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宏峰



[摘? ? ? ? ? ?要]? 新時代紅色旅游課程教學面臨新挑戰,需要運用信息化手段積極應對。新技術能有效解決傳統教學模式的難點和痛點,將專業技能和思想政治有機結合,增強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升的效率和效果,構建起高職院校紅色文化傳承生態圈。
[關? ? 鍵? ?詞]? 新技術;高職院校;紅色旅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183-03
隨著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和紅色旅游的蓬勃發展,旅游院校相繼開設紅色文化與旅游類課程,并將其作為“專業+思政”試點課程。而許多院校紅色旅游課堂教學模式卻依舊難以擺脫傳統教學的慣性,尚未喚醒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不能將“紅色信號”有效傳播給學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由“灌輸”向“點燃”轉變,讓學生真心喜歡和終身受益,成為該課程的難點和痛點。傳播學理論認為,只有在滿足受教育者內在需要的傳播準則基礎上,注重傳播媒介整合與模式構建,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教育價值[1]。以移動互聯網和虛擬仿真為代表的傳播新技術的出現,為紅色旅游教學改革創新帶來了難得契機,同時也為學校人才培養對接旅游市場信息化大趨勢提供了絕佳路徑。
一、切換紅色旅游課堂打開方式:變屏蔽為接收
紅色旅游課程是“紅色文化+旅游+教育”的融合體,兼具專業課與思政課的特點,只有采取符合課程特點的傳播方式,才能聯通并強化“紅色信號”,解除學生大腦的信息屏蔽,實現有效接收。
(一)信息化新技術引入紅色旅游課堂的必要性
紅色旅游教學面臨的首要難點是部分學生基礎歷史、地理知識欠缺,對紅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產生混淆,導致既不易深刻理解紅色精神,也無法流暢地講述紅色故事,更難以進行主題線路策劃和創新。而老師若仍舊沿襲灌輸式的口頭講授方式,學生就會在一頭霧水中將老師傳達的信息有意無意地屏蔽掉,而沉浸在自己的遐思中,或代之以玩手機。課上未能激發學生興趣,課后在接觸各類信息時自然也會過濾掉紅色旅游知識,應付考試時機械背誦相關知識,不能形成穩固記憶,更沒有深刻理解和體悟。紅色旅游教學的專業目標和思政目標都未能達成,這與培養“政治思想好、知識儲備好、講解服務好、示范帶頭好、社會影響好”的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的目標相去甚遠[2]。
上述課堂窘境的出現,根源在于課前未進行充分的學情分析,課程傳播媒介不恰當,致使紅色旅游課堂產生打開方式的錯誤。新時代的大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習慣于網絡生活方式,他們獲取各類信息的主渠道是表現方式更加生動和豐富的網絡,而非單一的書本或說教。因此,適應網絡時代的新趨勢,引入新的呈現形式,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通過新技術破解教學難點,并在營造氛圍中實現體驗式教學,才是打開紅色旅游課堂的正確方式。
(二)智慧校園軟硬件設施的完善為“紅色信號”傳播與接收提供了平臺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互聯網+教育”,相繼出臺《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規范》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文件,鼓勵各院校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信息技術與高校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發展師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創新教育教學模式[3]。經過“十二五”期間的發展,各院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能力得到提升,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始共建共享[4]。
在信息化教學手段變革中,在投影和PPT教學已常態化應用的基礎上,許多院校開始更換為互動觸摸式白板,提供了更生動的呈現形式;而校園無線網絡的全覆蓋,讓超星泛雅平臺等基于“一平三端”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課程教學成為可能,開啟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線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共建共享,更是迎來了教學資源開發的新時代。以上這些都為紅色旅游課堂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發揮技術優勢,變革傳統模式,以信息化引領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紅色旅游教育新生態[5],成為新技術背景下紅色旅游教學的必然趨勢。
二、轉變紅色旅游課堂教學中心:從教師到學生
新技術背景下,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紅色旅游教育新生態,意味著紅色旅游課堂教學要進行一個“哥白尼轉變”: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
(一)從教師講解到學生自主探索
傳統的教學局限于教師的機械講解和學生的機械記憶,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學生講解技能的培養建立在對枯燥文字的死記硬背上,記憶難以持久且缺乏情感投入。而借助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老師的角色轉變為整合各類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巧妙設問和解疑,通過課前布置教學任務,課中突破重點、難點,課后進行引導深化,讓有意義的紅色文化變得更加有意思,激發出學生自主探索的熱情,引導學生主動走近歷史人物和事件,讓學生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紅色故事的講述也有了溫度和感染力。
(二)從書本文字到交互式沉浸體驗
新技術的引入讓紅色文化與旅游知識從單調枯燥變得豐富多彩,由距離遙遠變得觸手可及。比如依托先進的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技術,可打破時空限制,通過視覺、聽覺等全方位立體化運用,營造出沉浸式、可互動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紅色革命場景中深度體驗歷史事件和人物情感,在觸摸真實歷史中感受到歷史溫度和革命精神。概括起來,信息化新技術在紅色旅游教學中的應用場景至少涵蓋以下方面,如下表所示。
新技術教學應用場景
(三)從單一的課堂學習向課前、課后延伸
如前所述,紅色文化與旅游課程具有思政課的屬性,單一的課堂學習難以鞏固學習效果,需要持續的信息強化與熏陶浸染才能達到更好的內化效果。信息化教學可形成泛在的學習環境,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師生在課外也可以借助網絡進行隨時的互動與交流。紅色旅游的學習由課堂向課前、課后延伸,構成課程學習閉環,強化了學習效果。其過程如下圖所示。
三、校園紅色文化生態圈的構建:從線下到線上、線下互動
