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斌軍

“把脈”又稱切脈,是中醫用手按住病人的動脈識得脈象,根據脈象以精準判斷疾病內在變化的診斷方法。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面對的班級內的學困生與中醫面對的病人很是相似,他們同是考驗我們專業素養和專業水平的“試金石”。因此,我覺得將“把脈”的原理推及應用在教育教學中,也可以幫助我們精準識別班級內的學困生。因為,作為中醫,只有將病人的脈象把得準,才能正確地解決病人的疑難雜癥;同樣,一個班主任只有全面地剖析清楚學困生,才能更好地實現轉化學困生為進步生的教育目標。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班主任,就得像臨床中醫一樣,學會為學困生“把脈”。
怎樣為學困生“把脈”呢?我們要學中醫,先“摸”到學困生的“寸口脈”。病人的寸口脈位于兩手的橈骨莖突出前為寸的一個穴位。而學生的“寸口脈”,就是他們在學校的各種表現。中醫把脈摸脈象,班主任們“把脈”要觀察學生個人表現。很多時候,學生的“癥候”都是擺在了課堂上,寫在了作業中,留在了課間舉動里的。
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直接折射他的學習情況。但凡學困生,他在課堂上總處于“游離”狀態。
(1)多動:東張西望,東翻西找,擠眉弄眼,小動作不斷。注意力放在與學習內容無關的人或事物上,一心分成好幾瓣。
(2)呆滯:目光緊盯著某一處,思緒早已飛出了課堂。既不聽,又不看,更不會應答交流。
(3)偵查應付:一邊有目的的干著自己的,一邊偵查著老師的舉動。覺得無機可乘便安穩下來,裝腔作勢幾分鐘;一旦有空可鉆,就我行我素……
(1)不參與或少參與。其他學生忙著商量、分工、合作,為了完成學習目標動起來了;學困生們要么坐著不動,要么選擇了做觀眾,更有甚者會伺機而動搞破壞或惡作劇。
(2)不交流或極少交流。任務結束,大家都在發表自己的見解,匯報心得;學困生們要么一言不發,要么隨聲附和,他們沒有有效的交流和有意義的思考……
逐如此類,學困生們擺在課堂上的表現是困頓的、失落的、痛苦的……,實踐證明,他們“游離”的程度越深,學困的程度也越嚴重。由此就可以判斷出他們是屬于注意力不集中、是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是沒有自信、是玩心太重、還是把學習當成了支吾差事等等。老師們通過課堂細節的觀察,就能基本把握學困生的學情。
課后作業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投影機”。學困生的作業,更是解鎖識別他們學困程度的“密碼”。
如果某學困生的作業看上去字跡還算清楚,書寫也還工整,那說明這個孩子的學習態度還是端正的,至少還留存了一點點上進心。反之,如果字跡潦草,涂抹嚴重,亂的一塌糊涂,說明這學生已進入了自暴自棄,不思進取的境地。
假如一個孩子的作業錯題滿篇,對知識點一概不懂,說明他是學習“特困戶”,基礎特別薄弱,急需緊急救助;如果所做題目有對有錯,說明他們對所學知識掌握不全面,處于半知半解的“夾生”程度,是“半貧困戶”,需要查漏補缺,及時補救。
在長期的教育教學中發現,每個班里總是或多或少有那么幾個“特殊分子”。一旦查究所有學科的作業誰未上交,非“特殊分子”莫屬。他們總是把作業一拖再拖,能逃則逃。如果小組長、學習委員或科任教師查問,他們就會謊話連篇,“一拖二繞三耍賴”。像這樣的學困生,班主任很清楚,他們是班級里的“老賴”。作為班主任得狠花功夫、狠勁兒琢磨“補差”措施了……
學困生們寫在作業中的“困苦”,如同一疊碼放整齊的成長檔案,明確的呈現著學困生的成長軌跡。他們是暫時掉隊、是一落千丈,還是陷入了深淵,作業上都“寫”的明白。只要班主任們仔細查閱,細心研讀學困生的作業,定能從中詳知學困生的學困程度。
習慣是逐漸養成而不易改變的行為。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習慣”。[1]細致觀察一個孩子在課間放松狀態下的言行舉動,可以使我們對孩子的品行習慣一目了然。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每個人都會有幾個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和誰在一起很重要。根據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來看,一個學生的“朋友群”,能直觀的反映出他的品性、習慣和愛好。你看,下課馬上自然組合的小集體,就真實的體現著孩子們的不同習慣、不同品性、不同愛好:拿著書本,把頭攢在一起有說有笑的,是喜歡讀書、熱愛學習的;抱著籃球、足球等體育器具爭分奪秒往操場上跑的,是熱衷于運動的;圍成一圈,聽著某人滔滔不絕講述趣聞軼事的,是有共同語言關心時事的……。此時,班主任最應該留意的,就是那些“不合群”的,格格不入的孩子。一般情況下,這類孩子是學習差,遭人排擠,心里存在一定障礙的,或性格孤僻需要引導的,他們大都屬于學困。
人在自然放松狀態下的表現是最原始的。課間時,由于無人過于限制,暫時可以自由活動,所以孩子們的狀態是最真實、最自然的。此時,一個孩子如果仍記得向來往老師問好,與同學平和相處,舉止文雅,有自控力,那說明他的“修養”還不錯。反之,他如果開始肆無忌憚、上躥下跳、任意滋事,將禮儀、守則等皆拋諸腦后,那他必定缺少管教,任性妄為,缺乏自控力……
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盵2]孩子們留在課間舉動里的習慣,是識別他們品行的法寶。班主任在這段時間里要學會“不經意的注視”。表面上“不經意”,心底間“很注重”。把學生的言行神態、一舉一動都要留意記錄下來。潛心研究學生們留在課間舉動里的“脈象”,是小學班主任的一節必備課,更是全面研究班級內學困生的必修課。
不做庸醫誤人性命,需要潛心修煉,脈象要把得準;不做誤人子弟之師,就要熱愛自己的教育崗位,學會研究學生,做一個會“把脈”的小學班主任。在小學班主任這個幸福感爆棚的工作崗位上,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