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花 曾婷
【摘 要】本文通過介紹產出導向法的概念及理論基礎,論述產出導向法在大學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產出導向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能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提供新的教學理念,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新模式。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應用
產 出 導 向 法 ( Production - oriented Approach ,POA) 是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文秋芳帶領 POA 課題組嘗試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理論。產出導向法顛覆了傳統的“輸入—輸出”語言學習模式,提出了創新性的“輸出—輸入—輸出”語言學習模式(文秋芳,2015)。這一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習為中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顛覆了以往以“課本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將基于POA理論 “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和“以評為學”的教學假設,結合專門用途英語對語言能力和學科內容學習的雙重要求,探討產出導向法在大學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產出導向法的理論介紹
POA 體系由教學理念( 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 、教學假設( 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以評促學) 和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流程( 驅動、促成、評價) 三個部分構成[1]。其中,教學理念包含學習中心、學用一體和全人教育;教學假設包括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和選擇性學習;教學流程包括驅動、促成和評價(文秋芳,2015)。在驅動環節,教師設置適合的交際情景和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促成環節,教師提供相應的輸出材料,由學生根據選擇性學習的原則獲取知識;在評價環節,教師對學生的產出作品做出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區別性和差異性,同時又要協助學生做好學生互評工作,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該理論指出促進有效學習的創新性途徑是“輸出—輸入—輸出”,即以語言輸出促進語言輸入,再由語言輸入促進語言輸出,不斷通過教師的輸出和輸入活動設計來保證學習目標的達成,很好地補充了傳統二語習得語言輸出理其次,POA采用的評價形式是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相結合,評價主體多元化,將教師評價、師生共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評價過程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邊學邊評,以評促學。由此可見,該理論倡導的學習理念和學習過程與以往的教學模式存在較大差異,所有教學環節的設計及實現都離不開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二、專門用途英語
專門用途英語(ESP)是相對于通用英語(EGP)而言的。EGP 是專門培養學生英語語言基礎和語言應用能力的課程。教學上針對學生的聽、讀、說、寫、譯等方面能力的訓練。ESP 則主要服務于學生的專業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職業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簡稱ESP), 顧名思義,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 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如外貿英語、金融英語、科技英語等。隨著全球化和國際化的不斷發展,ESP教學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蔡基剛、劉潤清、胡文仲等很多學者提出,專門用途英語是我國高校語教學的發展方向,將來的高校英語教學將越來越趨向ESP教學。劉法公認為: “只有把基礎英語拓展到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我們才能把學生培養成復合型、實用型人才 [4]”。谷志忠通過回顧國內外ESP 教學研究現狀,剖析我國高校ESP 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對ESP 認識不統一,不重視; 課程設置不盡合理,課時相對不足; ESP 教學模式落后,教學手段單一; ESP 教材使用混亂,質量不高; ESP師資力量薄弱,梯隊建設亟待加強; ESP 教學組織松散,管理混亂。
三、產出導向法在大學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產出導向法”將產出的“驅動”置于開頭,通過“驅動”為學生創造學習“饑餓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教學方法通常以“導入”開頭,這種“導入”僅僅是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與此不同,“產出導向法”將產出的“驅動”置于開頭,目的就是為了通過“驅動”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從而為后面的“產出”做好準備。POA教學理念中,教學單元的開頭是“驅動”,包括教師呈現交際場景; 學生嘗試產出; 教師說明教學目標及產出任務三個環節。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所學的專業背景,指出學生將來在某個具體部門工作,使學生能夠真真實實地感受到這些“場景”存在的可能性。教師也可以開始就帶領學生深入校企合作的企業參觀學習,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之前先了解該課程相關工作崗位的工作任務,即“產出導向法”所提到的“交際場景”。校企合作的企業每周向學校提供企業相關的英語翻譯的材料。這樣可以為學生創造學習“饑餓感”,從而產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2.在POA理論下,ESP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
在 POA 理論下,ESP 教師還被賦予了新的角色——融合專業內容的產出任務設計者、促學者和引領者[7]。 如何融合專業內容,設置產出任務,這需要 ESP 教師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教學。教師在選取輸入材料和設計產出任務的時候,難度要適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英語水平。在促成環節,教師在內容理解和語言應用方面,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提供幫助。另外在教師自我發展上,還可以通過團隊合作,為教師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促進環境。POA 教學團隊可以采用集體備課的形式,就產出任務設計、促成環節和評估方式等進行討論。
3.產出導向法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需要建立相對應的課程體系。產出導向法主要注重的是學生的交際方面的能力,教師在設定輸出任務時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改編或者增補。根據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方面的特點,需要重新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4.要重新制定學校的教學評估標準。評估體系可以用來檢測教學目標的實現效果,應該做到既能促進學習,又能及時發現目標達成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和困難。在產出導向法理論指導下,教學評估應該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ESP課程的設置考慮了國家發展和學習者的需要,拓展了大學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內涵,體現了基于語域培養英語應用能力的科學理念。“產出導向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論,提倡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教育說的教學理念,采用“驅動-促成-評價”的教學流程,真正使ESP課程的教學達到實現英語工具性、服務性、專業性,使語言學習滿足相應行業和個人需求的教學目的。未來,教育部門和廣大外語教育者和研究者還需從ESP的師資建設、教材規劃、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文秋芳. 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
[2]劉法公.論專門用途英語的屬性與對應教學法[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2).
[3]張文娟. 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驗[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 2).
[4]劉法公. 論基礎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的教學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5]梁燕. 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專門用途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運城學院學報,2019( 3)
[6]臧娜,李菁. 產出導向法在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廣場,2019( 5) .
[7]文秋芳. “產出導向法”的中國特色[J]. 現代外語, 2017(5):348-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