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偉
摘 要:如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英語教師所要思考的重點課題。文章從設置探究任務、設計趣味情境、踐行課后評價三方面,對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進行探討。
關鍵詞:學習習慣;英語教學;培養(yǎng);質(zhì)疑;反思
中圖分類號:G421;G623.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4-0031-01
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應該包括三點:第一,自主探究的習慣。它能讓學生自覺地融入到學習氛圍中,感受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讓學習從“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是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技巧的關鍵。第二,問題意識。它能讓學生自覺地尋找問題、分析問題,繼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零散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第三,自主反思意識。它能讓學生主動回顧自身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個人的不足之處,從而完善學生的能力短板。但是在傳統(tǒng)英語課堂中,很少有教師會注意到這一點。習慣的培養(yǎng)是學生后期英語學習的重要基礎。所以,教師要對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方案進行深入研究,以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
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的關鍵。但是考慮到大部分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現(xiàn)狀,教師要先從激趣做起。這樣,能讓學生積極融入到學習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以外研社2011課標版三年級“Unit 1 It's red”一課為例,這節(jié)課涉及許多有關顏色的單詞,如blue、red、yellow、green、black等。在教學之前,為了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個問題情境:“變色龍是一種有趣的小動物,因為它可以根據(jù)環(huán)境的不同變化成不同的顏色。那么,同學們知道它具體可以變成哪些顏色嗎?誰了解變色龍,可以為大家解釋一下嗎?”這個問題的開放性很強,瞬間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當學生做出回答后,教師趁機追問:“這些顏色的英語應該如何說呢?”對此,有的學生通過查找教材說出了單詞,還有的學生說“這些單詞我不會說”。這時,就會有一些學生嘗試圍繞音標來讀出這些單詞,并帶動其他學生。雖然在這期間有些學生可能讀錯音,但是教學的初衷已然實現(xiàn)。所以,設計有趣的探究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自然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并為其他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學的本質(zhì)在于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如果一名學生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永遠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那么他的學習無疑會停滯不前。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習慣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質(zhì)疑的習慣。這樣時間長了,就能讓學生及時捕捉到更多生活、學習中存在的英語問題。
例如,在學習“一般疑問句”時,學生在一道閱讀題中看到了“Where am my book?Are this your pen”這個句子。當時,教師告訴學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因為你看到的未必是正確的”。當學生聽到這句話后,開始認真觀察句子。很快,學生發(fā)現(xiàn)句子的表達方式是錯誤的,但是具體哪里存在錯誤他們一時半刻還指不出來。這時,教師就鼓勵學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認真分析。為此,學生重溫了人稱代詞的使用規(guī)則,意識到句子中的“am”和“are”應該改為“is”。同時,為了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發(fā)現(xiàn)問題”的習慣,教師還可以適當?shù)亟o學生提供一些改錯題,或者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設計一些陷阱。期間,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即使是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希望同學們可以及時幫助老師糾正。”這樣一來,在循序漸進的練習中,學生就會逐漸形成觀察問題和挖掘問題的良好習慣,為以后的英語學習做好鋪墊。
詩人海涅曾說過:“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所以,培養(yǎng)學生反思習慣,無疑是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關鍵所在。
在反思中, 學生可以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之處,及時把握認知上的錯誤和短板,從而在完善的基礎上使英語能力更勝一籌。而在實際操作中,教師需要從兩個角度入手:第一,非智力因素。很多學生之所以能力差,是因為缺乏學習英語的樂趣。在反思期間,教師要了解學生為什么不喜歡英語,他們在英語學習上存在哪些障礙。第二,智力因素。教師要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方案進行摸底調(diào)查。同時,教師還要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單詞我還沒有記住?哪些音標我還不了解?”并且,每次新課結束后,教師要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如“這節(jié)課的句型我掌握了嗎?這個語法我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應該如何完善這些問題”。時間長了,可以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反思習慣,讓他們在脫離教師的指導后能及時觀察自己的學習情況。
總之,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切忌急功近利。因此,教師不要暫時看到學生進步緩慢而輕言放棄,而要給學生留出一個足夠的緩沖時間,確保學生可以將問題吃透,將知識記牢。只有在循序漸進中,學生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蘇秀麗.談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J].中學教學參考,2011(04).
[2]陳莉莉.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習慣[J].校園英語,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