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
[摘? ? ? ? ? ?要]? 當今時代,社會對教育體制的改革以及行業發展創新性要求提高,在大眾化教育的背景下,服裝產業急切需要培養“產教融合”方面的人才。不同于過去,如今教育普及率逐年升高,教育逐漸大眾化,從服裝產業近幾十年來的發展經驗來看,急需真正適合社會的復合應用型人才。雖然就現在高校教育來說,服裝、設計相關專業以及建設開展幾十年。但是,由于高校與企業、社會有著一定的脫離度,導致教育與實際生產應用脫鉤。顯而易見,最后也使服裝服飾設計相關專業的學生無法滿足社會企業的復合要求。因此,對大眾化教育背景下服裝產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初探這一課題的研究就顯得必不可少,而且符合時代要求。
[關? ? 鍵? ?詞]? 大眾化教育;服裝產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040-02
就傳統教育模式來說,即使是高等教學學府,傳統教育模式也主張“教在校園,學在課堂”的模式,導致學生的教育與社會企業脫鉤,這樣則會導致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滿足社會和企業的綜合要求。顯而易見,這不符合高校創辦教育的理念,也不利于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在教育體制改革的今天,教育理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過去專注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已經不適用于服裝產業的迅速發展以及改革的今天。因此,在這一背景之下,服裝產業的“產教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順應時代特點。除此之外再言之,服裝與服飾設計等相關專業本身就具有非常強的社會實踐性,這門學科不同于其他社會科學等專業學科,它本身就是為行業的實用性而服務。基于此特點,這門學科的教育更加不能脫離社會實踐而單獨專注于校園理論教學。因此,本文將就這一課題淺談其社會必要性以及模式改革以及發展新思路等。
一、服裝產業“產教融合”的必要性及內涵
就如上面分析所說,服裝服飾產業經過幾十年的蓬勃發展,目前在新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于以前對服裝產業人才要求較高的專業知識素養,發展改革至今,新時代的人才要求逐漸轉變為復合型人才,即不僅僅需要豐富的理論知識,更需要契合行業社會的實踐素養。教育普及,專業化的知識已經不再那么稀缺,大眾教育環境下,所有人都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相關知識,反而在新時代下,對人才的實踐素養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這一要求并非像理論知識那樣隨時隨地可以獲取,它需要一定的渠道以及一定的培養機制方能獲得。在這種情況下,對服裝產業的人才進行“產教融合”改革就顯得非常符合時代特點以及行業發展特征。
至于“產教融合”的內涵,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產即為生產,教則意味著教育,產教融合則意味著生產與教育相結合,再換一種通俗意義上的說法,即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將校內教育與校外社會行業實踐相結合。融合不僅僅意味著兩者在簡單意義上的合作,更要求兩者相輔相成,融會貫通。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其階段性教學目標從而合理地結合校外社會行業的實踐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而與此同時,教學內容的理解又促進實踐的成果,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唯有如此,方能稱得上融合,兩者在統一的目標上發揮各自的作用,但在這一過程中,又互相促進各自教學目標的完成,為行業社會培養真正不可多得的復合型人才。
二、服裝產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為了落實好服裝產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首先,應該確保其產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這一教學理念在各大高校的落地。只有確定了這一目標,各大高校都認同了這一理念,方能更好地進行這一教育模式的改革。否則,即使各種改革方式或者方案推行下去,在根本上沒有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對這一教育理念模式的認可,效果也會微乎其微,根本無法達到最初的目標以及期望。因此,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推行,最根本也是最首要的就是確保“產教融合”這一教育理念在各大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中得到極大的認可。
在這一教育理念確保得到認同之后,就是確定“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的目標。只有確定好了目標,才能保證各大高校以及社會企業不會走彎路或者行差就錯,我們才能保證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能夠以最高的效率推行下去。基于當今大眾教育化的特點以及轉型發展的服裝行業特征,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僅是掌握服裝以及服飾設計相關的系統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方法和專業技術,還應該擁有獨立設計創新的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和扎實的專業基礎技術,當然各種綜合的基礎素質也需要同步發展。像這種綜合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方能真正滿足如今的服裝產業對新時代人才的要求。
三、服裝產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法
顯然,明確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以及職業教育的時代重任是非常重要的。就如今而言,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行業實際脫軌,導致畢業生就業率低,不符合企業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標準。
