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琳
【摘要】通過一年的民族預科英語教學,幫助學生實現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是教師的主要任務,引導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是實現其與大學英語學習順利銜接的重要過程。
【關鍵詞】自我效能 少數民族預科生 英語
一、自我效能感理論簡介與民族預科生英語學習的實際情況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這一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Bandura)提出來的,指的是個人對自己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為的期望。即個體對自己行為能力的主管推測。
少數民族預科生是在適當降分的基礎上被擇優錄取入學,同時不同民族地區的英語教學參差不齊。入學后學生普遍存在著一些消極的情感因素, 如自卑、緊張、焦慮、學習動機不明確等等。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 這些學生會竭力維護自我形象, 心理上會產生一道看不見的屏障。表現在英語課上是不愿意開口,時刻擔心出錯, 不敢提問,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二、自我效能對外語學習的影響
自我效能影響學生的外語學習情感通過動機水平、態度及學習行為調控表現出來。
首先,自我效能影響動機水平。自我效能是通過任務選擇、期望水平和抱負水平而影響學習動機的。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學生會選擇適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目標,確信只要堅持努力,一定能學好英語。學生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他們的抱負水平和期望水平也越高,動機水平也隨之提高。而自我效能水平低的學生由于錯誤的低估自己的能力,不敢選擇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不能堅持自己的行為,放棄努力,期望水平和抱負水平都很低,學習是出于迫不得已,沒有內部動因。
其次,自我效能影響態度和情緒。自我效能除影響動機水平外,還對興趣、與學習有關的情感、學習態度等非認知因素有著重大影響。在外語學習中自我效能水平低的學生,對學好外語沒有信心,學習上有畏難情緒,持消極被動態度。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學生則相反,信心十足,迎難而上,學的積極和主動。
最后,自我效能影響學習行為。自我效能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最終影響學生的自我強化。效能水平高的學生控制力好,注意力集中,將自己擺在學習的主體位置,有一種勝任感和成就感。效能水平低的學生由于對學習結果缺乏控制感,注意于自己的短處與不足,顯得過分焦慮,找不到合適的學習方法,產生行為不可控的結果期望,常出現自卑感和無能為力感。
三、自我效能與課堂教學方略
1)自我效能和學生的情感是相互作用的。自我效能影響著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情感態度反過來又影響自我效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學習者的情感要求擺在首位。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senthal)等人做了著名實驗。他們在一所小學隨機抽取了學生進行所謂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試”,隨后通知教師說:“這些孩子將來大有前途。”當幾個月后在對這些孩子進行智能測試時,他們的成績進步很大。羅森塔爾認為這個結果是因為教師接受了暗示,對名單上的學生產生了偏愛心里,進而對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產生了直接影響,促進了預期期望效果的達成。那么,外語課堂上教師如何把這種關心、激勵的積極期望心理傳遞給學生呢?
首先,給學生熱情的情緒感染。對所有學生持積極的態度,相信他們有掌握應該掌握的語言材料的能力和語言實踐的積極性。比如要求學生記單詞背課文,學生信心不足想退縮,教師面帶微笑,不失時機為之鼓勵,“Dont give up. They are pretty easy for you, Im expecting your answer.”學生一般都能做好,有時甚至相當出色。
其次,給學生更多的反饋。希望引起教師關注是學生情感要求的一種表現。在教學中我們觀察到,每次學生上交作業后,總是期待教師盡早將作業發下來。批語是來自教師的反饋信息,使他們興奮和激動,尤其是肯定、贊揚的批語,往往成為一種無形的動力,激勵他們向上。這說明學生渴望知道教師對他們的態度,渴望得到老師的評價,希望自己為別人所承認和接受。學生得到來自教師的反饋越多,學習積極性越高,參與愿望越強。
最后,給學生更多提問和反應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體驗參與和成功的經驗,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隨時提問,給學生提問以勉勵和鼓勵。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做到注意傾聽、認真解釋,對于過于啰嗦的學生,要因勢利導,而不是簡單否決或阻止。
2)引導學生正確歸因
學生對自己成績好壞的原因歸因影響著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進而影響其學習態度和學業成就。研究表明,那些對學業成績作出不適當歸因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感,降低自信心,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教師在歸因訓練過程中,要讓學生掌握對他們有特別意義的正確歸因方式---將成功歸因于能力強,將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實施步驟如下:
首先,歸因引導。涉及多種學習任務,讓學生既體驗成功又體驗失敗,然后引導他們進行正確歸因。學習任務如聽寫、造句、改錯、完形填空等,教師應有意識的選擇比較簡單或接近學生水平的語言材料,給學生充分時間和必要暗示。學生完成后,教師給予積極反饋,充分肯定其能力。另外一些學習任務如翻譯句子、默寫課文等,難度設置稍大一些,讓學生體驗到挫折感。教師對此要求學生反思自己的行為,考慮在哪些方面努力不夠。隨后給學生足夠時間更正錯誤,鞏固所學,使學生認識到:原來練習并不難,只不過自己平時沒有時間和精力而已。
其次,自我比較。每個學生都建立自己的成績檔案袋,及時填寫英語成績。這有助于幫學生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同時經?;仡欁约哼^去的成績,跟過去的自己而不是別人比較。即使跟他人有差距,但只要超過自己過去的成績,就是很大的進步,值得教師大加稱贊。這樣做有助于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激發學生的成功動機。
最后,強化矯正。要求學生重復的為不同事情做出歸因,當學生對失敗、失誤做出努力歸因,對進步、成功做出能力歸因時,予以獎勵,反之罰之并要求重新歸因,直到矯正為止。
四、結語
自我效能是引起情感障礙的重要因素。教師在課堂上要首先考慮民族預科生的情感要求,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鼓勵激勵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自我效能,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 林格倫,1983,《課堂教育心理學》, 云南人民出版社
[2]王躍新等,2000,《創造性思維訓練與培養》,吉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