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雛帆
【摘要】企業經營的主要目的是利潤達到最大化,對企業的財務管理提出了要求,而財務管理的核心要點是財務決策,是企業使其價值達到最大化的手段之一。新會計準則的設計側重于決策有用性,也推動企業的財務管理更加貼合自身的發展所需。新會計準則下,企業能夠進行財務決策必須對企業的財務管理進行精細化的劃分,對其進行詳細探析。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財務管理;決策
一、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當今的經濟發展條件下,企業的增長速度放緩,由于前期擴張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隱患開始顯露,企業為了穩健發展,需要解決這些問題。而企業在財務管理上的制度缺失使財務管理這一板塊首當其沖,尤其是在其中的成本管制方向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信息記錄不完善
企業進行經營活動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從而構成企業的成本,對成本的準確記錄是保證企業賬務清晰的前提之一,也是企業準確估計自身利益的保障。但是在目前許多企業的成本核算中存在著成本數據記錄缺失的問題,導致其財務管理效果低下,無法為企業提供完善的服務。比如在交通行業,在以往的會計模式中,由于其所用資金處于無償撥款情況,所以在進行會計記賬時對成本核算沒有要求,成本數據記錄粗糙,而且對于其所擁有的固定資產也不考慮剩余價值、折舊等問題,從而使在進行會計核算時耗費成本被嚴重低估,企業的收益擴大化,但其實有經濟效益并不高。
(二)財務信息的滯后性
目前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過程中在其各個分部機構之間缺少有效的信息交流機制,數據難以集中,而且由于企業財務管理目前階段都是側重于事后的數據分析,企業的項目成本多是按照慣例進行,過程中缺少財務決策指導性,使企業無法對資產進行合理的配置,無法對整體形勢進行有效的監管,阻礙了企業的發展。比如,在物流、建筑行業由于其項目多是多地區進行,企業各分支機構分散較廣、資金投入較大、資金回收速度慢等特點使企業會計工作復雜,又缺乏財務決策的指導。企業在進行財務中的成本核算時信息滯后,無法對損耗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控,使企業在資金配置上陷入被動。
(三)成本控制薄弱
經濟市場的不斷變動對企業的財務管理要求更高,但是企業在預算上面的控制依舊較弱,成本管控不夠嚴謹。項目多是按照整體進行大體成本估算,沒有將其細分在每個環節中,成本計算誤差嚴重。企業在成本上的管控力度不夠主要原因有:
1.財務中成本的計算方式落后、粗糙
在新會計準則下,企業的成本編制還是參考以前的方式計算,參考的數據是上年或者上幾年的數據,沒有結合本企業發展的特點和發展的前景進行合理的把控,未曾考慮過去的成本是否合理科學,是否適當。
2.剛性不夠
企業在進行成本核算時缺乏詳細的計劃,資金使用缺乏預測性,容易導致資金回籠周期復雜化,企業成本的調整力不足。
二、企業財務成本管控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數據統計機制
在企業的各個分支機構之間建立完善的信息傳遞,保證企業在成本核算時數據的準確性。同時,對于企業在項目中每個細節涉及到的成本數據都要進行完整的記錄,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從而增加企業成本核算的有效性。在一般的企業成本計算中,最容易忽視的部分就是關于固定資產的核算,一般多以不計折舊簡化企業的財務分析。故而在機制建立中,一定要重視這一塊的數據收集。
(二)建立健全的財務管理機制
企業在成本管控時,首要是整體成本的事前預測,這一過程需要完善的財務管理機制。故而對于這一點,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機制,發揮財務管理在企業中的決策指導性,從而使企業對項目中可能會出現的成本需求進行合理的預測,加強企業對整體形勢的監管。
(三)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制度
企業在進行各項項目中需要對設計到成本的板塊進行詳細的劃分,將企業的資金投入落實在每個細節。通過財務管理機制的輔助,對每個細節的成本進行合理的規劃,從而加強對企業成本的管控,進一步促進企業的財務管理建設。
三、由成本的管控出發對企業財務管控的問題及措施探析
(一)建立健全的財務監管機制
企業在發展中對資金的使用方向較廣,但是對資金缺乏從支出到回籠的整體監管。通過財務監管可以對企業的各項項目進行監督管理,對資金在項目每個細節處的運用都進行合理的規劃,確保資金的使用率。
財務監管機制在建立中有三個核心板塊即。第一個板塊是事前預測,在項目進行前對項目的整體形勢進行科學的預判,確定初始資金的投入等。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并不能對項目做出非常精準的指導,因為存在的影響因素眾多,在活動過程中還有突變的情況發生,需要后面兩個板塊的補充。第二個板塊是事中控制,對于項目進行過程中的突發情況做出及時的措施調整,比如在物流、交通行業由于其項目工程時間較長,影響因素眾多,市場又不斷變化,極容易發生工期延期,成本升高,預算不足的問題。通過事中控制可以在項目進程中對每個過程做出合理的調整,將未來失控的局面控制在其初始環節。第三個板塊就是事后考核,通過這個階段考核在整個項目中資金的使用率及對其的管控效果,比較實際和目標之間的差異,做出調整。
(二)加強企業對各項資金的監管
企業的活動離不開資金的運用,企業的資金應該受到財務部門的控制。但是在實際情況中,企業其他部門提交給財務部門的數據并不齊全,企業的各項資金并沒有完全被財務控制,企業存在“游離資金”。對此,企業要完善其財務監管的范圍,杜絕“游離資金”的出現,做到收支有明細,收支有記錄,杜絕未經記賬的資金使用現象。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監管制定:
第一,要加強企業的收入明細管理。對于企業的經營所得嚴格按照收支賬戶進行劃分,將企業的每個項目進行收支分類。企業活動涉及到的所有收支要有明細記錄,財務記賬嚴格按照新會計準則進行。
第二,要加強企業的資金用度管理。在大部分企業中,對于項目的資金管理較為寬松,主要是防止出現因為中途成本的增加而出現資金不足的現象。但是這也滋生了鋪張浪費的現象,所以企業要加強對資金的使用管理,對于每筆資金的使用進行嚴格的審查,確保信息準確。在這個環節可以結合財務監管機制按照其預測的數據作為審查標準。
第三,加強成本的支出管理。在成本的支出上容易出現“只要最貴”的現象。所以企業要對項目的成本支出進行管理,使每項支出都是最恰當的,不隨意超預算。
(三)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
根據對企業財務管理的新要求,企業的現有財務管理人員在專業性上并不能完美地達到要求所需,工作的開展順利有所打折,所以企業要加強對財務人員專業性的重視,根據不同的工作要求進行專業人才的招聘或者培養,定期對財務人員開展相關能力培訓,完善財務管理專業人員板塊。
(四)加強財務管理信息一體化建設
目前,大部分企業在其各分支機構之間的財務管理存在信息“孤島”的問題,企業需要加快財務共享的腳步,簡化基礎會計核算工作,促進財務管理從核算到管理的轉變。而且,財務管理一體化的建設也可以為企業提供全面的監督和控制,提高企業財務工作效率。
四、結束語
企業的財務管理要符合會計準則的要求,在進行財務管理時要結合會計準則和市場經濟,我國的會計準則也隨著經濟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變動,不斷更新會計準則。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時除了重視會計準則之外,對于自身在財務管理的細節上要加以重視,利用合理的財務管理對自身的發展進行指導,發揮財務管理的作用。企業要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一定要對其細化,通過完善不同的板塊為自身“量身定做”一個財務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