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
摘 要:博物館講解員不僅是歷史文化傳播者,也是社會教育工作者,普通話儼然是博物館的主要講解語言。廣東方言地區博物館講解員更應該說好普通話,講標準的普通話,這是準確傳達歷史文化知識和信息的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方言;博物館;講解員;普通話;運用
漢語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它的特點主要是音節結構簡單、聲音響亮、節律感強、清楚、表達力強、詞匯非常豐富,語音音系比較簡單,語音系統相對比較完整,聲調抑揚頓挫、和諧,富有悅耳的音樂美,能夠反映紛繁的社會現象和表達細膩的思想感情,使現代漢語的表達容易做到生動豐富、簡明準確。
1 博物館講解員的語言要求
博物館是傳播歷史文化的社會教育機構,講解員是博物館的形象使者,更是社會教育者和歷史文化的傳播者,講解的基本語言應該是普通話。因此,要求講解員要發音正確,能自控氣息和音量,吐字清晰、準確,基本沒有吐字毛病,聲音明亮圓潤,音色優美。標準規范的語言可以傳遞準確的信息,通過講解語態的不斷變化吸引觀眾,幫助觀眾理解展覽展品、領會講解內容,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帶領觀眾體會博物館的歷史文化魅力。
然而,廣東方言地區的博物館招聘的講解員,受地理位置、崗位特殊要求等影響,大部分是廣東省內人員,故講解員的普通話受廣東方言影響較大,帶有較濃厚的廣東口音。正如大家都知道的一句順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普通話。
2 廣東方言與普通話的簡要比較
粵,是廣東省的簡稱。粵方言、客家方言和閩方言構成了廣東省境內的三大主要漢語方言。
2.1 粵語與普通話
粵方言也稱為“粵語”,俗稱“廣府話”或“廣東話”,它主要集中分布在珠三角區域和粵西、粵北、粵東的部分地區,包括廣州、珠海、佛山、江門、中山、陽江、湛江、茂名、肇慶等。粵語有古漢語的語音特色,聲母中沒有zh、ch、sh、r,并且用z、c、s來代替舌尖音,而普通話聲母有22個,且有zh、ch、sh作為舌尖音。最特別的一點是有些粵語字音沒有轉換的規律,一些相同的讀音用粵語讀完全不同。
粵語有九個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陰入、陽入;普通話則只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聲調的差異也使那些使用當地方言的講解員在講普通話時需要長時間的糾正和練習。
2.2 客家話與普通話
客家方言也被稱為“唐音”“客話”或“客家話”,主要集中在粵東、粵北地區,包括梅州、韶關、惠州等。廣東的梅州(原來的梅縣)被認為是客家系統的代表地區,而梅縣話也被認為是客家方言的代表。客家話主要是語音、語調上與普通話不同,如撮口音和齊齒音不分,客家方言一直保留著古代漢語語音中的特點,沒有撮口呼的音,而普通話中有撮口呼的音“i”“u”,它們是長期相拼演變過來的。有客家口音的講解員在說有撮口呼的漢字時,常常與齊齒呼音混在一起,將“余”讀成“夷”,將“去不去”說成“氣不氣”。
2.3 閩方言與普通話
閩方言,在這里指廣東閩方言,分布于粵東南、粵西南地區,包括汕頭、潮州、汕尾、揭陽等,在語音和語法上和普通話都有很大的不同。如語法結構上與普通話順序不同的“倒序詞”:閩方言“貓母”,普通話“母貓”;閩方言“豬牯”“豬公”,普通話“公豬”。又如個別并列式的和不是很正式的雙音節詞:閩方言“人客”,普通話“客人”。
3 廣東口音與普通話的有關問題
3.1 方言土語影響
方言對普通話的影響很大,一方面體現在語法語序上,另一方面體現在發音上,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廣東語言,主要指粵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在聽講解員講解時會發現zh、ch、sh、z、c、s不分,如“是不是”往往說成“系不系”,“四十”說成“系席”等,“一艘(sōu)沉船”,說成“一shōu沉船”。來自閩方言地區的講解員f、h不分,如“粉紅”說成“混紅”,“鳳凰”說成“混凰”。講解時必須糾正方言土語,使之合乎普通話語言規范化的要求,切忌用普通話的調子填當地語音。
