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進 朱衛鋒 李愛華 儲金妹 周琦



摘 要 目的:探討醫師護士藥師多學科聯合診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120例COPD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常規給予膽堿能受體阻斷劑、β2受體激動劑和茶堿等藥物,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接受醫師、護士、藥師多學科聯合診療,評估患者康復的情況。結果:治療后,觀察組運動耐力指標的最大功率(Wmax)、最大攝氧量(VO2max)指標,SGRQ量表各功能分值,疾病相關知識掌握評分,臨床依從率、評估心理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COPD患者選擇醫師、護士、藥師多學科聯合診療進行康復治療,能顯著加快病情的康復,提高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和臨床依從性,改善生活質量,糾正負性情緒,康復效果更佳。
關鍵詞 多學科聯合診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運動耐力 生活質量 臨床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9)15-0021-03
Effect of multidisciplinary combin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n patients with COPD
YE Jin1*, ZHU Weifeng2, LI Aihua3, CHU Jinmei4, ZHOU Qi5**(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2.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3. Department of Outpatient, 4. Department of Nursing, 5. Departmen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 Geriatric Hospital of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31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involved in physicians, pharmacists and nurses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ith COPD were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60 patients each.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raditional therapy including cholinergic receptor blockers, β2 receptor stimular and theophyline, and so on. Besides,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involved in physicians, pharmacists and nurses. The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was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Wmax, VO2max, SGRQ scores, disease-related knowledge mastery scores, clinical compliance rate and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disease would be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the level of recognition and clinical compliance of the diseas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ould be improved, negative emotions would be corrected and better rehabilitation effect would be achieved if COPD patients receive multidisciplina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multidisciplinar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xercise tolerance; quality of life; clinical complianc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研究證實,COPD的發生和發展與有害顆粒和氣體導致氣道和肺組織異常炎癥反應息息相關[1]。目前,COPD主要通過內科藥物治療,雖然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但大多數患者預后不甚理想,使其生活質量發生下降。康復治療是COPD患者治療中最重要的部分,通過有針對性的干預,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癥狀,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采用醫師、護士、藥師多學科聯合診療方式對老年COPD患者實施康復治療,并觀察該方案對COPD患者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間的120例COPD患者,按照單雙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男4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9.72±6.36)歲,病程平均(3.52±0.84)年。對照組:男39例,女21例,平均年齡(70.04±6.67)歲,病程平均(3.43±0.76)年。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入選標準:均符合我國原衛生部COPD診斷標準[2],年齡≥18歲,意識清晰,理解能力正常,交流無障礙,已簽字同意研究診療方案。排除標準:難以完成本研究者;合并軀體重癥者;認知功能缺陷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入院后給予吸氧、膽堿能受體阻斷劑、β2受體激動劑、羧甲司坦、甲強龍、茶堿類等內科方案治療。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接受醫師、護士、藥師多學科聯合診療方案,具體如下。①由臨床藥師給予用藥指導:藥師基于患者病情及臨床用藥情況,提出指導意見,并進行安全監督,減少藥物副作用的發生幾率。②多科室聯合制定運動方案:通過多科室醫師會診,依據患者具體檢查結果和實際情況,以最大運動功率(Wmax)為評判指標,用以制定合理運動方案。③給予健康教育:護士負責對其實施健康宣教,重點使他們明確COPD的致病因素、規律作息方式、避免與有害氣體或者粉塵進行接觸等;以圖片、手冊、口頭宣教等形式宣傳COPD基本知識要點,包括常用藥物、特殊療法、病情自控技能、自我監測等。④呼吸功能鍛煉:由醫師指導進行,采取呼吸體操、呼吸瑜珈、腹式呼吸、唱歌、吹口哨、縮唇呼吸等訓練方式,15 min/次,3次/周。⑤營養指導:營養評估應由營養師進行,并應綜合考慮身體的需要、疾病和飲食習慣。應根據病情的變化制定并調整每日三餐計劃,以減少營養不良的發生。
兩組均治療6周后評估效果。
1.3 評估指標
1)運動耐力 患者進行心肺活動試驗,從0 W功率熱身開始逐步加量,將功率恢復到0 W,至心率、呼吸指標復常時停止試驗,對最大功率(Wmax)、最大攝氧量(VO2max)指標進行記錄。
2)生活質量指標 采用圣喬治問卷(St 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 SGRQ)為工具對生活質量作調查分析[3],功能分包括三項,即:癥狀分、活動分、影響分,由每位患者進行獨立填寫,統計各項功能分值,該分值越低提示生活質量越佳。
3)疾病相關知識掌握度 采用王楠等[4]設計的調查表,其中涉及患者對疾病知識、自我保健及照顧相關的9個方面知識,條目計分采取李克特5級評分法,總分在9~45分范圍之間,得分數越高,提示疾病相關知識掌握度越好。
4)臨床依從性 共計完全依從、基本依從與不依從3項,將前2項之和作為基準,計算臨床依從率。
5)心理情緒指標 采用Zung氏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作心理評估[4]。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 17.0軟件對研究數據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均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運動耐力變化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運動耐力指標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指標水平都發生變化,且觀察組Wmax、最大攝氧量(VO2max)指標都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1)。
2.2 生活質量指標變化
治療前,兩組組患者SGRQ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SGRQ量表各功能分值都低于對照組(P<0.05,表2)。
2.3 疾病相關知識掌握度
治療前,兩組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度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疾病相關知識掌握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3)。
2.4 臨床依從性
觀察組患者經多學科聯合診療后的臨床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4)。
2.5 心理指標變化
治療前,兩組患者在心理指標(SAS、SDS)評分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表5)。
3 討論
COPD患者氣流受限呈逐漸發展趨勢,在肺部受累后易發生慢性呼吸功能不全,其發病機制與吸入有害氣體和顆粒有關,可導致慢性氣道及肺組織的炎癥反應。COPD患者需要進行長期治療,可能出現呼吸功能障礙、外周肌萎縮、負性心理等,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傳統的診療模式相對單一,難以實現綜合治療之目的[5]。
本研究以傳統內科模式為對照組,對醫師、護士、藥師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應用于COPD治療過程的可行性進行了研究。其結果表明,在實施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后,觀察組患者的運動耐力指標如最大功率、最大攝氧量均顯著提升且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通過多科聯合診療可顯著改善患者運動耐力,可顯著改善患者病情,促進患者康復。另外,觀察組生活質量SGRQ問卷評分中各功能分值、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臨床依從性和心理指標(SAS、SDS)得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通過多學科聯合診治可逐漸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隨著病情改善,患者心理負擔逐漸減小,且在心理醫師的幫助下進一步降低了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治療依從性,進一步促進患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慢阻肺患者選擇醫師護士藥師多學科聯合診療進行康復治療,能顯著加快病情的康復,提高疾病保健認知水平,提高臨床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糾正負性心理情緒,康復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 孫忠民, 朱柏, 楊嵐, 等. AQP4在COPD支氣管黏膜的表達及其與患者肺功能、氣道黏膜炎癥的相關性[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8, 29(2): 193-195; 19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J].國際呼吸雜志, 2011, 31(1): 1-2.
[3] 陳浩, 王瑩. 圣喬治呼吸問卷評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價值[J]. 安徽醫學, 2014, 35(8): 1052-1054.
[4] 王楠, 韓穎, 亓恒美, 等. 連續護理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和自理能力改善程度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6, 22(27): 3968-3971.
[5] 鄭連云, 顧學存, 張海娟, 等. 綜合康復治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合并憂郁癥患者的臨床療效[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24): 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