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歷史重敘的缺失和反思性重敘的機緣與價值

2019-09-24 02:27:12許城
長安學刊 2019年4期
關鍵詞:啟蒙反思性

許城

摘 要: 歷史重敘在當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民國和“十七年”及“文革”重敘,其文學價值更不可小覷,再敘歷史無疑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通過梳理重敘文本的思想脈絡,對其歷史、現狀和缺失進行了深層次解析,導致現代性部分性遮蔽和缺乏前瞻性的反思性干預,除了時間因素的局限,還有主、客觀等因素的制約。新世紀語境下,面對現代性逐步暴露出的重重危機或后果,強化反思性重敘旨在彌補缺失、達到干預現實的目的,致使現代性更合目的性地向前發展,也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歷史重敘的文學價值。

關鍵詞:重敘;現代性;反思性;啟蒙;顛覆;機緣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9)04-049-07

重敘、反思與機緣相輔相成又是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將三者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利用文學手段達到干預現實的目的。出于不同的寫作動機,注定了對歷史同一階段的敘事不是一次性行為,每一次重敘都與其歷史和現狀緊密相連,了解其缺失才能更好地完成重敘或再重敘。借助光的反射原理引申為一種不同于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就是反思,它是一個過程,也是從把握外在本質到把握內在本質的過渡,掌控好這個過程或過渡反思與重敘才能完美結合。機緣的釋義除了機會和緣分,還有試驗、冒險或掌握的時機的意思,與重敘綁在一起就出現了是否值得的問題,也就是對重敘或再重敘的價值評估。歷史發展總是在抗拒與矛盾中呈現出階段性的突破,文學敘事之于歷史和現實是映照也是一種鑒戒,面對抗拒與矛盾派生出來的種種問題,反思的力量會促使作家完成理性思考,可只有掌握好機緣才會最大限度地體現歷史重敘或再重敘的文學價值。

重敘一詞從字面上不難理解,要是探討歷史敘事就有了界定的必要,至少該有一個最起碼的區分。學界在論述歷史敘事時大多標明××敘事,民國作為二十世紀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寫作契機,受到眾多作家的青睞也不足為奇,可民國敘事在概念意義上就有籠統或寬泛的嫌疑。以辛亥年為起點,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間的文學都應該算作民國敘事,也就是民國時期的作家對“當下”的書寫,具有第一次敘述的特征。建國后的作家們依舊鐘情于民國敘事,從“十七年文學”到“文革小說”,以至于尋根文學和新歷史小說,就是到了新世紀依舊有人愿意書寫民國,如此就出現了敘事時間的時間問題,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作家們借助民國某一時段作為敘事時間,繼而進行的文學創作就應該是重敘,卻必須還有個界定,發生在民國時期的事情或事件,要是當時的作家們尚未敘述或被忽略,建國后的作家們敘述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國敘事。事實上,民國敘事之于1950年代以后的文學作品來說大多是重敘文本,至于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和尋根文學,以及新世紀語境下的“十七年”及“文革”重敘的比例也占有不小的份額。關系到重敘的定義,問題提出之后便有了爭論的必要和可能,好在只是作為下文論述的鋪墊,也就有了非學術意義上的界定。

