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悅
【摘要】老企業轉型升級是經濟新時代下東北地區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東北地區的老企業們面對諸如難以捕捉產業前沿、難以形成區域競爭合力等困境。為此,本文提出老企業轉型升級四條路徑選擇,通過合資合作、科學管理、加強環保、科技創新實現老企業的成功轉型。
【關鍵詞】老企業;東北地區;轉型升級
企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個伴隨著企業誕生而來的恒久課題,其實質是企業為了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統性變革,以達到質量的提升和效率的改進,從而增強企業的整體競爭力。轉型升級并不意味著轉行或轉產,而是通過新理念、新技術等的融入使企業重新煥發生機的過程。東北地區曾是新中國最早實現工業體系完備的區域,而今卻有一大批老企業面臨著前途渺茫、舉步維艱的窘境,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一、東北地區老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老企業轉型升級是中國經濟新時代的客觀要求
中國經濟進入了新時代,其典型特征就是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是經濟的微觀主體,宏觀經濟的轉型、中觀市場的轉型最終離不開微觀領域企業的轉型,沒有企業的轉型升級,就沒有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因此,老企業轉型升級問題是經濟進入新時代首先需要跨越的難題。
(二)老企業轉型升級是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必經之路
近年來,東北振興始終是個亟待破解的命題。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持續放緩、市場低迷、后勁不足。2018年中國民營經濟500強中,東北地區的企業僅有9家,占全國的比重為1.8%,東北的國有企業也多以資源型、規模型、耗能型為主。歸根到底,這源于東北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沒有在市場競爭和結構優化中發揮其自身的作用。國有企業資歷老卻老而不強,沒有發揮地區經濟的支撐作用:民營企業分布散卻散而不活,沒有激發出地區市場的活力。而只有這些掌握著資源和市場空間的老企業們真正學會了市場規律和資源優化配置,東北經濟才有全面振興的可能。
(三)老企業轉型升級是東北地區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路
新一輪科技浪潮到來之際,所有的傳統企業都被賦予了新的外延,網絡化、智能化不僅改變了商業模式,也在進一步轉變生產力模式。創新已經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核。企業通過創新更新技術;通過創新改善管理:通過創新提升品質;通過創新實現綠色環保。而這一切正是轉型升級的要義所在。因此,東北地區的企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大力推進老企業轉型升級。
二、東北地區老企業轉型升級的難點分析
(一)轉型升級的實踐缺乏前瞻性和引領性,難以捕捉產業前沿
多年來,東北地區的老企業始終面臨結構調整的難題,但是在轉型升級的實踐中企業往往因為缺乏前瞻性和引領性,找不到方向而步履維艱。這種短視的行為主要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企業自身的定位不成熟。多數企業面臨市場突如其來的變化手足無措,對企業的發展缺乏統籌性和目標性,不了解自己的比較優勢和相對劣勢,不積累勢能,不著眼長遠,只是一味按照固化思維和慣性模式去生產經營,其本質是企業家精神的匱乏。第二,對市場動向的把握不準確。當前的市場是一個變革中的市場,已經由過去從無到有的高速擴張轉為從有到優的低速提質。但是很多企業對市場的這種走向卻沒有清晰的認知,更沒有虔誠的信服,不研究市場、不迎合需求,只是一味的培養對政府政策的應對能力,其本質是對市場經濟規律的否定。第三,對政策的依賴性過高。東北地區是計劃經濟執行時間最長也最為徹底的區域,政策貫徹的力度大、執行的堅決程度高。而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過分依賴政策支持,依靠外力解決,不獨立思考、不自立更生,只是一味的謀求有利的政策扶持,其本質是背離了轉型升級的企業主體性。
(二)產業結構的布局趨向同質化、分散化,難以形成區域競爭合力
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方式粗放,布局同質化、分散化問題嚴重,嚴重影響了東北地區老企業轉型升級的進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企業間缺乏協作、缺乏標準化,分散孤立,無法形成集聚效應。具有標桿性、示范性的龍頭企業不多,企業間互補性差,競爭多,單打獨斗,分散地應對市場,沒有形成合力。第二,企業間拼產能、耗資源,同質化競爭,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作為老工業基地,東北的產業類型偏重工業化,企業注重規模、產量、能耗,求大、求快、求量,導致易引發產能過剩,價格惡性競爭。第三,企業創新基礎薄弱,內生動力不足,轉型升級后勁不旺。轉型升級沒有以“新”代“舊”的轉,沒有以“優”代“劣”的升,就不是真正的發展生產力,而“新”與“優”唯有從創新中來,因此,我們上述一系列問題的本質就是創新基因的匱乏。
