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輝
摘 要:語文教學的重要職責是教師引導學生在涵泳玩味文本中,理解內容、感悟情感、提升審美、開啟智慧,同時掌握言語表達的規律與奧秘并運用于學習及生活。文章通過課堂實例,強調每節課都要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表達的內在規律,領悟方法,并通過言語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法可依,學以致用。只有通過對言語的揣摩,學生才能擁有語言的敏感力及創造力。
關鍵詞:語用;語言;解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3-24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21-0047-02
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也是認識成果的直觀表現。所謂語用教學模式,是本著對學會語言文字的運用所開展的新型的教學模式,看似與平時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相似,但實際上是抓住了語言運用的每個見縫插針的時機,讓學生得到語言的訓練,提升語文素養。那么,我們該怎樣著重培養學生理解和使用語言的能力,發展思維,讓語文的語言運用到實處,讓語文“無處不在”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小學語文語用解讀的視角
(一)文體解讀——語用的根基
王榮生教授提出:“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所謂的文體思維,就是面對不同的文本,根據不同的文體類別,運用不同語言圖式及閱讀模式進行閱讀。語用訓練首先要從文體特點入手,判斷文本的文體特征,依體定調。實用文側重從文章學角度上來解讀,常見的有說明文、議論文、新聞報道、通訊。其中,說明文一般關注說明事物的特點或事理及說明方法;議論文關注論點、論據、論證……;文學則從童話、散文、小說、詩歌、戲劇等角度進行解讀。要把握各種文體的獨特價值:如童話一般關注其想象、夸張、擬人、人物形象、情節、環境;散文一般關注其意象、情趣、語言、組構;小說一般關注其人物、情節、環境及語言;詩歌一般關注其想象、意象、情趣、音樂、語言;戲劇一般關注其人物、情節、場景……施畸的《中國文體論》認為:“創作文章,如不論體類,其勢猶無軌之火車、失韁之駿馬,雖在天才,不免危殆。”寫作文章是這樣,而解讀文章也是這樣。文體的解讀就是讓學生用學習童話的方式學習童話,用學習詩歌的方式學習詩歌,用學習說明文的方式來學習說明文……如此這般的學習才是有用、有效、有意義的。
(二)寫法解讀——語用的筋骨
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如果教師不做教材的奴隸,而懂得開發教材和建造教材,那將是教學上的一大幸事。教師可以抓住教材的內容和表達的獨到之處,用心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有閱讀價值的內容,一課一得,豈不美哉?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精妙。學習語文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要在今后相應的學習、生活中學會遷移運用,最終形成語文技能。遷移運用的實施策略要指向“寫什么”和“怎么寫”,這才是學以致用的主心骨。
例如,在教學《開國大典》一課中對“點面結合”寫法的遷移,我們可以這樣安排:一是分析范例,概括表達特點;二是創設情景,提供仿寫內容;三是遷移運用,實現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字語言表達能力取決于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圍繞分析課文的表面文字內容,基于對文本內容的透徹理解,又在此基礎上進行發散思維,從而達到知識遷移、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目標,這就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過程,是語用的吸收內化。
(三)修辭解讀——語用的血脈
修辭是為了使語言表達更加準確、豐富、生動、形象,更具有感染力、藝術性。對修辭的解讀是通向探索言語內在法則的坦途。在小學階段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排人、擬人、夸張、對比、象征等。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對修辭的解讀僅僅是揭示出修辭手法,然后讓學生模仿訓練。這種訓練脫離了文本情境,脫離了對方法及語用效果的探究,其價值與意義不大。
例如,《丑小鴨》這篇文章采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丑小鴨生下時的樣子和長成天鵝時的樣子、開始小動物們對丑小鴨的嘲笑和后來對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后發出的贊嘆。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前后對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如果你是作者,你會這樣安排嗎?試著創編一下,丑小鴨可能還會到哪些地方?會受到什么樣的欺負?”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了表達,體味了構思。通過寫話訓練,文章內容得以延伸,進而訓練了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發展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讓閱讀教學充滿活力。
(四)言語解讀——語用的呼吸
語文學習要著眼于對言語的推敲與琢磨,從中悟出言語生成密碼。也就是說,強調語文教學要在咬文嚼字中揣摩表達,在品詞析句中體會效果,在推敲把玩中領會用法。小學階段的文本大多以文學作品為主,其言語精美。我們可以從言語的音樂美、組合的圖畫美、建筑美等方方面面來解讀。例如,在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中的第一段“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時,不少教師引導學生領悟出“排比”的句式,然后讓學生進行“排比句式”的訓練。在此基礎上,我們引導學生關注“郁郁蔥蔥,清澈見底,湛藍深遠,清新甜潤”四字詞語的運用,品味四字詞語帶來的音樂節奏感。再引導學生用“排比”方式來描寫村莊的另外的美麗的圖景……
