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鳳萍
基于對兒童的觀察,我們試著通過兒童理解自由的本質。
第一種情形: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成人認為不能拘束孩子,因為要給孩子自由。我們發現兒童如果缺失了內在的掌控力,或者他們并不知道這樣做的理由,以及做了之后可能出現的后果,即便看起來隨心所欲、自由自在,這也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種混亂。
第二種情形:孩子能遵守規則,表現出很乖巧、很聽話的樣子。但看起來很有規則的孩子,也不一定是自由的。如果規則是成人要求的結果,他只是在執行規則,而非運用規則,沒有建立內在秩序,無法支持孩子獲得自由。
兒童是自由的,意味著他在用自己的天性、本能及后天的經驗、能力,自主地決定要做什么。當他可以自由使用手腳,他就能掌控自己的手腳;當他可以自由使用自己的頭腦,他就能擁有自己的頭腦;當他可以自由感受這個世界,他會生長出屬于自我的對世界的認知與態度。
自由中的兒童,一直在好奇中學習探索,在觀察中嘗試吸收,在自主中積聚力量。成人是環境中最活躍的部分,只要成為你對孩子期待的樣子,相信孩子,愛著孩子,給予孩子需要的支持,他就可以健康地長成他自己。
有的老師說:六歲前的孩子是混亂的,所以要給孩子自由。那么,如何建立規則、秩序呢?這是很多老師真實的困惑,但在困惑背后也有一個混亂的老師。我們先解讀一下這個“困惑”。
“六歲前的孩子是混亂的”,這是一個結論,可是,這個結論是從哪里來的?類似的說法“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我們選擇了、制定了……”,至于這個“年齡特征”從哪里來,用這樣的特征來印證真實的孩子是否合適,則很少有老師質疑。沒有質疑,意味著也沒有修正的機會,你很有可能拿著一個錯誤的依據,做著以為正確的事情。
“我們要給孩子自由”,為什么要給?是老師接受了一個要求指令?還是老師自己認為應該給?如果認為應該,那個理由是什么?“自由”對孩子到底意味著什么,給或不給有什么區分?或者問一下老師自由嗎?體會過自由中的自己是什么樣子?在我們要給孩子某個東西時,是否要問一下:這個東西好嗎?你真的有嗎?會不會把假的當成了真的?
“如何建立規則、秩序”,到這里,能看出一些問題了:孩子是混亂的,需要規則(這也是對孩子提出要求、培養行為規范的理由);給自由,則無法給規則,老師很為難。我們找找潛在的邏輯:自由和規則是不可共存的,老師眼中的“自由”等同于“混亂”,類似于“無序”,這“不好”,需要“教育”,但被教育的孩子表示不接受,我們要“自由”,師幼之間出現對立,教育如同打仗。
我發現,“自由”,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看著美好、難以駕馭、不敢輕易觸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