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摘要:高校學生公寓是學生生活、學習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場所,是學生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的第二課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公寓文化是由來自不同地域,有著不同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的公寓成員以公寓為活動場地,在生活、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能夠長期延續下去的特殊文化。公寓文化是校園文化、一定時代社會文化的縮影,健康、積極向上的公寓文化能夠在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起到促進作用,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公寓文化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3-0007-02
一、高校公寓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1.良好的公寓文化有助于學生盡快實現角色轉變,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良好的公寓文化有助于學生盡快實現生活角色的轉變。當代大學生大多是90后,且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受到父母、祖輩的精心呵護,很多人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基本沒有做過家務活,自理能力較差。而大學時期與初中、高中不同。進入大學以后,大多數同學要在校住宿,小到一日三餐,大到職業生涯規劃,都要自己來安排,自己來做主。此外,高校生活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樣輕松、自在。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以及情感壓力無一不使得新生倍感茫然。因此,良好的公寓文化對新生來說至關重要。此時教師要多關心新同學的生活、學習狀態,引導公寓建立良好的風氣,公寓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在公寓中樹立良好典型,營造和諧積極的氛圍,化解學生過分想家等負面情緒,引導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上來。
良好的公寓文化有助于學生盡快實現學習角色的轉變。學習是大學生活的主要內容,但是部分學生在剛入學時甚至是到大學二年級時仍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方式。高中教師往往會圍繞某一個知識點深度挖掘,反復講練,進行“填鴨式”教學。但大學不同,大學教師往往更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課堂上反復講解知識點的時間少了,更傾向于鼓勵學生課前預習準備,課上積極主動提問,課后自主鍛煉實踐。因此,輔導員深入學生公寓,教會學生科學規劃自己的學習,營造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至關重要。一個公寓的良好的學習氛圍往往可以帶動班級更多公寓認真學習,并形成互幫互助的學習小組。因此,新同學快速適應大學學習角色,公寓文化亦不可忽視。
2.公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輔助陣地
大學教育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關鍵一點就是大學沒有固定的授課教室,學生的大部分課余時間都在公寓度過,學生公寓是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高校學 生管理工作的重心已經逐步向學生公寓轉移。[1]因此,無論對學生進行“安全與法紀教育”“理想與成才教育”,還是“道德與誠信”教育,都應該從公寓教育抓起,將學生公寓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輔助陣地。教育學生凡事要從細微處入手,如公寓衛生、內務擺放等。借此機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能磨煉學生性格,使其戒掉浮躁之氣,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3.良好的公寓文化有助于高校自身的穩定和發展
學生安全穩定事關學校今后的生存與發展,是學校改革發展的前提條件。而學生公寓是學生在校期間活動組織及開展的最小單位,只有每個公寓的安全穩定工作做好了,整個學校才能實現穩定和諧的發展。良好的公寓文化是學生安全穩定的“定心丸”,是良好校風、學風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然而,高校生源結構的復雜性,使得每一位同學都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如何使性格各異的學生能夠融洽地相處四年值得我們思考,也給高校公寓管理增加了難度。在學生入學之初,輔導員、班主任就應該深入公寓,實地了解學生公寓人文生態環境,掌握第一手資料,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公寓交際文化。使每一位成員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互幫、換位思考,培養學生的大局觀,學會從大局著眼。從而減少公寓矛盾,維護學校穩定,為學校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高校公寓文化建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面臨的困境
1.現有硬件資源的限制
美國著名的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將高等教育的發展分為“精英階段、大眾階段、普及階段”三個階段[2],此項指標是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許多學者認為高校的發展只有“量”上實現了擴張,然后才能引起高校人才培養在“質”上的變化。我國隨著在經濟社會各方面事業上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也逐年擴大,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00年的12.5%增長至2015年的36%。2016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2.7%,提前完成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目標。預計至2020年毛入學率可達50%,我國高等教育將邁入普及化教育階段。[3]高校學生數量的增加直接導致了高校學生公寓硬件資源的短缺,學生公寓數量以及從事公寓管理的人員配置、學生活動室、洗衣房等配套設施也出現不足的情況。這均影響了學生的日常生活體驗,學生之間矛盾頻發,不利于良好的公寓文化的形成。
