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凡
[摘? ? ? ? ? ?要]? 本課程是《職業核心能力訓練手冊》組成模塊之一。對該門課程已有逾8年、共8屆學生的教學積累,課程授課流程、課堂組織法、考核體系等已基本穩定。課程在學生群體中受歡迎程度較高。為促進課堂內容更貼近實用、促使學生更切實受益,特對本課程實行教學改革。
[關? ? 鍵? ?詞]? 職業核心能力訓練;與人合作能力;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010-02
與人合作能力課程是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所編寫系列教材《全國高等院校就業能力訓練課程》中的一個組成模塊。該模塊主要訓練學生根據工作活動需要,協商確定目標,相互配合,并調整合作方式不斷改善團隊關系的能力。
對于能力、技巧的訓練,相比較于以往的硬性理論知識課堂,最大的不同在于技能技巧類并無嚴格的對錯之分,對問題的解決方案往往只有更佳沒有最佳,講授過程當中亦難以通過演算、推理、概念剖析等傳統教授方法幫助學生掌握。這類軟性課程只能通過舉實例、做總結,并以任務驅動型為教學組織方法,通過鼓勵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幫助他們在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親身感受和體驗,最后由教師協助學生總結、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完成技能技巧的傳授。
一、與人合作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學對象學情分析
我校辦學地點揭陽,地處粵東,屬于三線城市,生源以小城市或鄉鎮農村為主,大城市生源僅占很少比例,這類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經歷中缺乏參與、主導課堂的機會。多數人眼界不夠廣闊、見識不夠豐富,且不愛當眾表達,更習慣于靜坐聽講的上課模式,參與熱情不容易被調動。尤其是筆者目前所面對的會計、文秘專業,90%以上的比例為女生,安靜內斂,上述特征更加突出。這就對授課教師的課堂組織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該課程在我校開設已逾8年,歷屆均采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法,該法深得學生認同和參與。但通過對歷屆學生的評課反饋,發現存在下列問題:
(1)學生歡迎課堂游戲,但對課堂游戲的趣味性有著更高的期待;(2)學生隨機分組有時會導致與某些性格差異較大的同學同組,或組內有“搭便車”現象,組員無法真正融洽或心存芥蒂,影響學習熱情和效果,期待有更合理的分組規則;(3)課堂激勵方法單一;(4)教師布置課堂調研任務后要求寫作調研報告,學生認同度較低且抄襲現象屢禁不止。
二、對與人合作課程改革的若干建議
(一)擴充課堂游戲數量
課堂游戲的引入是本課的一個亮點。每節課先布置游戲由各組完成并互相競賽,之后進行自由發言發表感想,最后由教師總結提升并帶出知識點。該法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且深受學生歡迎。目前的常規游戲有七個:心靈手巧、尋寶大挑戰、A4之塔、聽音下樓、拼圖誰怕誰、重溫飛翔夢和角色扮演??蛇m當再引入若干個課堂游戲作為儲備。引入新游戲應考慮符合下列條件:(1)校內目前未有可活動桌椅的教室,選用室內游戲應以活動幅度適宜為主要考慮。(2)校內有廣闊的戶外平地,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引入戶外或半戶外(如教學樓架空層、風雨操場等)進行的游戲。目前正在考慮引入的游戲有兩個:一是紅黑大戰,二是報紙風火輪。
(二)合理化設計分組規則
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始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而非個人身份進入課堂,是使本課堂契合“合作”主題的組織手法之一。分組環節在第一節課做完課程簡介之后進行,此后的每一節課,學生以組為最小單位完成課堂任務,并可設置成小組競賽,對勝出的小組進行平時分獎勵。有了小集體的榮譽感驅使,學生更有興趣參與課堂。以組為單位活動也能切實鍛煉他們的合作技能與技巧。
現行的分組規則如下:(以全班分6組為例)要求學生作隊列報數,6個數字為一個循環,全班每人報過一遍之后,報“1”的人為第一組,“2”為第二組,依次類推,各組人員尋找本組歸隊并按固定座位坐下,不再變動。
對于這個分組辦法大部分學生認為可以接受,也有小部分人認為更愿意自由組隊。筆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得出的結論卻認為,不宜推行自由組隊,原因在于:自由組隊勢必尋找自己平時熟悉的、相處得來的同學組成一組,而熟人的結合并不能真正考驗合作技巧,且對小組來說,更容易在思考中或行事風格上形成定勢,因為缺乏新鮮觀點和思維的注入而難以實現突破。因此自由分組在本課堂中從未實施過,且上述做法在短期內也不考慮更換。但存在一個問題:小部分人反映隨機組合的組員,有些性格差異較大,難以融合,另外也存在有組員長期“搭便車”不參與活動,坐享其成。針對上述問題,謹對隨機分組略作如下調整。
組員不再整一學期固定不變,而嘗試進行一至二次的重組,規則依舊采取隨機報數。如此便可解決可能出現的組內人員意見不合的情況,使學生有更多機會體驗與同班其他同學之間的團隊合作。
又或者可根據每節課具體游戲的需要臨時調整各組人數,使組內不出現多余人力,每個組員都有參加的必要。可以大大改善“搭便車”現象,更充分地激發每一個學生動手、參與。
再者,因為各組組員人數無法達到絕對平均,則多余組員可在各組之間靈活輪轉,保持動態平衡,可以促進組間競爭的公平性。
(三)豐富課堂獎勵手段
