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俠
學校在“詩·雅文化”的引領下,堅持開展勞動教育,為學生提供勞動實踐的平臺,引導學生從勞動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培養學生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一是把勞動技術教材的相關內容進行梳理細化,依據年級段培養目標,結合各年級段特點,整合語文、數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等學科知識,開展校內勞動實踐。例如,語文學科與室內種植進行整合,開展種花生、栽培室內水培植物活動,并進行寫作練習;與美術學科有機整合,讓學生制作毽子和個性舞鞋;與數學學科進行整合,讓學生計算圖形面積、測量籃球場的長和寬。此外,學校還開設了小農夫試驗田,供學生種植紅薯,從翻地、育苗、拔草到收獲,學生邊學習邊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體會到了“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真正含義,而且發現了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并學習如何將課堂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二是分年級系統開展校外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勞動教育。例如,低年級學生走進蜜蜂大世界,了解蜜蜂采蜜、釀蜜的過程,并親手制作香皂;中年級學生走進農莊,體驗農耕;高年級學生走進順義神笛陶藝村,體驗陶藝制作等。
學校開展雅行活動課程,通過主題式、體驗性的活動課程,讓學生享受勞動之樂。
一是節日教育。“五一”勞動節開展“勞動七天樂”活動,學生利用一周的時間學習一項自己不會的勞動技能;端午節讓學生回家幫家人包粽子;冬至開展包餃子活動。
二是主題月教育。橙色五月為“感謝父母恩”,引導學生孝順父母、關心親人、勤儉節約,幫助家人做家務。通過個人、班級、年級、校級四級“文雅勞動少年”評選,讓學生們知曉勞動是一種文明和美德。金色十月“品味家鄉果”,學生與父母走進田間、果園,進行親子采摘。十一月“綻放科技花”,學生動手制作科技小作品。
三是班級文化建設教育。細化班級崗位職責,讓人人成為勞動者。每班有專門負責開關燈的“燈長”,有負責擺放桌椅的“桌長”,有每周輪流的文雅值周班長等,以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學校設置了家校活動課程,引導家長“正觀念、講方法、巧實施、齊動手”,讓勞動真正地回歸到家庭教育中。如暑假期間開展“勞動長技能,我當一天家”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感受父母和長輩的辛苦付出,記錄一天的勞動清單,請家長進行評價。組織學生走進社區進行角色體驗,讓他們懂得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辛苦,明白“小區是我家,人人愛護它”的重要性。
這樣的勞動活動,讓學生發現了更好的自己,不僅增長了勞動技能,而且提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強了服務社會的意識。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