一、重敘的歷史與現狀

任何歷史重敘都與當時的政治背景和社會環境有關,“十七年”文學也不例外,革命性敘事是迫于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穩固社會制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對革命歷史的肯定和褒獎。民國作為中國革命重要事件的發生環境,對其敘述或重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民國時期作為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個特殊時期, 無論是社會結構, 還是社會運行機制(包括社會生活等)都在急劇地發展、變化著, 是這段歷史的總態勢和總特點。”[1]“十七年”時期的作家們以高昂的革命熱情書寫了一段段輝煌的歷史篇章,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沉淀依舊具有經典的品質,作家們出于社會意識中心的局限,再是一體化文化機制的影響,使這個時期的民國重敘充滿紅色激情,“文革”時期非理性民國重敘秉承的還是紅色文學主題,可之后就出現了雜色,也難怪有人說民國是一張不斷被重新涂寫的羊皮紙。1980年代以后,尋根文學開始關注現代性對中國社會和民眾的影響,形成一股以反思為特征的文學思潮,意識到傷痕文學對現代性的隱匿,又面對現代性暴露的種種危機或后果,大張旗鼓地反思意在于“沖突和彌合”中實施自我療愈,還試圖通過“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使人們找到療救‘現代病的良方。”[2]這一時段的民國重敘極力干預傳統文化,發掘其積極向上的文化內核,有意突出“根”的價值,也表達了讓中國文化迅速與世界融合的強烈愿望,“這也是對‘正統文化的一種補充,在儒道釋的傳統遭到質疑甚至否定的歷史語境下,他們探尋著另一條傳統文化通向現代性的發展道路。”同[2]至于之后的新歷史小說,以顛覆、消解和解構為手段,擯棄僵化、呆板的主題,抱著求新的愿望和態度重敘民國,卻必須注入西方現代思想,秉承新歷史主義,以消解、對抗的姿態形成一股反“十七年文學”的新的文學思潮,其思想之現代、手法之新穎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自建國至21世紀的文學創作中,民國重敘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難能可貴的藝術探尋價值,可1980年代以后,“十七年”及“文革”重敘幾乎與民國重敘并駕齊驅,對推動文學事業的發展其作用同樣不可小覷。傷痕文學是“文革”結束之后出現的,作為一種文學現象或文學潮流,與剛剛過去的動蕩年代有關,哀痛和訴求應該是最初的創作動機,對人道主義、人性和人的價值的思考提升了文學的內涵,使其成為一個時段極其絢麗的藝術奇葩,“從審美取向上看,傷痕小說以其強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悲劇性開啟了現實主義復歸的潮流。”[3]總的來說傷痕文學除了濃郁的悲劇意識,恢復文學本真,也就是人的文學同樣具有顛覆的效果,尤其是對一個時代的否認在歷史重敘中達到了極其震撼的深度,也使緊跟上來的反思文學樹立起重敘的信心!重敘是對歷史的反芻,反芻作為一種生理現象或物理行為只是個簡單的再咀嚼過程,引申為人類高級思維活動也就有了哲學意義上的反思,上升到文學層次,且形成一股強勁的文學思潮其意義的確不同凡響。反省、回顧、再思考、再評價和懷疑是反思的精髓,注定了反思文學對“十七年”及“文革”重敘是一次帶有深度發掘特征的跨越,較之于傷痕文學,除了洞察苦難與創傷的歷史動因,還賦予個人對歷史應負的責任,吸收五四新文學的文化啟蒙思想,對歷史和現實給予深切關注,尤其是對國家命運和國家利益的思考提升了文學內涵和作品的價值。另外,尋根文學對“十七年”及“文革”等時期的重敘也不可小覷,極力探尋民族文化,開啟了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對話的先河!至于新世紀語境下的歷史重敘,通過對重敘資源的深度發掘,映照或鑒戒的水平都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且受到了學界和文學界的一致好評,也說明歷史之于現實永遠都有再深度發掘的可能和必要。

二、重敘中的遮蔽與反思性干預的缺失

每一次文學思潮的興起和衰落都有其可圈可點的根源,缺失或者說在歷史重敘過程中顯現的問題與自我意識、時代局限緊密相連。成就往往掩蓋缺失,可缺失的暴露必定與時代更迭有極大的關聯,“十七年的民國敘事借助‘史傳、‘詩騷傳統文學資源,建立起一種與權威歷史話語相輔相成的形象化歷史圖景;‘文革時代的小說,繼承了十七年的主題先行,并加以擴大,造成敘事目的對形象含混性的徹底排斥擠壓,使英雄的純粹性、歷史的邏輯性達到了非理性的荒謬程度,成為非理性地描寫歷史的理性過程……”[4]這段評述準確地對“十七年”及“文革”時期的民國重敘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卻只是針對政治環境和作家掌控社會中心話語權之后出現的弊端,學界和文藝界似乎都無意中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政治啟蒙現代性對現代性進行強制性解構,致使“十七年”及“文革”時期的民國重敘對現代性部分性遮蔽或偏離,造成愈加“純粹化”的歷史假象才導致概念意義上的缺失。

