻譯錯誤,翻譯偏差,甚至是翻譯失誤現象,嚴重影響翻譯效果。綜上所述,當務之急應該加強研究生語言技能、翻譯技能、翻譯技術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樹立統一的專業培養模式、突出各個院校優勢學科的特色、縮短人才與市場接軌的時間、加強信息技術本地化,從而實現由規模發展到內涵發展的跨越。
三、翻譯碩士人才培養的對策
翻譯碩士學位點的評估一般是由全國翻譯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對新增的院校每三年進行的一次全方位、多層次的評估。就目前省內幾所翻譯碩士院校來看,與全國翻譯碩士教指委的要求還存一定差距。通過2018年上半年教育部對翻譯碩士學位點評估給出的幾點建議,在人才培養方面從兩點進行完善:
1.課程體系多元化和市場化
在翻譯碩士培養過程中,學校的課程設置重復率過高,這就會導致培養出的學生特色不突出,與市場脫節。通過資料的搜集,以我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英國巴斯大學研究生選修課課程表進行對比來探討中西方在翻譯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差異。
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8年的課程體系為例,所有課程采取面授講課的方式,并由外語學院教師進行統一授課。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碩士專業選修課程顯示,授課教師來源于語言中心、翻譯系、管理學院、政治學系、多校多領域合作。授課形式主要采取小班授課、主題講座、上機等。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因為翻譯碩士培養的單位在國內基本上集中在外語學院或者高翻學院,所以授課的教師背景單一,就會導致開設的課程缺乏多元化和市場化。在授課形式方面,我國主要以面授講課為主,而國外的授課形式多樣,增加了計算機,講座等;在課程名稱方面,國外的課程設置涉及到國際會議翻譯,全球性的商務英語翻譯,更加注重實用性。
2.導師聘任的多樣化
導師的能力水平將會直接決定翻譯碩士人才培養的質量,但是目前我國導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導師聘任來源單一,跟不上翻譯碩士快速發展,市場化的形式。一般導師的聘任都是高校中從事翻譯專業或者外語類其它專業的教師,所以學術背景深厚,與市場離得相對較遠,不理解真正市場的所需人才。因此,校外企業的兼職導師就成了高校翻譯碩士專業必須要進行發展方向。聘請兼職教師需要首先從相關合作的實習基地做起,邀請行業人士到學校講座,可能的話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聘請他們結合自己的翻譯實踐和職業素養在高校兼職上課,甚至聘請他們當中的高級職稱人員擔任兼職導師,從而減少翻譯的學術性,增加翻譯的實踐能力。
四、結語
過去十年是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積極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的十年。但是,在發展的十年當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是尖銳的。MTI教育是我國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新的嘗試,給外語教育,特別是翻譯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機遇。翻譯人才的培養需要創新驅動式的改革方案,需要全國教指委及各高校翻譯相關人員開辟新思路,立足現代社會的市場需求,使“產、學、研”一體化,加快高校為本地經濟、區域發展、國家強盛,輸出高層次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廖湘陽,周文輝.中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發展反思[J].清華大學教學研究,2017,(02) :102.
[2]仲偉合.我國翻譯專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翻譯,2014,(04) :40.
[3]王立非,崔啟亮,蒙永業.中國企業“走出去”語言服務藍皮書[M].上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
[4]呂紅艷,周志浩.基于翻譯項目管理的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J].上海翻譯,2018,(03) :62.
[5]刁洪.國內翻譯技術研究綜述[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7,(06) :69.
[6]仲偉合,姚愷璇.從專項評估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問題[J].東方翻譯,2016,(02) :4.
項目來源: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外語能力測評體系下的醫藥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17BYY009);河南省教育廳項“中醫口譯員的神經機制及培養模式研究”(2019-ZDJH-63);“一帶一路”背景下中醫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模式探索(2017JX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