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強 孫靖皓
摘 要:文章在廣泛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深入討論了少數民族健身文化的價值以及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與旅游資源融合的優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人才培養、保護發掘、產業輻射等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發展策略,希望為健身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發展提供積極的借鑒。
關鍵詞:少數民族;健身文化;旅游資源;有機融合
中國有眾多少數民族,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前進,中國的少數民族逐漸形成眾多的健身文化資源。如何將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加以保護傳承是現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2014年國家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出臺了《關于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首次以政策性文件對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政策支持與保障。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相關論述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承等一系列重要講話,將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的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將文化產業設定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發展。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一些少數民族處于相對偏遠的地區,地方經濟發展不均衡。該區域內少數地區將生態環境、民族健身文化資源等與旅游資源實現有機融合發展,形成“體育+旅游”或者是“旅游+體育”的發展模式,不僅能夠促進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的有效傳承與保護,更加能夠實現少數民族脫貧致富,從而不斷提升少數民族文化軟實力。
一、少數民族健身資源的文化價值
少數民族傳統的體育健身文化是各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少數民族歷史繁衍進程中不斷傳承發展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及文化價值。少數民族的地域特點、繁衍生息的區域環境以及少數民族發展的歷史背景等因素,造成我國各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同時也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少數民族文化。形式多樣的少數民族健身文化正是這種文化差異的一個縮影。無論少數民族健身文化的形式怎樣復雜多變,少數民族健身文化的健身價值、育人價值以及文化價值是統一的。尤其是現代西方競技體育價值的不斷異化,大眾科學健身的不斷倡導實施,人們逐漸開始呼吁健身文化育人價值的本性回歸。多元化的健身文化日益被倡導,少數民族健身特殊而寶貴的文化價值日益凸顯。
(一)少數民族健身文化的民族性價值
少數民族健身文化的民族性價值主要體現在民族信仰的傳承方面。眾所周知,我國各少數民族生存的環境、歷史文化背景均存在顯著性差異以及鮮明的地域特色。這些鮮明的文化差異也促使少數民族健身項目形式的多樣化,多樣的健身項目同樣也帶有鮮明的本民族特色。另外,少數民族健身文化多由民族宗教活動、少數民族祭祀活動演化而來。少數民族健身文化往往是各民族文化崇拜的一種表達,也是民族價值的一種體現。
(二)少數民族健身文化的精神價值
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萌芽于祈福,發展于祭祀。少數民族的祭祀活動不僅是本民族精神的教化,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凝聚。少數民族健身文化中的精神凝聚,也是少數民族思想的具體表現。民族思想的具象通過族人的不斷繁衍生息,健身文化的傳承、內化、積淀最終形成了本民族文化的內核。這種文化內核一旦形成,對本民族的聚集、族心的凝聚都將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時對民族意識的增強、民族情感的固化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少數民族健身文化的健心價值
這里的“健心”需要從少數民族健身文化的雙重性來看。首先是少數民族健身文化的價值。健身強調的是“野蠻其體魄”。眾所周知,少數民族健身項目多源于生產勞動,少數民族生活艱苦,促使人們在與自然環境斗爭的過程中要有強壯的體魄。因此,眾多的少數民族健身項目主要的功能是強筋健骨。另外一些少數民族健身項目源于祭祀、祈福以及婚嫁。這類健身項目具有鮮明的節日氛圍,主要的功能是娛樂。
二、少數民族健身資源的優勢
少數民族健身文化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變革,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也不斷提升。體育健身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體育文化在社會中被提升到很高的地位,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少數民族聚居地地處偏遠地區,自然風光秀美,很多地區尚處于原生態。隨著中國旅游產業發展穩步向前,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逐漸深化。但是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局限于自然風光的秀美,這必將會導致少數民族旅游文化底蘊的缺失,也不利于少數民族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有效融合,使人們在欣賞秀美自然風光的同時,還可以增加文化知識,參與健身、健心的體育活動,將單純的欣賞游變成廣泛參與的文化游。可以說,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為旅游注入了鮮明的地域文化內涵,增強了旅游產業的文化底蘊,不僅提升了旅游的競爭優勢,也提升了旅游的文化軟實力。
三、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策略
(一)強化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人才培養策略