3.2 兒化音現象
在普通話中有音變現象,其中兒化音現象對于南方人,尤其是廣東人來說是比較難學會的一種發音。“兒化”就是一個音節的韻母后邊因附加卷舌音“er”而發生的音變,如“花兒”“花生仁兒”“杏仁兒”“瓜籽兒”等。“兒化”音節一般都能代表一定的詞義和詞性,并能表達一定的感情色彩。如某博物館有這樣一句講解詞:“館內設有兒童樂園區,開發的互動小游戲融入了南海Ⅰ號和海絲文化的元素。小朋友可以玩拼圖、連連看、華容道、找茬等。”在這里作為口語化,“找茬兒”比直接讀“找茬”更有親切感。
3.3 錯字、白字問題
第一,講解時不能想當然地讀音。如某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的講解詞中有這么一段:“第一部分 揚帆:第一部分為展覽的序廳,主題是揚帆。在展區的東側豎立大型的風帆陣,代表著揚帆遠洋的寓意……”,“帆”字并不是多音字,只有一個讀音fān,會有人讀成fán。尤其不要無中生有出一些讀音,如“風(fēng)”,很多人讀成“fōng”,“孟(mèng)子”被讀成“mòng子”,“亞(yà)洲”讀成“yǎ洲”,而這些讀音在漢語字典中并沒有,不能跟著港臺或是按方言填音。
第二,注意多音字。漢語中有大量的多音字,一個字有多種讀音,在不同的地方發音不同。如“朝鮮(xiǎn)”有的人讀成“朝xiān”;文物考古專有名詞中的“拓(tà)片”,這里不應讀“tuò片”;又如“……福建閩清義窯以日用瓷器為主。南海Ⅰ號船載文物中的義窯瓷器數量巨大……”中“載”是個多音字,意為所裝運的物件時應讀作去聲zài,往往很多人會讀成zǎi。
3.4 語序問題
廣東方言與普通話常見的差異很多,前面所述的語法語序上的不同,在說普通話時容易造成病句。如粵語“你來先”,普通話應是“你先來”;潮汕話“你有來嗎”,而普通話則是“你來了沒有”。有這類問題的講解員往往在平時背誦講解詞或文章朗讀時還能做到發音正確、字正腔圓,但是在說話或口語表達講解詞時,吐字顯得生硬不自然,時常流露出方言痕跡。
4 日常的普通話訓練
講解員日常的普通話訓練是講解基本功訓練之一。不論哪個地域、哪個方言地區的講解員,都必須具備聲音洪亮、音質優美、語音標準、吐字清晰的素質。日常的普通話訓練非常重要,尤其是廣東方言地區的講解員,要從聲音、吐字、音準等各方面綜合練習,堅持不懈地訓練。
4.1 聲音練習
聲音練習包括氣息練習和發聲練習。正確的呼吸不光是講解發聲的技巧,也直接對講解的音準、音質、共鳴和藝術表現等產生影響,正確的呼吸非常重要。通過胸腹聯合呼吸法、長氣息、報數、偷氣換氣練習等,學會用氣息來支撐自己發出的聲音,用丹田出氣,而不是用嗓子或鼻子擠出來,這樣才能在講解時有底氣,講解也就會持久。
4.2 吐字練習
吐字練習主要是讓講解員吐字準確,講解時吐字要清楚,沒有吞字、吃字、懶音等毛病。
4.3 音準練習
普通話的正確使用有賴于有效朗讀。朗讀是一種把書面語轉化為有聲語言的活動,它需要很強的技巧性。在講解員日常訓練當中,由老師或者普通話說得標準的講解員帶著朗讀,此過程中講解員可以發現自已的不足和缺陷,同時也便于老師有效、及時地糾正他們的一些口頭禪。可選取一些繞口令、詩歌或文章進行練習。
5 結語
講解是一門藝術,它包括了有聲語言、副語言以及講解員個人的文化品味、修養等因素。廣東方言地區的講解員要運用普通話思維,從口語到書面語,從語音、詞匯到語法,不僅書面語音要標準,而且要在無文字憑借下標準、流暢自如地說普通話,且詞匯、語法都合乎標準和規范,提高聽音、辨音能力和改正方言缺陷的能力,從而提高普通話運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學敏.博物館實用講解藝術[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
[2]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學生字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魯立.新聞播音中普通話語音的規范化與審美特征[J].傳播力研究,2017(10).
[4]林倫倫.廣東閩方言語法特點的比較研究[J].汕頭大學學報,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