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市場環境呈現出更好的包容性,國人創業熱情高,新興中小企業遍地開花,面對這個龐大、富有活力卻相對資源缺乏的群體,其以融資促發展的問題逐漸突出。新三板的出現,為中小企業開辟了新的融資途徑,但面臨重重問題,掛牌企業的融資現狀依然無法令人滿意。本文重點概述了中小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后的融資渠道的拓展,以及其融資效果方面的表現。
【關鍵詞】中小企業;新三板市場;融資渠道;融資效果
一、新三板市場的發展狀況
新三板市場聚集了一大批富有創新精神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其高成長性與創造力,促使新三板逐漸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建設中服務于中小企業的一顆璀璨新星。中小企業受限于自身規模條件的制約,在企業規模、盈利水平、償債能力各方面,很難得到資金的青睞[1]。新三板是一個全新的融資途徑,為中小型企業帶來了新的可能性。2015年起,新三板掛牌熱潮開始涌起,到2016年掛牌企業的井噴式發展,2016年底,掛牌企業數量過萬,新三板成為市場新寵,然而,2017年掛牌企業數量增速減緩,出現負增長,再到2018-2019年,主動摘牌及擬轉板企業數量開始增長,新三板市場逐漸冷靜下來。
二、中小企業在新三板市場的融資分析
不同于其他受追捧板塊的高準入門檻,新三板作為重要補充,著力于中小微企業對資金需求的痛點問題,對于企業籌資水平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2]。
(一)新三板掛牌企業經營及融資現狀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在《2019年半年度報告編制與披露重點問題講解》中發布的2018年掛牌企業經營狀況指出,2018年新三板掛牌公司資產、營收規模持續擴大,掛牌公司平均總資產3.04億元,同比增長7.57%,平均營業收入1.99億元,同比增長12.43%;然而企業業績呈現較嚴重的兩極分化,1162家公司營業收入超億元,卻也有1393家公司營業收入為0。民營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仍存在困難,面臨著供應商成本上漲、回款慢、擴張動力減弱等問題。同時,掛牌企業仍面臨各類潛在風險狀況,存在股權質押、對外擔保,甚至資金占用現象。
新三板市場的重要特點是新興公司數量龐大,對于中小微企業具有較強的包含性和兼容性。相較于主板市場對企業規模與利潤較為關注的情況,新三板更為看重企業的成長性、創新性與未來潛力。從行業類型分布看,集中在電子信息技術、科研和技術服務、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此類輕資產行業的企業數量,占據了行業分類前五位中的三個席位,這其中高新技術企業不在少數。這類企業,往往研發費用較高,雖成長性較好,但同時企業規模與利潤情況并不在最佳階段,投資收益、企業信用、償債能力等都存在較多的不可確定性。
企業需要技術人才,需關注對現有產品升級優化,需要不斷的業務創新,這些都需耗費大量資金。中小企業的融資途徑較狹窄,大多是以自有資金進行野蠻成長。資本是逐利的,中小微企業面對的這些問題,有自身融資能力的先天不足。對于自身條件尚欠缺,無法上市的優質中小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借力求發展,不失為一個合適的選擇。
(二)新三板企業的融資渠道概述
相對于老三板、新四板等,新三板為企業提供了愈加寬廣多元的融資平臺與渠道,主要表現為:
(1)股權融資,主要形式為定向增發,是企業直接融資的方式。作為掛牌企業最核心的融資方式,定增的地位不可忽視。新三板對定增的核準流程進行了簡化,較為靈活。新三板的優質中小企業創造力強、靈活度高、創新性好;相比較于主板等其他板塊來說,投資者在新三板進行股權融資的性價比較高。在普遍講究戰略布局的現今時代,優質的新三板新興中小企業,在業務契合的情況下,通過股權融資定增成為機構投資者業務戰略布局中的某些關鍵環節,是新三板市場比較重要的融資方式。
但鑒于當前新三板市場的萎靡,2019年新三板增發也遇寒流。2019年1-6月新三板企業融資總額為168億元,同比下降超過40%。定增數量和融資規模都呈現縮減趨勢。目前信息技術行業仍是定增的主要力量,之所以市場資金在新三板遇冷時仍然追逐信息技術行業,主要是因為信息技術行業與科創板的天然適配,恰可以形成對標。
(2)銀行信貸。如前所述,基于中小微企業的特點,受限于企業規模、償債能力等,銀行機構在選擇優質貸款業務對象時,往往更傾向于大中型企業。經歷了新三板掛牌的企業,已接受了全方位的盡職調查,在公司管理、治理結構、業務梳理、股權結構、財務規范等各方面,都有了全面的提升。在新三板市場規則的要求下,掛牌企業必須接受券商的長期持續督導,并履行嚴格的信披職責。企業整體規范程度的提高,以及信息公開化,使得銀行機構在面對新三板企業時,更加容易釋放信任度,企業也因此更加容易成功取得銀行貸款。事實上,自2015年新三板市場呈現爆發式發展以來,配合中央持續扶持中小企業的趨勢,銀行機構針對新三板的優質企業,主動尋求并提供利率較為優惠的貸款產品的情況并不少見,其中包括不設置抵押物的信用貸款,但信貸額度通常不高,金額多為500萬元以下。
(3)做市商制度。新三板的轉讓方式分為做市與集合競價,按市場分成創新層與基礎層。各證券公司在新三板交易中,通過買賣價格的差異獲得收益。做市商制度旨在盤活整個新三板市場,增強流動性。[2]
截至7月22日,股轉公司的統計顯示,目前新三板市場中做市企業849家,集合競價企業8790家,創新層692家,基礎層8947家。從成交金額及成交數量來看,兩類企業的差異較大,且多有重合。按照市場規律,資金和流動性等資源集中在少數的頂層企業中,處于基礎層的企業很難分享到新三板市場帶來的紅利。同時,由于2019年新三板市場的持續表現不佳,做市商進一步收縮做市業務,使得通過做市獲得流動性和資金的需求更加艱難。
除此之外,私募債、資產證券化、優先股等多種形式,也是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補充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