對于旅游產業發展而言,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專業化的人才培養作為發展保障,即便旅游產業有迷人的風景、豐富的資源,也不能形成健康可持續發展。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要想同旅游資源深度融合發展,首先要解決專業化的人才培養問題。這里的專業人才不僅要有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知識,還要具備旅游產業相關的知識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為游客提供更加專業的旅游產業和科學的旅游管理。歷史經驗證明專業化的人才是旅游經濟提升的重要因素,某種程度上講,旅游經濟比拼的實際上就是旅游人才的實力。專業化人才的匱乏是目前我國整個旅游行業所面臨的窘境。因此,少數民族健身資源要想實現與旅游資源的融合發展,就必須要重視人才培養。相關部門可以依托體育院校和旅游院校聯合的模式進行人才培養,依據市場發展需要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的側重點應當放在傳統體育健身文化項目開發利用以及旅游產業中傳統健身產品的開發運作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深度融合發展,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才能形成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與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二)重視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的輻射作用
旅游產業可以是多個行業協同發展的產物。良好的旅游產業可以帶動區域內交通、餐飲、住宿、服務等多行業的快速發展。少數民族健身資源與旅游資源的融合發展過程中要重視其自身的輻射效應,少數民族健身資源與旅游資源的融合在帶動傳統的交通、餐飲、住宿、服務業的基礎上可以輻射到體育產品制造行業、體育競賽產業以及醫療養生產業等。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的旅游價值在于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能夠形成很強的輻射效應,快速地帶動區域經濟的提升。這種低耗型的綠色產業將成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可以有效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轉型升級和產業提升。
(三)著重發展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中的保護與傳承
少數民族健身文化的保護、傳承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擴散的關鍵,也是提升少數民族健身文化大眾認知的重要途徑。國家不斷強調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掘,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較低,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現有的保護開發項目已經很難滿足人們在旅游過程中對健身產品的需求,深化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的發掘、保護、傳承已經迫在眉睫。少數民族傳統健身文化具有族群性和多元性的特點,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那么在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的融合過程中就不應打破這個壁壘,應保持這種原生態的文化資源。可以建立以村寨為基本單位、以民族圖騰為保障的特色融合旅游,打造“一村一品,一寨一形式”的原生態特色健身游。這樣不僅促進了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的多樣性,也提升了少數民族健身資源的保護與普及程度。
(四)打造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的品牌
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瑰寶,而少數民族健身文化更是獨具特色,所以對于現有的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我們不僅應該保護、傳承,更應充分發掘其價值,而不是僅僅讓其作為一種民族娛樂項目而慢慢消失。近幾年國內外旅游行業發展較快,少數民族健身文化不僅可以借助旅游資源來打造自己的體育文化品牌,創造價值,同時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還可以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是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過程中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環節。對于少數民族健身文化應該重點打造其民族品牌特色,深入挖掘傳統健身文化的底蘊和靈魂,建立具有鮮明的民族或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體系。另外,借助旅游業和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可以加大對少數民族健身文化的宣傳力度,促進少數民族健身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讓少數民族健身文化品牌走向世界,讓全世界更多的人領略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獨特魅力。
四、結語
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后對健身需求的不斷增加,西方體育健身價值的異化以及國家大力倡導文化自信等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人們更加關注具有獨特魅力的少數民族健身文化。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借助旅游資源的平臺,形成健身資源與旅游產業資源深度融合發展,促使健身文化資源成為少數民族區域旅游行業的增長點和驅動力。各級行政管理部門、社會機構應該深刻認識到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的巨大潛力和發展空間,用創新的思維協同各行業各部門積極開發健身文化旅游資源,構建出綠色、協同發展的少數民族健身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融合的生態系統,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增長,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宋忠良.武陵山片區民族傳統體育與旅游產業互動發展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6(11).
[2]朱施成.產業化進程中民族體育的傳承保護機制構建[J].貴州民族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