“‘五四產生的現代性主要體現為啟蒙現代性, 而啟蒙現代性則包括個性啟蒙現代性和政治啟蒙現代性, 前者指向個體、內心, 追求個性解放、人文關懷和自由平等, 對象直指知識分子; 后者指向社會、民族和國家, 追求獨立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的構建, 對象直指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5]二者之間的差異表現在“以集體性和文化的普遍性為其特征的民族主義與以個體和思維的獨立性為其特征的‘個體意識之間的沖突,”[6]可政治啟蒙現代性與個性啟蒙現代性“從一開始就無法構成實質性的對抗,后者在那個特定時期僅僅是前者的歷史衍生物,而無法成為一種獨立的現實力量。”同[6]“五四”之后,隨著國家民族獨立統一思想逐漸普及或被認知,“個性啟蒙現代性也成為了遠逝的背影,突出的只是民族政治的上下求索。”同[5]如此以來,恰好為政治啟蒙現代性與個性啟蒙現代性之間的讓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認知達到融合的目的是最理想也是最終的整合,尤其是20世紀前半葉,中國左翼文學思潮的興起加速了政治啟蒙現代性與個性啟蒙現代性之間的讓渡,之于現代性的整體概念來說,卻不具備完全消解或替代的意義。個性啟蒙現代性的轉變意味著現代性這個概念越來越具有可多層次解讀的可能,“五四文學大多從啟蒙現代性出發,將城市視為與新文化對立的舊文化環境,與鄉村無異。20年代末期,現代性又呈多元化狀態,左翼與海派從城市現代性出發,前者表現上海城市的殖民性和無產階級政治,后者進行對于上海日常消費角度的西方性想象。”[7]左翼作家的努力意在突出政治啟蒙現代性的重要性,海派作家則借助民國都市那個平臺,以日常消費為切入口對諸多現代行為予以西方性想象,如此以來,現代性就又派生出一個重要的分支。馬克斯·韋伯的城市社會學證明,城市是現代性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其實“韋伯想要證明的是,城市不僅作為多元要素之一參與建構了各個文明形態,甚至可以說,還為這些多元要素得以共同塑造現代世界提供了最重要的物理空間。”[8]城市現代性作為一個重要的分支,無疑豐富了現代性這個概念,與個性啟蒙現代性有相同之處,也存有差異,卻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城市現代性與政治啟蒙現代性之間注定存有一種矛盾對立的關系,這種對立直到中國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后才徹底消除,可作為民國時期重要的意識形態之一,只能逐步處于隱匿狀態。“十七年”及“文革”時期的民國重敘中,所謂的現代性表述具有單純指向的性質,以致于完全被政治化、革命化,期待達到絕對“純粹化”的目的,被遮蔽的也就是依托都市空間發展起來的城市現代性,卻真實也活躍地存在于民國和建國初期的都市文化語境下。20世紀30年代以降,由于海派作家與左翼派作家們持有完全不同的文學創作立場,致使城市現代性突出地反映在新感覺派的文學作品里,“基于這種日常消費性的世界主義風格的想象,新感覺派賦予上海以工業的、暴力的、男性的西方都市色彩……將對上海的消費性經驗轉化為國際資本主義欲望與物質的冒險經歷,其大量描寫的性征服、競技、烈酒、恐怖、高大建筑、異國冒險等,帶上了西方人的物質經驗與冒險經歷,一切都在國際性消費生活的意義上符號化。”[9]符號化的結果就是有意或無意地將生活徹底“藝術化”,以致于海派作家們積極地在文本中“將上海生活置于一個平面化的瞬間狀態,避免對上海城市歷史與東方性深度內容的深究,以造成對上海與巴黎、紐約等國際性都會并無差異的理解。”同[9]說起來的確有浮夸之嫌,卻沒有影響城市現代性在民國都市文化語境下極度發揮、發展。建國后出于對資本家的溫和態度,使城市現代性延續到“文革”前夕,不同的語境下會表現不同的狀態,卻反映其真實存在,“當時的資產階級子女,以戴雷朋太陽眼鏡(Ray-Ban)、騎英國的藍翎自行車(Raleigh)和擁有德國的羅萊佛來反光照相機(Rolleiflex)為榮,因為這三樣東西的首字母都是“R”,所以‘3R先生(Mr. 3R)就成為了時髦青年人的代名詞。”[10]物質只是現代性的表征,表達了民國城市現代性延續后的境遇,“文革”開始后處于完全隱匿狀態是政治啟蒙現代性占有絕對主導地位的結果。與城市現代性對應的該是鄉村現代性,只是處于次要地位,受到環境、經濟、認知等因素的制約,再是鄉村與都市之間存有距離和傳播途徑上的差異,致使政治啟蒙現代性得到強大的傳播和發展空間,有文學評論者才直言:“十七年文學不僅不是反現代性的,而是現代性的,”[11]其中的現代性應該是政治啟蒙現代性,也恰好說明“十七年”及“文革”時期的民國重敘對城市現代性的遮蔽。處于城廂和經濟發達區域的鄉鎮對現代性(包括城市現代性和政治啟蒙現代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接受能力,也因此形成了富有個性和地域性的鄉村現代性,如此以來,所謂的“現代性”在民國重敘中表述的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概念。“‘五四啟蒙者開始了個性啟蒙夢之旅,但對廣大民眾的政治啟蒙任務就落到了無產階級共產黨的身上,因此從‘五四到新中國,個性啟蒙現代性逐漸讓渡于政治啟蒙現代性。”[12]這種逐步讓渡的過程也意味著民國終結之后,政治啟蒙現代性能夠順利地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上升到文學層面,彰顯革命理想就成了不能背離的主題,激情地遮蔽了一切能釋放被遮蔽的現代性的渠道和場所,其中就包括城市現代性和非革命性的鄉村現代性,即便在場也完全以扭曲的丑惡形象生成反面教材。不能否認,城市現代性具有萎靡、浮華、過度強調個人主義的弊端,卻有積極的一面,主要表現在城市建設、經濟和文化發展等;鄉村現代性除了對城市現代性的吸納,還不排斥政治啟蒙現代性的傳播,只是現代性的影響是一種非單純性的表現才顯得不那么純粹,可作為能局部性地影響鄉村社會的意識形態同樣不容忽視,文化啟蒙運動、鄉村建設運動和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的經濟建設活動,都是與現代性的傳播和踐行分不開的……如此以來,民國時期的現代性就擁有極其豐富的內涵,那在“十七年”及“文革”時期的民國重敘中理應對其予以正面或公正地書寫,遺憾的是,重敘中的缺席或純革命性的表現造成了對現代性部分性遮蔽或偏離,通過文字顯現出來的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民國,所謂的反思就更無法提起了。