高校紅色文化與旅游課程的開設,不僅在于傳授專業技能,教學生講好紅色故事,而且要擴大輻射效應,在全校師生中形成以紅色文化為引領的正能量氛圍,用紅色文化中蘊藏的無畏的革命精神、不屈的民族意志、昂揚的革命情懷激勵青年學子擔復興大任,做時代新人。因此,要充分借助新的傳播載體和平臺,構建校園紅色文化生態圈,讓紅色文化成為新時代激勵學生奮勇向前的一股強大精神力量。可以從紅色旅游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紅色旅游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和紅色文化網絡社區的打造三方面著手,構建起校園紅色文化生態圈。
(一)紅色旅游教學資源的建設
依托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將“革命文化教育資源庫建設工程”與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結合起來[6],匯聚國內優質旅游院校和經典紅色景區資源,建立起校企合作的紅色文化和旅游課程教學資源庫,提供精品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滿足社會上不同層次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同時,在“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粒化資源”的建構邏輯下,高職高專院校也可以根據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需求,打造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和旅游課程,滿足區域紅色旅游發展的需要。
(二)紅色旅游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
建設網絡紅色旅游教學資源庫的同時,強化實踐教學,打造信息化的校內紅色旅游實訓教學基地,并將其納入實踐育人協同體系,也是本課教學所必需的。高校實踐教學可分為校外實踐和校內實踐兩類,校外實踐一般是赴紀念館等場所參觀考察,但由于成本高且有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不易實現全員化和常態化。而建立校內信息化實踐基地,引入VR等實踐教學形式,可以分批次地組織學生模擬考察紅色景點的全過程,并可以結合智慧教學系統,開展分組討論,在線提交參觀記錄和考察心得。通過這種方式,學校可以有效降低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門檻,提高參與率且方便管理。
而且目前各高校都在探索建立校內思政課實踐基地,將紅色文化與思政課實踐基地建設結合起來,統籌兼顧,一體設計,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基地建設的功能。共同促進紅色旅游課程與思政課教學由知識傳授、理論教育的過程深化為能力提升、價值認同和信仰堅定的過程,從而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三)紅色文化網絡社區的打造
自媒體時代,學生課外的信息來源主要是手機,而手機上卻經常充斥著大量無效信息、不良信息甚至有害信息,紅色文化和旅游課程的熏陶和浸染效果很容易被其他各種信息所抵消。因此,必須用紅色文化的正能量和主流價值觀占領校園網絡傳播陣地,打造紅色文化網絡社區,形成傳播規模,才能構建起校園紅色文化生態圈。
1.營造好學習平臺社區。如超星學習通平臺,學生在加入SPOC課程后就會形成以課程為中心的網絡社區,該社區幾乎具備網絡論壇、微信群或QQ群的所有功能,老師在社區里分享各種學習資料,發布課前、課后任務,批改學生上傳的作業,鼓勵學生反思并分享不同的觀點,營造出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
2.運用好微信朋友圈社區。微信朋友圈是目前最流行的網絡社交平臺,目前許多主流媒體、思政教育部門和紅色旅游景區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圖文并茂的紅色文化專題內容,老師通過朋友圈的定向分享和轉發,獲得點贊、評論和轉發,同樣可以起到營造氛圍,補充課堂知識的效果。
3.引導好短視頻社區。以快手、抖音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媒體在青年學生中很有影響力,但老師可以組織學生打造出紅色系列短視頻,將紅色歌曲、影視劇、英雄人物和歷史事件簡介等進行剪輯,通過學生關注、轉發和點贊,占領新型傳播陣地,營造紅色文化氛圍,用短視頻為紅色文化傳播賦能。
同時,還可以結合節慶紀念日和英雄誕辰逝世紀念日等重大事件,打造紅色文化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融媒體傳播體系和立體發布平臺模式[7],創新傳播方式,提升傳播效果,放大推送效應,讓紅色文化占領校園網絡傳播主陣地。
參考文獻:
[1]郭華生,張華,劉山發.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多維視角的解析[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5(1).
[2]辛旅.以“五個突出”打造紅色旅游“五好”講解員[N].中國旅游報,2018-12-14(006).
[3]陳琳,楊英,華璐璐.“十三五”開局之年以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新發展:2016年中國教育信息化十大熱點新聞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7(2):69-75.
[4]任友群.走進新時代的中國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解讀之一[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6):27-28,60.
[5]黎昕.紅色文化研究的新進展:紅色文化高端論壇綜述[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7):25-30.
[6]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7,16(6):33.
[7]楊寧寧,萬信.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18):70-72.
The Reform of Red Tourism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Technology
CHENG Hong-feng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Red Tourism Course in the new era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it needs to be actively dealt with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difficulties and pain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rganically combine professional skill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circle of red culture inherit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new techniqu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red tourism; model of i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