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
【摘 要】教學參考書作為大學翻譯課教師在日常備課中的重要工具,往往發揮著比教科書還要重要的作用。但在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環節,教師和學生往往只重視教科書而忽視了大量參考書中的優秀內容。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將參考書有效的融入翻譯課中來提高翻譯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參考書;翻譯課;教學效果
教學參考書作為大學翻譯課教師在日常備課中的重要工具,往往發揮著比教科書還要重要的作用。但在傳統的翻譯教學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往往只以一本教科書為學習對象,而將各類參考書中的內容作為教科書的補充,有著明顯的主次之分。另外,在學生課下預習復習中,也同樣存在著“非教科書而不看”的現象,同時,“劃重點”“背例句”等備受詬病的學習方法也往往隨之產生。相反,如果以改以參考書作為翻譯課教學的主角,則既能滿足課堂大量所需翻譯案例的需求,充實內容,又能爭取到更多的學生課后時間,營造“多讀書,讀好書”的課后學習氛圍。
1.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課堂局限性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傳統課堂中,教科書的核心位置可以說是無法撼動的,無可否認的是,在眾多學科中,有一些常年被使用的教科書,這些教科書的內容安排堪稱經典。例如目前國內大學二外日語課所使用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的《標準日本語》系列教科書,幾乎占據了二外日語課堂的半壁江山。以筆者所在河南省為例,身邊十幾所高校英語專業的二外日語課無一例外,全部使用該書作為教科書。其原因不外乎幾點,首先,作為從零基礎開始教學的二外日語學習教材,該書內容安排合理;其次,有大量的相關配套練習和數字資源;最后,該書也是國內多所高校英語專業研究生考試規定的參考書目。在這些條件和環境的影響下,二外日語課以《標準日本語》作為核心教科書的原因也不難理解。但大學翻譯課的特點與基礎課有很大區別,如果仍以某一本教科書作為核心來使用,則弊大于利,課上課下就會受制于教科書內容的方寸之間。
首先,翻譯課培養的是學生的發散思維和主觀創造力,學生需要廣覽多讀,面對同樣的翻譯問題時才能有拿出多種譯案的水平。相反,若受制于某一本教科書內,就很容易受到“標準答案”的影響,進而影響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能力。其次,翻譯課在講解翻譯理論的同時,更需要將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通過實踐來體會理論。因此若以某一本教科書為中心,就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平衡,因為任何一本教科書都會受到內容、版面、字數等客觀條件的限制,重理論則必然輕實踐,相反,以雙語對照為主要內容的實踐練習形教材里也很難找到有關翻譯理論充分詳實的內容。最后,從時間角度上看,如果常年使用一本教科書,其內容早晚會落后于時代,在年輕人為主要對象的大學課堂中,陳舊的內容也會影響課堂氣氛。
2.發揮參考書優勢豐富課程內容
如上述所言,使用單一教科書的翻譯課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要打破這種局限,我們可以發揮參考書的優勢。參考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備課、實踐練習和課后三方面。
首先在教師備課時,按照教學大綱既定的內容安排,可以使用某一本學科內高質量的教材作為教科書,以其內容安排作為整個翻譯課的主軸。但在各章節內容的講解和實踐練習上,需發揮參考書的優勢,對教科書中的內容加以豐富和補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翻譯工作總是會和母語做對照比較,因此翻譯課的參考書也不一定非要局限在一門外語上。例如在講解翻譯中歸化和異化的概念時,日語翻譯課中也可以借鑒英語翻譯中關于這個問題的理論內容,因為站在漢語的角度來看,不管是那種外語,都是在和漢語在做對比,翻譯理論中有很多是共通的,甚至有些案例會更有說服力。
在翻譯課的實踐環節練習中,我們也可以借助參考書來豐富練習內容。如第一章所述,單一的理論型教科書中很難找到具有一定翻譯工作量的練習,但我們可以在以雙語對照為主要內容的參考書中找到和教科書內容一致的內容讓學生實踐。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參考書和練習內容時,除了要和理論內容結合起來之外,練習內容本身要以“新”字為要。以時政類新聞為例,所選內容應是近期發生的,其中有若干新詞熱詞的文章。如果內容過于陳舊,其內容有可能與理論內容結合緊密,但詞句生命力不強,對學生今后的翻譯學習幫助不大,也很難激發學生的翻譯興趣。
在上課之余,我們也可以發揮參考書的優勢,讓學生擁有更加高效的課后時間。當代大學生對課后時間利用率不高,沉迷手機、網絡,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網絡中各種“干貨”“一分鐘讀懂”等內容,也在影響學生的閱讀習慣。要改變這樣的現狀,我們也可以借助參考書的優勢,讓參考書內容與課堂內容相結合,從各章節的課前預習到課后復習,安排學生自主學習參考中的相關內容,并將其內容作為各階段考試的命題范圍,或將這種課后學習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項,從側面督促學生看書學習,爭取他們的課后時間,也能讓學生慢慢養成多閱讀的好習慣。
3.對教師自身的要求
以參考書為中心的翻譯課程建設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作為任課教師要廣覽多讀,其內容不僅僅是所教授的外語,對其他語種中翻譯的相關問題也需要有所涉獵。另外,閱讀媒體也不能局限于紙質書,對于網絡、手機終端中的信息也需要時時關注,發現針對性強的優秀案例要及時保存總結。其次,以參考書為中心要求教師要多與學生互動,因為課程內容豐富之后,學生的疑問也會隨之增多,如果只是一味的安排任務而沒有及時的交流與反饋,這種形式上的“豐富”也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甚至還會被學生誤解為增加了他們學習負擔。最后,參考書與教科書一樣,也需要教師及時更新。這是因為翻譯本身就是一項時效性很強的工作,加之當今社會的節奏之快,許多新詞從出現到消亡其生命周期非常短暫,如果參考書沒有得到及時更新,陳舊的內容也不會得到學生的認可,相反更有可能影響課堂和課后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奎群.教學參考書的作用及其發揮[J].教學與管理,2014,(27).
[2]符禮科.讓教學參考書回歸本位[J].教育科學論壇,2008,(01).
[3]周紅華.教學參考書該怎么用[J].江西教育,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