現代性自1980年代完全發展起來后,尋根文學也應運而生,卻是在沖突與彌合中祈求自我療愈,對“文化”和“根”的追尋,之于文學來說,在一定意義上的確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他們往往采用世俗的價值觀念去表現超越世俗的審美精神,這些都使‘尋根陷入了重重困境,也使他們遭到了諸多評論者的質疑與批評。他們所倡導的浪漫的、回歸民族傳統文化的文學創作最終只是一個虛擬的‘神話。”[13]不否認尋根文學一開始就有意開掘主題的深度、拓寬題材的廣度,很多作家不約而同地用藝術的目光極力探尋民國,這個時期的民國重敘較之于“十七年文學”和“文革小說”的確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文學成果有目共睹,其影響也是深遠的,“20世紀80年代,在‘后發現代性的中國,對西方文化危機和現代性話語‘破產的認知已經構成中國人文視野的重要方面,這決定了尋根話語對‘世界的想象不可能如五四新文學那般樂觀和堅定,‘世界的面目已日益顯露復雜性,而對民族傳統的重新發現和整理正是對這個面孔噯昧的‘世界的回應和對策——尋根話語在新的‘世界‘和‘西方意識的格局中,確立了對‘傳統和‘民族的重新體認。”[14]這段評述準確地把握了尋根文學的創作思路和思想脈絡,卻沒有充分地揭示其最終退場的根本緣由,曖昧和妥協致使具有反思特質的新一輪文學思潮的反思力度出現了先天性虛虧,“現代性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只有合理與不合理以及認同的程度不同。”[15]認同程度加上現代性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同狀態或后果,合理與否是對其加以改造或反思的現實依據,尋根文學對現代性予以反思的態度沒錯,對現代性的發展后果缺乏準確估量也在情理之中,二十世紀末期接受現代性的能力和程度究竟尚處于發展階段,卻成了尋根文學致命的缺陷,尤其在秉承的基礎上建構民國重敘文本時,以反“十七年”及“文革”時期的歷史敘事或重敘為基調,卻有意或無意地忽視被遮蔽的現代性之于民眾生存非革命化的影響,也使歷史重敘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五四文學”的翻版或延續,關鍵是對民國時期的現代性缺乏前瞻性的反思性干預,不能不說是一種缺失,卻為再介入民國重敘提供了歷史性的參照或鑒戒。