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一定是以學生在課堂的高度參與為前提與保證的。面對安靜內斂的學生,想要組織活躍的課堂,獎勵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原有的獎勵手段如下:教師在課堂發問但不提問,而是鼓勵學生自主發言、參與討論,對每一位主動發表看法或響應教師發問的學生,給予籌碼一枚。每節課、每位學生所獲籌碼數量不限,但教師手中的籌碼總量為20枚,先答先得,發完為止。每節課上的20枚籌碼全部用完之后,將登記每位學生的獲取數量并回收,下一節課繼續循環使用。累積一個學期之后,按1個籌碼=1分平時分的折算方法,在學生原所得平時分的基礎上,再對學生進行加分獎勵。加分的多寡取決于本學期的表現是否足夠活躍,學生的主動權大大增加。該法對學生有一定的激勵,每次課20枚籌碼基本很快發完,教師的發問總能得到學生積極回應,甚至有學生以“搶答”心態在對待,課堂活躍度大大提升。
而為了進一步發揮激勵作用,考慮對“籌碼=平時分”的獎勵辦法進行擴大——引入實物小禮品。小禮品以實用、件單價不宜過高、且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為主要選用理由,備選項可有:飲料、零食、潤唇膏、牙膏小樣、護手霜、創意書簽、小收納盒、睡眠耳塞等。實物獎勵可設置為學期末籌碼數為全班前十可得。為提升趣味性,還可采用抽獎法決定每人的具體獎品。
另外,該獎勵法涉及經費問題,需在不違反本校、本系財務管理規定的原則下進行。
(四)創新考核手段
現行課程考核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辦法,按照4-3-2-1的體系對學生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其中課堂任務完成40%、期中任務完成30%、期末任務完成20%、考勤10%。期中、期末兩項任務布置之后,各組學生在課下完成并形成調研報告,并以調研報告的完成情況作為打分依據。此法弊端有二:(1)學生多感枯燥,重視度不高,草草應付甚至存在抄襲現象;(2)文字報告無法真正核實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據此筆者認為將考核依據改革為以一段5~10分鐘的小視頻代替文字報告,視頻內容主要展現調研剪影、學生進行走訪調查或查找資料的場面、結論的陳示與講述等。視頻可加入適當美化,亦可發揮創意以獨特形式如幽默風、甜美風、可愛風等加以展現。該法既能保證項目任務的實際完成,也能在視頻的剪輯制作過程中考驗學生的團隊技巧和創新能力。
(五)擴大課程影響力,提升社會價值
自開課以來,在本課程歷屆得到沿用的期末項目任務,就是要求學生自行組織、舉行“公益拍賣(義賣)會”,自發搜集物品,自行舉行拍賣或義賣,最后將所得善款捐出。該法既有團隊合作的要求,又對學生進行了社會責任感和公益心的培養,學生對該活動參與度、好評率均非常高。善款捐助方向曾有過以下嘗試:(1)捐助給揭陽市紫峰寺中由住持老和尚收養的一眾殘疾棄嬰。近年來政府部門妥善解決了全部棄嬰安置問題,故不再考慮捐助。(2)捐助予潮汕抗戰老兵,將善款直接送達受助老兵手中,同時教師也可趁此機會率領學生代表對老兵進行訪問,接受愛國教育。但老兵人數逐年減少,故此也不適合作為長期捐助對象。鑒于此,為更好地提升課程的積極社會效應,考慮將捐助對象與渠道擴展如下:
1.揭陽市特殊教育學校殘障少年兒童。
2.揭陽市揭東區雨花公益餐館。
3.揭陽團市委春運志愿服務隊。
按照不同捐助對象,每年可設置不同的拍賣主題,以期激發學生對活動的興趣和對課程的認同,使公益拍賣成為具有一定校園影響力的品牌活動。
(六)課改應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寶貴“智慧庫”
歷屆均堅持在課程結束的最后一節課上對學生進行課程反饋調研,形式為問卷填寫。反饋調研目的有二:(1)了解學生對現有課堂內容的感受與評價;(2)向學生征集建議,以此作為課改的源頭和依據。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一代“00后”即將進入大學,相比“90后”,他們在更加優越的物質條件和更加開放的社會環境下成長。因此,在“00后”一代人身上將體現出與“90后”有所差異的性格特征和時代印記,如果采用一成不變的課堂內容與考核方式面對學生,則本課堂亦將淪為平庸。故此,課改將是本課程得以生存并保持吸引力和實用價值的動因所在,并且課改應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根本出發點。在已實施過的若干次問卷調研中,總能有學生提出閃光的、有實際價值的建議,以此作為課改切入點,不僅能省去科任教師冥思苦想的辛勞,亦能保證課改不會是教師“認為適合學生”的一廂情愿,真正貼合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需求。因此問卷調研應作為本課堂的常規內容保留下去。
另外,問卷的具體問題也可隨實際情況作出調整,以期搜集到最有價值的反饋線索。目前的問卷題目涵蓋了分組辦法、獎勵策略、課堂游戲庫擴容、課堂內容補漏、考核方式創新等板塊,題型采用主客觀題目相結合,力求能最全面地挖掘課改著手點。
三、結語
綜上所述,與人合作課程的改革應以提升課堂活躍度、鼓勵學生參與為目標,擴充課堂游戲的數量并提升質量,合理化設計分組規則,加強課堂激勵,突破常規考核手段,并將改革作為常規項目持續進行,為學生習得職業核心技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靳煒偉.高職會計專業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教學設計:以《與人合作能力》課程為例[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2).
[2]黃梅.談談職業核心能力課程《與人合作》模塊的教學體會[J].職教創新,20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