(三)政府作用的發揮存在體制機制障礙,難以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東北地區轉型升級的步速明顯低于東南沿海地區,甚至慢于某些中西部地區,導致這個問題的根源還在于政府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沒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第一,政府角色定位還不夠明晰。轉型升級是以企業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政府不能逾越市場盲目“插手”,而要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得力“幫手”,成為提供優質營商環境的“能手”。第二,解放思想還不夠徹底。習總書記考察東北時指出,東北地區在思想解放上存在短板。不能固化、僵化,要開放敢為,奮發有為,市場的活力源于思想的活力。第三,體制機制還不夠順暢。舊的利益鏈條、舊的運作機制仍然在一些領域持續運行。面對責任推諉扯皮,面對利益蜂擁而至,門難進、臉難看,這樣的不良現象依然在一些部門存在,這嚴重影響了服務型政府的形象,更阻礙了企業轉型升級的順暢進行。
三、東北地區老企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東北地區的老企業轉型升級已經是迫在眉睫之事,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更是讓企業出資人和管理者由之前的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轉變為不得不轉、不能不轉、必須會轉。現在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轉”,目前基本沒有符合東北地區實際的成功經驗可以復制,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合資合作,外引活水激發潛能
中國改革開放40余年,我們制勝的法寶就在于以開放促改革。東北的全方位振興首先要擴大開放,東北的老企業要轉型,不能閉門造車,我們已經走在后頭,新理念、新方法哪里來,唯有加大對外合資合作這一條路。通過合資合作,彌補企業自身的不足,沖擊、瓦解已經固化的思維方式和發展模式,激發企業發展潛能;通過合資合作,在更大范圍內,形成企業集群、企業聯盟等多種方式,促成產業規模化發展;通過合資合作,抱團取暖,共享市場信息、共享共性技術、共擔交易成本,實現合作共贏。
(二)引入科學管理,提質增效增進實力
不斷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推動企業的品牌建設,形成以質量、品牌、文化為核心的比較優勢,從而實現企業的成功轉型。從企業的管理模式分析,企業的轉型升級必須首先打造強有力的管理架構,向管理要效率,靠管理提士氣,以管理育人才。改變長久以來東北地區的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以家族式管理為主,過分依賴企業創始人個人的能力與社交網絡的客觀現實。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和制度體系、打造企業文化、增強企業凝聚力。
(三)強化節能減排,提倡綠色順應時代
轉型升級的過程是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必然要淘汰落后產能。國家對落后產能的劃分有三大標準,其中,在節能減排上不合規的企業都屬于落后產能。可見,企業要轉型,首先要考量自己在節能減排上有沒有提升的空間,推進綠色發展就是轉型。而且,隨著大眾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國家的環保標準的日益提升,政府、民眾、市場對企業環保的要求都會越來越嚴格,這也正是新時代的趨勢,企業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強化節能減排,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廢水、廢氣等廢棄物排放對環境的污染,推動企業綠色生產,實現老企業向綠色發展的轉型。
(四)突破科技瓶頸,依靠創新搶占先機
經濟新時代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是新一場科技革命涌動的時代,更是創新驅動的時代。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源于創新,一切轉型路徑的本質都是創新。一是企業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在技術研發上下功夫、在自主創新、基礎研究上真鉆研。二是通過大學進園區等有效的途徑,推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使技術、人才與企業形成良性互動,促成科技成果市場化。三是政府應通過設立風險投資基金等方式,加大對創新企業的資金支持,有效減少企業因研發失敗而承擔的風險,提高企業的抵御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