尋根文學的反思勇氣和信心是值得稱贊的,現代性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后起文學思潮理應很好地傳承,可惜,當尋根文學退場之后,隨即登場的新歷史小說干脆放棄了對現代性的反思,只是將其作為參照以達到解構歷史的目的。1990年代以后,民國題材依舊是不可或缺的歷史重敘資源,對現代性的反思卻讓位于被現代性支配下的欲望化敘事。新歷史小說以顛覆、戲謔和詭異的藝術手段為民國重敘注入了新的生機,卻將“十七年文學”的斗爭史改寫成一部部欲望史,“其對歷史理性的懷疑和對偶然性的極端強調也有利地影響了小說的選擇機制和結構形式……最終的后果是對十七年文學民國敘事的全面解構”。[16]新歷史小說的顛覆和消解源自對西方文學藝術思想的吸納和利用,顛覆和消解的沖動卻與其受現代性的影響或支配有關,也難怪從客觀、真實的藝術世界走向主觀、欲望化的私人花園。欲望化書寫本身就是現代性的一種體現,可書寫者對現代性依舊保持著樂觀、向前看的姿態,對現代性后果估量不足或根本不予以關照,除了客觀因素,更主要的是現代性演變成一種單純的敘事動因之后,所謂的反思便被同時激發的創作沖動消解了。

新世紀語境下,家族敘事是繼反思文學和尋根文學之后再度興起的文學思潮,之于歷史重敘,尤其是民國重敘豐富了歷史的想象,也提升了文學內涵,卻對現代性的切入依舊停留在表層。家族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封建統治者極力推崇的微組織形式,新文化運動中反家族勢力是重中之重,“封建性”和“私有性”致使其成就了新文化語境下最糾結的痼疾,可思想啟蒙家的竭力批判和否定只是思想武裝,用革命的手段予以徹底消除才能達到最終目的,也成了現代文學和“十七年”及“文革”時期的民國重敘或敘事的主調,卻無法逃避高調敘事的泥淖。新世紀家族敘事采用多維度秉承的文學手段,以審視的目光對家族予以“復雜化”書寫,也恰好映照出敘事客體本身所具備的非單純化的性質,可由于極力運行家族敘事與革命敘事雙重軌跡,致使“家族與民族、現代與傳統、激進與保守、進步與循環、偶然與必然、理性與非理性、眷戀與決絕等等,不無矛盾地匯聚在新世紀的家族歷史敘述中,沒有哪一種‘聲音的敘述可以成為引領潮流的主調。”[17]這種“聲音”的繁雜或缺失,固然有其復雜的現實和歷史原因,可對“現代與傳統”的審視依舊以“五四”文化啟蒙為基點,不說沒有掙脫由家族與革命形成的陳舊的敘事鏈,面對現代性在新世紀語境下派生出來的種種困惑或困境,只能于歷史中尋找某種契合,其曖昧的態度與尋根文學有相似之處,缺乏前瞻性的反思性干預才致使重敘與反思出現人為性的斷裂。