(一)校企合作
我們已經知道,由于教學理念的偏差導致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社會企業需要的人才供給需求不匹配,導致就業率低下等問題。那么首要改革方法就是高校與企業合作,只有企業本身最了解服裝產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有高校教授培養服裝服飾相關專業的一系列專業理論知識,并于此同時,由企業提供實踐機會協助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對所學知識能夠有深層次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又可以用理解吸收的專業知識去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實踐。這樣才能夠在明確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同時,培養出符合服裝產業轉型改革特點的復合型人才。唯有如此,才能認為高校真正做到了培育人才的教學理念。而校企合作也有多種方式,如在平時教學期間,給學生布置定期的企業實踐考察,讓學生真正深入到未來的工作環境中,能夠對自己所學知識、所學專業有更加直觀的了解。除此之外,校方還可與企業合作設計各種相關大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強調培養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與此同時,也需要高校創新內部的治理機構,建立新型的辦學模式,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是以豐富的教學方式以及靈活的教學地點使教學效果能夠最大化。
(二)工學結合
企業僅僅能夠提供一個平臺,但是無法長期免費提供給高校定期的企業實踐考察機會。因此,高校應該針對這一情況,建立合理的制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做到工學結合。基于高校平時上課時間較為靈活以及松散,學生可利用的空余閑暇時間較多,而這些時間倘若不讓學生利用起來,只會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可以讓學生在這些空余時間參與到實際的專業相關的工作當中,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力。其次,寒暑假的時間也是如此,高校可以設定寒暑假投入到服裝產業的實踐工作中被計入學分。為避免一些學生無法找到渠道參與社會實踐,高校可以專門成立相關就業實踐中心提供一定數量的實踐崗位以及工作機會。這樣,可以讓學生提早就能夠接觸到未來所要進入的行業,能夠更清晰地對這個行業認知以及對自己定位。從而他們能夠基于本身情況以及行業發展現狀制定自己下一步的個人發展培養計劃。唯有如此,服裝與服飾相關專業的學生方能在最后走出校門時成為新時代服裝產業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才能使自己保持一定的競爭力。
(三)知行合一
通過校企合作,高校體制改革以及課程改革等方式,先是促進工學結合,最后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實踐不能只是為了實踐,而更多的是為了檢驗真理,考查所學專業的理論知識。因此,高校應該轉變教學理念,由傳統的學科教育向現代專業教育轉型,不僅需要提高辦學條件,還要提高內在的發展水平,當然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水平也應與時俱進。在此基礎上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幫助培養應用型人才,幫助學生更好地將學校所學知識與校外社會實踐結合起來。最后使新時代的人才們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即所學知識能夠靈活地運用到實踐工作中,實踐工作又能良好地支撐專業的知識理論體系,讓這兩者相輔相成,合二為一。唯有如此,高校方能培養出擁有專業的知識理論、良好的創新型、扎實的理論實踐基礎以及可觀的發展后勁等復合型人才,從而真正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
四、小結
顯而易見,在當今大眾化教育的時代下以及傳統服裝行業的轉型改革背景下,過去高校對服裝與服飾設計相關人才的培養理念早已經過時,而且不符合社會行業對人才的期望。況且,中國已經加入世界產業體系,國際技術的標準要求著技術人才的標準,需要用全球化的眼光以及國際化的思維審視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如今,人才培養類型出現供求矛盾,人才培養層次也出現行業需求與高校供給之間的矛盾,當然,人才專業結構也是如此。在這一背景之下,職業教育沒有發揮其本身應該有的效用,“產教融合”成為必然選擇。
因此,在這一時代背景要求下,服裝產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就顯得尤為順應時代變化,跟進行業改革發展潮流趨勢。各大高校以及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落實認同這一新型教育理念,并加強這一理念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應該注重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旨在培養應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論型,注重學生平時的應用實踐科研。當然,各大高校應該因地制宜,結合本校自身具體情況,通過加強與校外社會企業的實踐合作,在學生中實地落實“產教融合”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出真正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善將.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8-10.
[2]張軍俠,潘菊素.高職院校分類培養多樣成才問題及解決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5(4):101.
[3]曹丹.從“校企合作”到“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教育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困惑[J].天中學刊,20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