二、小學語文語用課堂教學策略
(一)課前研讀教材,把握語用重點
教師作為文本的先行者、學生學習文本的引領者,應該站在語用的高度對教材進行透徹的解讀。有什么樣的解讀就有什么樣的教學。為此,教師要在課前研讀教材,著力找準課文中相關的語言訓練點。關注言語形式,是言語運用的前提。例如,六年級下冊的第2課《匆匆》有這樣的一段話:“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樣連續性的排比句,在作者細膩而獨特的筆觸中,給我們展示了日子的無情和對時間流逝的無奈,日子在我們生活的點滴中不經意間地來去匆匆。那么在這里可進行句式仿寫訓練: ? ? ? ? ? ? ?的時候,日子從 ? ? ? ? ? ? ? ?。又如,《索溪峪的“野”》中具體寫了張家界索溪峪的山、水、野物、人的特點,這種先總后分的描述中,每一段都是典型的總分式段落,對學寫作文的小學生來說,有很強的示范性作用,可以當作段落結構的教學。在研讀教材時,對這些精華段落要按照文章的思路邊啟發邊講解,引導學生發現文本的奧妙,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關注文中的語言特點,體味作者用詞造句的精妙,感悟詞句所蘊含的味道和情感。
(二)課內立足語言,張揚語用個性
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味,領會語言表達的精妙,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言語的靈活性。因此,只有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才是完整、完美的語文課。例如,《索溪峪的“野”》中都是典型的總分式段落。對這種先總的介紹,再分別具體描述的段落,我們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談談對這個自然段的體會感受。再出示練習:“請你回想一下曾到過的某些風景區、某個景點,先用概括的語言給大家介紹景點的特色之處,再試一試用具體的語言描述一遍。”教師此時隨機指導他們把所說的內容寫下來,就能讓總分式表達形式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又如,教學《凡卡》一課時,除對學生應掌握的字、詞、句設計必要的基礎性訓練外,還可以設計一些理解性和運用性練習。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凡卡寫信給他的爺爺,告訴爺爺他在莫斯科鞋匠家里當學徒的生活很痛苦,希望爺爺接他回去。課文大致分成準備寫信、寫信、寄信三部分。教師可讓學生抓住“爺爺能不能收到信,如果爺爺收到信怎么回信”這一空白,替凡卡的爺爺回信給凡卡,讓凡卡不再度日如年。其實答案已經很清楚了,但學生必須在掌握了課文內容后,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加以描述出來,這同時是對轉換性語言和理解性技能的練習。
(三)課后訓練語言,落實語用綜合學習
綜合性學習最容易體現語言的運用和訓練,也是語言綜合運用最廣的課堂。劉仁增老師的《讓語文回家》說:“生活是語言運用的廣闊天地,也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最佳途徑。”因此,為了能讓學生把語言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教師要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把課堂上學習的語言運用到實處去。例如,教學《鄉下人家》這一篇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理解體會,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的熱愛。這篇課文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它涉及綜合性學習,那么這時候就可以利用現有的條件讓學生用各種方式去適應語言環境,為綜合性學習做準備。如家庭訪問、實地考察、模擬街坊鄰居對話、動筆寫一寫看到的場景等語文活動,都需要提出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的不同要求,并在學習和運用中發展學生的語言方面的個性和特長。又如,六年級的第六組綜合性學習的第一環節“成長足跡”,可以廣泛地運用到語言,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合作小結、訪問同學、收集相關資料、建立個人小檔案、寫感受等都必須依賴大量的實踐環節,即在不斷的言語“歷練”中,變靜態為動態。正像劉仁增老師所說的,這種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語文教學,在技能訓練里,以教學課堂為苗圃地,精心澆種;以校園為育林場,耐心修剪;以家庭為轉移站,細心呵護;以社會為大山林,傾心培植,順次完成技能輪訓,促成技能全面化。只有落實好綜合性學習的不斷“歷練”,才能為學生播下技能的種子。
三、結語
語用是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語文素養的關鍵所在。澳門科技大學教授王小莘女士就竭力主張堅守語文教學的根本,她認為,語文教改萬變不離其宗,緊緊扣住這個“宗”,通過語言教學,提高書面語言、口頭語言的運用能力,促進語用能力的提升。以上是我個人對語用型教學的淺顯認識,語用型課堂具體要怎么去上,怎么去實施,還需要廣大教師們的共同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劉仁增.課文細讀——指向文本秘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40-149.
[2]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65-72.
[3]石永云.小學高年級語文“語用型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18(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