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
摘要? ? 結合銅陵市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實際,總結了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并介紹了該技術在銅陵市推廣應用取得的效果,以期為農作物優質高產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效果;安徽銅陵
中圖分類號? ? S435?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5-0119-01
在病蟲害防治中實施綠色防控技術對確保農產品的食用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銅陵市農作物上常發的病蟲害給當地糧食安全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為了貫徹落實農業部關于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的部署,銅陵市植保等相關部門加強了對當地綠色防控示范區的建設,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預防,積極推行綜合防治技術,以農藥減量控害為抓手,以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為重點,集成應用以農業防控、理化誘控、生物防控、生態調控和科學用藥為主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不斷提高當地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能力,實現農作物的可持續安全生產[1]。經過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在銅陵市的覆蓋率已經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農產品品質,同時對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現結合生產實踐,對當地推廣的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以及推廣應用效果進行總結,以期為農作物高效安全生產提供參考。
1? ?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1.1? ? 農業防控
1.1.1? ? 水稻生產。一是選擇抗病力強的水稻品種栽植,不可種植綜合抗性能力差、容易發病的水稻品種;在同一地塊上連續種植4~5年后要及時更換其他水稻品種,避免土壤中病原菌積累過多,以有效預防稻曲病、稻瘟病等水稻病害。二是科學選種及種子處理。選擇表面光滑、無蟲孔、經過農作物品種委員會審定通過的正規廠家生產的種子,并在播種前進行浸種處理。用吡蟲啉稀釋液(吡蟲啉有效成分0.3 g兌水1.5 kg左右浸種子1 kg)浸種,對稻飛虱、薊馬等有較好的預防效果;用咪鮮胺2 800 倍液浸種,可有效預防稻瘟病。三是合理控制播期。很多地方條紋葉枯病發病程度重,其病原的主要傳播方式是灰飛虱遷飛攜帶,因而水稻種植可采取直播方式,在適播期內適當遲播。單季晚稻播種時間推遲到6月10日左右,可以與1代灰飛虱成蟲遷移高峰期錯開,降低條紋葉枯病病原菌的擴散、發病;水稻播種時間適當推遲7~10 d,可以降低或避開二化螟主害代對水稻植株的危害[2]。四是加強田間管理。在二化螟越冬代集中化蛹的時期,對田間進行深翻處理,灌深水,保持深水超過7 d,對滅殺二化螟蟲蛹、降低田間蟲口基數有較好的作用。加強肥水條件運籌管理,前期促進水稻早發,中期適度烤田,后期合理控制氮肥施用,為水稻植株生長提供良好的肥水條件,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蟲能力。五是實施稻鴨共育控害。在稻田內放養一定密度的鴨,一方面,利用鴨的活動、取食達到治蟲、除草的目的,減少病蟲草害的發生,降低農藥的施用量;另一方面,還可以疏松土壤,將鴨的排泄物作為水稻生長的有機肥,達到提高水稻產量、提高稻米品質的效果,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
1.1.2? ? 蔬菜生產。一是加強健身栽培管理,選擇綜合抗性強的品種、加強肥水管理、及時清理田園、適當推廣輪作技術等,增強蔬菜的抗病蟲能力,降低蟲口基數。二是及時對土壤進行翻耕,減少中耕次數,防止因人工操作導致蔬菜植株產生傷口,阻斷病原菌侵染的通道,有效預防田間病害;耕地宜深,深度以20~25 cm為佳,將地表上的枯枝落葉、病殘體等全部翻入到土壤深處。三是如果在同一蔬菜大棚內連續種植蔬菜,則應在夏季高溫換茬時選擇晴天進行高溫悶棚,將大棚完全密封處理5~7 d,以殺滅大棚內土壤中的病原菌,有效預防枯萎病、青枯病等[3]。
1.2? ? 物理與生物防控
