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旭燕
摘要:十九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而邁入新征程。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陣地,素質教育和思想理念教育尤為重要。由于社會的不斷變化,及其外界因素的干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受到影響,使得學生思想理念和人生觀、價值觀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我們必須優化高校教育環境,開拓創新管理模式,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穩定發展,實現高校所被賦予的新時代價值和使命。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存在問題 管理優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155-02
現代學者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內涵應界定為影響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各種外部條件的因素的總和”。[1]不管是廣義的客觀物質環境還是狹義的理念思想教育環境,都對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必須深入分析當前的教育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的問題,使得二者相互促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針對大學生這個特定的群體,將環境限定于能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產生影響的一系列客觀現實因素。大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過程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與完成的,并受到環境的制約與影響。[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不僅限于校園環境,還有家庭以及社會環境。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微媒體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環境組成部分。校園環境給學生在校期間提供了直接的物質環境,讓大學生有一個生活學習的場所。校園環境包括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教學教材的軟硬件設備以及日常生活的便利。家庭環境是一個長期穩定的教育環境,對一個人的思想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好的家庭教育會起到一個榜樣示范的作用,會對一個人的思想塑造產生促進作用;反之,則起到一個壞的導向作用,影響一個人的思想完善和人格塑造。社會環境是最為復雜和影響廣泛的一部分,社會的經濟、政治及文化發展都會對一個人的思想政治觀念產生影響,社會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沒有固定的模式。隨著社會發展,微時代的到來,以微博、微信等為主體的微媒體也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產生影響作用,大學生作為樂于接受新鮮事物能力的群體,容易受網絡環境的干擾。微媒體具有信息傳播范圍廣、速度快、消息碎片化等一系列的特點,大學生能夠通過網絡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豐富自己,影響其作出正確的判斷,但是未經加工的碎片化的信息也會干擾大學生,這就要求大學生自身提高辨別力,對于網絡信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存在的問題
(1)校園文化創建中的問題。校園物質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物質環境與全體師生的學習和生活密不可分,更是教學的重要載體。因為傳統和建校時間等多重因素影響,很多學校對自己的物質環境建設并不重視,仍舊存在校園設計規劃造不夠合理、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比如食堂距離生活區遠,造成學生日常生活不便利,校園建筑使用不合理,綠化面積較少等一系列影響師生生活學習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校自身形象的塑造。高校在實際工作中容易忽視校園文化精神建設,缺失對自身的清晰定位和價值目標,導致師生對于校園精神認同感較低,沒有起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2)高校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許多高校在應對社會發展的快節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變革的新模式這個過程中仍顯得適應接受能力差,適應能力不強。受到傳統填鴨式教育形式的限制,很多時候還是以教師為主導,進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沒有發揮學生主導性,缺乏與學生之間的充分交流。教育形式缺乏創新,在教學內容選擇上側重于單一類型內容,限制了學生發散思維的活躍,阻礙了學生自主能動性的發揮,使得學生不愛聽課,出現厭煩情緒,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另外,負責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導員,平時事務繁雜,不能隨時隨地關注學生思想動態,這就導致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脫節,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高校管理缺少人文關懷。高校管理是高校運營尤為重要的一部分,很多高校在管理過程中注重形式,沒有踐行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服務的工作宗旨和理念。在規章制度的制訂上,很多時候沒有聽取學生建議,只是強制要求學生遵守,管理模式不完善。對于學生的課業成績重視度過高,對學生素養教育方面關注不夠,沒有系統地管理學習,同時對學校精神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大,使得管理模式不能得到學生的認同,不利于學校對學生進行管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措施
(1)優化校園物質和精神環境。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環境需要注重人力物力的投入,使思想政治教育有良好的物質條件。學校物質建設包括建設符合本校精神文化的人文景觀,比如名人雕像、校園路標等,隨時警醒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奮斗精神,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物質環境。還包括綠化校園環境,綠化面積和景觀設置要溫馨舒適、舒心怡人,使大學生在校園中感覺身心愉悅,有好的生活和學習狀態。在優化物質環境的基礎上更要營造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環境,根據自身特點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形成適宜的精神文化環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校園文化環境息息相關,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擁有無形的力量,有助于大學生正確思想價值的形成。加強校園文化宣傳,鼓勵和打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堅持以育人為本,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影響學生,學習和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發展,影響學生的思想塑造、言談舉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人員專業素養。在媒體環境的影響下,為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有效創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員的專業素質顯得尤為重要,要擁有專業性強、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教學過程中,思政老師要發揮新媒體作用,創新課堂模式,內容選擇與時俱進,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注重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導向性作用。高校教師在思想教育中要尊重學生,和學生平等對話,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高校需要建立信息化反饋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制訂信息化的管理方案,明確反饋信息內容,使教師在信息反饋平臺上就可以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促進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有效發揮發。
(3)注重人文關懷,堅持以學生為本。學校是學生生活學習的場所,與每個學生都息息相關,好的校園管理能夠給學生帶來良好的感受,這就要求學校在管理校園各個層面時都要考慮到學生的利益,堅持以為學生服務為宗旨。在制訂相關規章制度的時候,不能只聽取教職工的意見,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建議。學校管理者積極主動地與學生交流溝通,對于與學生相關事務的處理要公開公正,保障每一位學生的切身利益。學校要定期組織開展師生校園活動,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以人為本”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育人更是處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高校要想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必須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人文關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感。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7:107.?
[2]萬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研究[D].山東大學思政研究所,2012.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