從以上解析可以看出,“十七年文學”的激情、尋根文學的曖昧、新歷史小說的顛覆和詭異,以及新世紀語境下家族敘事的斷裂,造就了眾多風格迥異的民國重敘文本,卻沒能形成完整也完美的反思性批判體系,現代性作為一種合目的性的意識形態貫穿民國始終,重敘與反思并存才能使其在對抗和矛盾中充滿張力。現代性在不同語境下呈現的后果也大不相同,除了時間因素的制約,還有客觀和主觀意識上的契合或被迫,遮蔽引發的不完整敘事,以及對其后果估量不足,導致缺席和對前瞻性的反思性干預的忽視,致使重敘與反思發生人為性的斷裂。新世紀語境下,現代性依舊是一項未完成的工程,強化反思性民國重敘也就有了預料之中的機緣和必然。

民國重敘在新中國文學史上的確占有重要的地位,可單一的敘事不可能讓文學百花園里萬紫千紅,尤其是1980年代以后,文學資源的豐厚和創作熱情的高漲,眾多可圈可點的文學作品釋放出異常瑰麗的光彩。重敘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手段,作家們的藝術目光自然而然地介入了歷史的時空,“文革”結束后,首當其沖的就是傷痕文學。“十七年”和“文革”時段是諸多重大事件的發生期,那些標志性事件就成了傷痕文學重要的重敘資源,可傷痕文學在取得文學地位和普遍關注后很快陷入兩難境地,過分地凸顯矛盾性似乎還不是重敘的硬傷,隱匿現代性才使其失去了深度反思的品質,“正是處于多重相互抵觸和排斥的緊張關系里,傷痕小說無法真正通達辯證揚棄之途,當啟蒙實踐遭到抵消和壓抑之后,矛盾性恰恰成為傷痕小說最后一根救命稻草。”[18]現代性在傷痕文學里的缺席或隱匿有其固有的根源,卻又究竟是歷史重敘中的缺失。政治啟蒙現代性在建國后到“文革”結束期間始終占有主導地位,之于現代性來說不再是一個完整的概念,被遮蔽的在經歷政權更迭之后并沒有消失,其真實的半隱匿或隱匿狀態反映出那一時段的社會矛盾,卻沒有保持絕對靜止的狀態,尷尬與沖動也只能于壓抑和糾結中顯現,文學層面上的缺失就又是不得不說的遺憾。

猜你喜歡
啟蒙反思性
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數學反思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
基于臨床反面案例分享的反思性教學研究和實踐
摭談數學教學中的反思性學習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38
培養學生反思性學習的幾點思考
論“五四”鄉土小說“失意”的啟蒙
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啟蒙探析
藝術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00:34:07
涓生思想啟蒙中的不徹底性
再論中國近代史上的啟蒙與救亡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37:33
言意共生,語文的“啟蒙”之美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欧美a在线看|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中文字幕66页| 亚洲男女天堂|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αv毛片|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国产视频 第一页|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亚洲香蕉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2020|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午夜三级在线|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先锋资源久久| 成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无码在线激情片|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网图区|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操国产美女|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婷婷综合色| 精品久久777|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深爱婷婷激情网| 国产第四页|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99草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蜜桃|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在线|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97在线国产视频|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欧美福利在线|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99国产在线视频|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色伊人| 啊嗯不日本网站|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www.国产福利|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二区|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不卡网|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