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霖
摘 要:印刷術尚未發明時,佛教傳播只能以書法為媒介,采用抄經的方式。文章通過分析佛教入華時出現的抄經者現象,探討不同類型的抄經者對于書法發展的影響。文章認為佛教傳播時出現的抄經者隊伍,從不同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書法發展的進程。
關鍵詞:抄經者;書法;傳播
1 佛教傳入時間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東漸入華時間確鑿有記載的有兩種:一是《魏書·釋老志》載“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泰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佛屠經”;二是“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明帝遣使前往天竺取經帶回中原,佛教及大量佛經自此傳入中國。
2 抄經者的出現
東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進入大流行時期。《南史·郭祖深傳》記載:“郡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豐沃。”南朝梁武帝蕭衍甚至親自抄寫經書,以獲福報。“陳高祖武帝寫一切經一十二藏。陳世祖文帝寫五十藏。陳高宗宣帝寫十二藏。魏太祖道武皇帝寫一切經。齊肅宗孝明帝為先皇寫一切經十二藏,合三萬八千四十七卷。”貴族和民眾中信佛者也數量繁多,“抄經熱”風靡,衍生出抄經者隊伍。
3 不同類型抄經者對書法發展的影響
3.1 政府經生
當時抄經者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政府經生,二是民間經生,服務對象分別是朝廷官員和普通民眾。唐朝時抄經現象最盛,官方政府經生抄寫規模達到最大,并設置專門抄寫佛經的機構,政府不僅提供抄經樣本,并且補貼糧、錢、紙。“專業經手,寺院經生或僧侶,他們一般都是接受過書法的基本訓練或嚴格考核的,尤其是官經生,一般都是受過政府部門統一而嚴格的訓練,系統學習鐘、王書風甚至得到虞世南及其弟子的直接傳授。”政府經生必須經過專業學習才能上崗,書法水平必須過硬才能抄經,要求嚴格程度可見一斑。部分經生的書法已經可以和當時名家書法相媲美,達到了高度職業化標準,唐人寫經遺存至今,大多為書法珍品,是書法史上一筆寶貴財富。
3.2 民間經生
民間經生又分為兩類,第一類將抄經視為生存手段,通過替施主抄經維持生計。《魏書·劉芳》記載:“芳曾為諸僧傭寫經論,筆跡稱善,卷直以一縑,歲中能入百余篇。”南朝梁詩人王僧孺幼時家貧,常傭書以養母。一些書家抄寫數量龐大,氣韻流暢恣肆,不囿于古板。第二類指一些自身學佛,自愿抄寫,以修身為目的,旨不在求功利的書家或佛教徒。他們抄寫的經書,兼備宗教和書法的雙重性質,自身對抄經行為的崇敬程度較高,不屬于機械性書寫。有的書者抄經前還要焚香、沐浴、齋戒等,以表虔誠。這類抄經行為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不僅起到了傳播佛法的作用,而且還留下眾多書法珍品供后人觀摩學習。這類行為在當今仍然能見到,書家將它看作感受佛法的一種宗教活動,一種再現古人情懷的方式。
4 結語
抄經現象在古代成為書法發展的一種重要影響力量,在頻繁且數量龐大的經本謄寫過程中,許多書工已成為書家,逐漸從被動的理性書寫轉化為主動感性的情感抒發,寫經作品已經從實用價值上升到藝術審美價值,作品中表達了書家自身對于佛教思想的闡釋。
參考文獻
[1]路云亭.書法的人文傳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2]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