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海
負責報送教育信息的老師和我嘮嗑:“這個月,我們學校往上報了17篇信息,排名第三。”
我好奇,“那第一名是哪個單位?他們報了多少篇?”
“貝城幼兒園第一,報送23篇。”他說。
“每月四個周,工作日20天,一個幼兒園一個月報了23篇信息,一天一篇教育信息,其中還得有3天是兩篇信息。”這幼兒園天天有新聞,著實有些特色,也有些奇葩。
仔細想想,“奇葩”自有源頭上的號令:各校要設立信息員;信息要求有圖有文字、有電子版有紙質蓋章版、有字號標準及格式要求,每月匯總排名公示,每學期匯總表彰信息報送先進校和先進個人。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此“機制”下,大家自然是“有信息要報,沒有信息創造信息也要報”。據說要想拿到第一名,半年沒有百八十篇是不行的。這學校天天有新聞,天天這番熱鬧,是不是偏離了我們辦教育的“初心”。 那么多廢聞、假聞等“莫須有”的信息污染了教育的凈土,教育的土壤就雜草叢生了。
我們自己炮制的新聞,大體上分三大類:
一是“宣傳自己”類。我校開班子會了,開全體教師會了,開家長會了;我校搞“同課異構”了;我校大搞衛生了;我校搞安全演練了;我校慶“六一”了……
二是“宣傳領導類”。某局長到我校視察安全工作了,某股長到我校檢查均衡發展進展了,某主任到我校督導扶貧工作了,某站長到我校指導電教工作了……
三是“XXX進校園類”。反邪教進校園、反非法集資進校園、反校園欺凌進校園、反性侵進校園、掃黑除惡進校園、防溺水進校園、廉政進校園、民族團結進校園……
學校周而復始地“咀嚼”這些泡沫版的東西,還名之曰“信息”,真是“君有疾在腠理”。現在,校園信息又有了“升級版”的,叫微信“美圖”,像“抖音”“快手”一樣不倫不類。
周國平先生在《南極無新聞》一書中,描述了南極的干凈、清靜與單純。科學家在這樣的環境里,仔細觀察采集的樣本,靜靜地查閱資料,研究思考,撰寫考察報告,出科研成果。
江蘇省特級教師王棟生在《學校、校長、教師安靜下來,才是教育最該有的樣子》一文中說:“我渴望能有安靜的學校,學校靜下來,有價值的教育才會出現。在安靜的校園,教師安靜教書才能敬重常識,保持理性思維,既能深刻地思考復雜的問題,又能展示簡潔平易的教育風格;學校不折騰,教師不盲從,富有智慧的教師站在講臺,學生庶幾可以安心地學習。學校安靜了,教師的心平靜了,課堂正常了,學生的學習開始了,教師的職業素養也會提高。”
毋須回避,基層學校對洶涌而來奔入校園的各類形式主義,還毫無抵抗力。什么時候,所謂的教育不折騰真正的教育,回到教育的初心和守住教育的常識,教育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軌道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