2.生源結構自身的限制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張,生源的組成結構也越來越復雜。從招生方式上來看,許多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由普高生、單招生、特長生、藝術生、專轉本學生、新疆內高班學生等組成。不同的招生方式使得生源更多元化,學生在知識儲備、生活學習習慣、價值觀等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從生源地來看,目前即使是地方高校,也基本來自全國各地。以淮陰師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為例,全院在校生960余人,分別來自江蘇、安徽、河北、湖南、廣西、浙江等13個省份,即使同樣為理科或者文科考生參加高考,因為省份之間的高考政策差異,來自不同省份的同學在高中階段學習側重點均有所差異。因此,導致各省份生源在知識基礎、學習方式甚至是思維方式上均有所不同。此外,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在生活習慣、性格組成等方面也存在多樣化,這均給高校學生公寓文化建設增加了新的挑戰。
3.大學生自身的局限性
當代大學生均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雖然擁有成年的體格和生理能力,但是其心理年齡尚未成年,還不夠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比較脆弱,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夠堅強。此外,大學生一方面極度渴望像父輩一樣能夠獨當一面成熟起來,但是另一方面,遇到事情不夠穩重,情緒起伏較大,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此外,隨著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各類社會思潮泥沙俱下,且往往不良思想和風氣在外在包裝下更具有吸引力,加之大學生涉世未深,其辨別是非能力尚屬薄弱,這也導致了大學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同時,當大學生經歷了高中“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競爭,離開了長期依賴的父母,周圍所有的人、物均為其服務的情況已經改變時,往往會出現環境適應問題、學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個人情感問題、求職與擇業問題等諸多問題。[4]這些均阻礙了大學生之間良好的思想交流,間接使得大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無法形成良性循環。
三、關于高校公寓文化建設的建議
1.營造“全員協同”的育人氛圍
高校公寓文化建設絕不只是學生自己或者學工系統要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學校、學生、家長乃至社會多方的共同參與和努力。高校和地方政府應進一步溝通合作,明確責任機制,努力做到“收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在確定學校、學院和后勤在具體管理的工作分工時,也要通過家長微信群、QQ群及時反饋學生的在校情況。積極邀請、引導學生家長參與到學生公寓的管理中來,極力避免家長產生“學生教育就只是學校要負責的事情”的思想。此外,高校學生雖然相較中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均有所成熟,但在社會環境中仍屬于弱勢群體,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危害。因此,當地政府也要為大學生提供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保障,使大學生在學校環境中能夠安心地生活、學習和工作,這也是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的必要條件之一。
2.搭建公寓“面對面”交流平臺
大一新生在入學半年后往往會出現宿舍矛盾頻發的現象,主要原因是當代學生多為95后獨生子女,個別學生性格多有欠缺,加之朋輩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學生未掌握溝通技巧。通過“面對面”交流平臺的建設,實現學校職能部門、后勤、輔導員、學生的面對面直接交流,主動出擊,相互協調。在優化工作方式提高服務學生能力的同時,教授學生人際交往的正確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優化學生的公寓文化。此外,部分高校也積極探索“書院制”學生公寓管理模式[5],這也有利于學生公寓文化建設。所謂的“書院制”學生公寓管理模式,既打破傳統意義上的以院系、專業、年級、班級為單位的住宿分配制度,同時又將學生的衣食住行等全部集中在學生社區,邀請導師、輔導員入住書院,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優質、個性化的服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住宿體驗。
3.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絕不能忽視學生的本位功能。一是在學生初入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建立“協約室友”制度,建立適合每個宿舍的具體規章制度,共同遵守,如作息時間、衛生值班等。二是建立學生“自管委”。由學生擔任主要負責人,學院指派教師輔導,處理學生公寓在衛生、安全、文體活動組織等方面的具體工作。三是設置樓長、廳長、室長三級學生干部體系,及時了解反饋學生思想動態。四是為黨員宿舍掛牌,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帶頭榜樣作用,引導其他非黨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凈化學生公寓文化氛圍。五是以學生社團為依托,通過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學生公寓辯論賽、公寓文化節等形式對全體學生進行公寓文化建設相關教育,擴大影響面,切實豐富學生公寓文化的實質內涵。
參考文獻:
[1]魏玲,余家寧.高校學生公寓管理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1):91.
[2]楊天平,邢雪.當代世界高等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馬丁·特羅高等教育思想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3(2).
[3]秦福利.對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審視和反思——基于各省市近三個教育事業發展五年規劃的分析[J].教育科學,2017,33(6).
[4]邢旭.高校學生心理現狀分析與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177-178.
[5]柏楊,張黎.淺析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模式[J].高校后勤究,2018,No.196(7):22-23.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