1.2.1? ? 水稻生產。一是防蟲網覆蓋育秧。即水稻育秧時在田間全程覆蓋1層防蟲網或無紡布,以避免稻飛虱等害蟲對水稻秧苗的危害以及稻飛虱遷飛帶來的病毒病病原。二是利用燈光誘殺害蟲。利用害蟲對燈光有趨向性的特點,在每年5月下旬至10月上旬水稻蟲害較多的時期于田間懸掛頻振式殺蟲燈,懸掛高度為距地面約1.5 m,對稻飛虱、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等多種水稻生產中常見害蟲有一定的誘殺效果[3]。一般2.67~3.33 hm2稻田安裝1盞頻振式殺蟲燈,開燈時間為頭天20:00至第2天2:00。三是對田間天敵進行保護。一季稻田內在7月之前蟲害相對較輕,勿用化學藥劑防治,為稻田內天敵生物(如稻田蜘蛛、卷葉螟絨繭蜂)創造良好的生長繁殖條件,充分發揮天敵的控害作用,以有效降低田間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的發生程度。四是推廣性誘劑。水稻上的二化螟危害較重,于越冬代在田間懸掛內裝誘芯的飛蛾類通用誘捕器,對二化螟等有較好的誘殺效果。
1.2.2? ? 蔬菜生產。一是利用燈光和色板誘殺技術。有的害蟲對顏色表現出一定的趨向性,如薊馬、蚜蟲、粉虱等,因而可在田間懸掛誘蟲板,常見的有藍板、黃板2種;飛蛾等害蟲對燈光有一定的趨向性,可安裝一定密度的殺蟲燈,以誘殺蛾類害蟲,降低蟲口基數。二是覆蓋防蟲網。在蔬菜栽植中,選擇合適網徑規格的防蟲網進行覆蓋,阻隔蚜蟲、鱗翅目害蟲、粉虱等的遷入,減少蔬菜上此類蟲害的發生[4]。三是利用性信息素誘殺技術。昆蟲性信息素是雌性昆蟲分泌的微量化學信息類物質,可以將雄蟲吸引過去與其交配。通過人工合成此類物質制作成誘芯,與誘捕器配合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可對昆蟲交配產生干擾,降低后代蟲口數量,起到減少害蟲的效果。目前,在蔬菜生產中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鈴蟲、斜紋夜蛾等害蟲的防治均可利用性誘劑。四是保護和利用天敵。食蚜蠅、瓢蟲等是有益的自然天敵,可創造適合其繁殖的條件,發揮出自然天敵的控害作用;也可以在蔬菜田間釋放一定密度的麗蚜小蜂和捕食螨,前者對粉虱和蚜蟲等害蟲有較好的防控效果,后者可以防治粉虱、薊馬和害螨等害蟲。
1.3? ? 化學防控
要科學選擇針對性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藥劑,要求防治藥劑具備毒性低、效果好、殘留期短等特點。對于蔬菜類病害,可選擇寡雄腐霉、申嗪霉素進行防治;對于蟲害,可選擇NPV、Bt制劑、天然除蟲菊酯等進行防治。注意不可長期選擇藥用機理一致或類似的藥劑,要求輪換交替用藥,并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執行每種藥劑的安全間隔期,確保農產品的安全生產。
2? ? 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技術推廣應用效果
在農業部提出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背景下,銅陵市積極響應上級部署,在水稻(陳瑤湖鎮)、蔬菜(鐵銅鄉、會宮鎮、湯溝鎮)生產上示范推廣了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分作物、分生態區集成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其中水稻、蔬菜作物示范區核心區面積分別為133.33、33.33~66.67 hm2[5]。為了確保銅陵市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工作的順利開展,市種植業管理局成立了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綠色防控工作的領導、協調與指導,將各個環節的工作進行細化,精心組織人員實施落實,建立專人負責制[6]。經過市植保部門的大力推廣和各級相關單位的積極配合,銅陵市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2017年銅陵市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了27%,之后每年都在穩步增長,一方面減少了化學農藥的施用量及施用次數,降低了農藥以及人工噴藥等成本;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目前,水稻、蔬菜等作物種植示范區輻射帶動面積分別達3333.33、66.67~333.33 hm2,效果顯著。
3? ? 參考文獻
[1] 張萍.淺談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J].農技服務,2017(17):14.
[2] 楊普云,梁俊敏,李萍,等.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應用[J].中國植保導刊,2014,34(12):65-68.
[3] 蘭迎春.信陽市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與集成應用[J].河南農業,2018(34):35.
[4] 陳素娟,陳國元,王鎮,等.蘇州地區葉菜類蔬菜綠色防控技術探討[J].現代園藝,2018(23):166-167.
[5] 宋紅艷,馬智玲,何斌威,等.淺談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中國科技縱橫,2015(1):224-225.
[6] 徐淑華.淺談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青海農技推廣,2013(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