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麗楠


在教學工作上我有兩個偶像,一個是教語文的竇桂梅,一個是教數學的吳正憲。兩位教壇上女神級的人物,給我共同的印象就是:優雅而美麗,真誠而樸實,博學而謙遜,睿智而純真。我經常在網上看她們的文章,聽她們的課,了解她們的動態,希望自己能向她們多學點什么,哪怕一丁半點也好。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吳正憲老師還能來敖漢這個小鎮,我還有機會能直接聆聽她的課,真是太高興了。雖然我現在教語文,對數學教學了解不多,可是我還是很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每期都認真來聽吳老師的課。從吳老師的課中我能體會到教育的真諦。
◎有教無類是大愛,因材施教是智慧
“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這一思想在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以往,我對這兩個詞的理解只停留在教育學的理論層面上,雖理解,但從沒用這兩條教育原則來對照自己的教學行為。這次培訓,吳正憲老師用這兩個詞來概括教師個人的“師德”和“專業水平”是那樣的貼切,讓我對這兩個詞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清晰的認識。
現代社會,教育成為全體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權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顯得更為鮮明充分,這是指社會層面的“有教無類”;而在一個班集體中,面對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能公平、公正,把愛灑給每個孩子的老師,是當下教師的“有教無類”。不可否認,個別老師會以“家長的背景”來定位學生,教育行為不再純凈,喪失了師德。但更多老師,并沒有被“嚴書記的女兒”拉下馬。
師德過關的老師一定是多數,但做到“因材施教”的老師,我就不敢這樣肯定地說了。在大班型授課制的教學方式下,有多少老師能做到因材施教呢?每個老師真應該對照吳老師說的這兩條來檢驗一下自己的教育行為:自己是否做到一視同仁,是否把愛灑到了班級的每個角落,是否有“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是否關注每個孩子的點滴成長,是否做到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用學科知識的魅力去吸引學生
課堂上有很多老師通過發獎品來激勵學生,但是,這種只靠物質的誘惑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絕不是長久之計。吳老師說的“用學科知識的魅力去吸引學生”,才是教育的大智慧。數學有“體系之美、概念之美、簡約之美、抽象之美”,語文有“字之美、文之美、情之美、境之美”,每個學科都有自身的學科魅力。在教學時,教師要把學科的魅力展示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有深厚的學科知識,要進行學科價值叩問,徹底理清并挖掘出學科教育的潛在作用;其次,要把書本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習服務于生活,讓知識轉變成素養;最后,還要有較強的專業水平,把課程吃透,把教材吃透,把知識結構布局圖存于心中,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地帶領學生在學科的殿堂中漫步。只有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吸引學生,在學生心中留下烙印,歷久彌新。
◎一堂好課要像一道好菜,好吃又要有營養
這是吳老師對一堂好課的比喻。好吃,指的是要讓學生樂于接受;營養,是指要有豐富的知識含量。吳老師的課有一個特點——學生的思維總處于積極的活躍狀態,課堂容量都很大。相反,有的老師上的課,同樣是40分鐘,就講了一個例題,還是學生“不學就會”的,純純浪費了40分鐘的時間。溫儒敏教授說:“一定要一課一得,課課有干貨。”“向40分鐘”要質量,也提了很多年,為什么有的老師課堂效率還是很低呢?歸根到底還是自己的專業水平不夠,解讀文本膚淺,教學設計乏味,教學實施不能游刃有余。聽了吳老師的課,我們都很觸動,作為老師,在這個知識飛速更新的時代,我們一定要不斷充實自己。
兩天的培訓時間結束了,但吳老師的每句話都如一首歌,余音繞梁;如一杯茶,回味綿長,值得我細細品味,認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