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
農業作為國家經濟發展進步的根本,其經濟的繁榮與國家其他產業發展正相關。但由于資源、政策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區域經濟存在較大差異,對農業經濟發展也造成影響。本文通過分析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探索均衡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一、引言
由于地理因素影響,我國土地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東部地區由平原為主,光熱條件充足,氣候優越,具備內陸寬廣的海岸線以及稠密的河網。因而農業領域不論是生產還是運輸均十分便捷,是國家農業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中部地區作為國家東部平原以及西部高原區域的過渡地區。地形十分繁雜,且地勢起伏過大。雖擁有長江與黃河等河網接連東部的地區,具備較為足夠的雨水,但因其地處位置,自然環境較為敏感,導致農業經濟遭到一定限制,與東部地區具有較大差異。而西部區域以荒漠及高原為主,自然條件偏差,因其地理條件制約,難以從事較大規模農業生產,致使這一區域農業經濟與中部及東部地區相比較為落后,是國家重點扶持農業經濟的地區。
二、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
(一)資源因素
由于人為、歷史以及地理等多種因素,致使西部與中部地區自然資源開采不夠與浪費利用的現象產生。同時,由于各種流通和運輸資源以及工業資源多集中于東部區域。在西部與中部地區農業生產中,工業對農業的推動作用無法得到充分展現,致使資源出現在東部地區過剩,西部與中部地區稀缺的現象。這一現象,使區域經濟出現差異,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一定消極影響。
(二)自然環境因素
由于地處位置的原因,西部與中部地區自然環境對國家農業領域發展十分不利。平均海拔最高以及陰冷的青藏高原。以戈壁與荒原為主的蒙新高原。水土流失以及干旱現象嚴重的黃土高原。這三大高原盤踞我國西部與中部大部分土地。而這一自然生態對兩個區域的農業經濟進步和發展造成極大地制約,是致使西部和中部農業領域經濟滯后于東部地區的主要因素。
(三)政策因素
自改革開放后,祖國東部地區與國家整體經濟均經歷較大的發展,這與西部灌輸東部能源緊密相關。因西部地區對東部地區乃至國家的風險,才使東部地區與國家的繁榮與興旺。但是,由于國家通過政策手段,利用西部地區能源扶持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致使西部地區發展受阻。長期以來,西部能源作為其唯一具備競爭力的資源,并未充分發揮其價值,致使西部經地區經濟進步受阻的同時,還需承擔能源開發產生的自然生態破壞以及環境惡化的難題。西部地區自身特征以及資源開發所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導致西部與中部地區在農業領域發展層面雪上加霜。然而,早期擬定的經濟發展政策中,因對能源的過渡依賴,導致中西部地區其他產業特別是農業領域的投入力度欠缺,致使農業經濟發展在自身原因影響的基礎上,后續政策等原因也對其造成消極影響。
三、均衡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策略
(一)優化整合多種資源
合理運用與開采資源,對現存資源實施科學整合與優化,有利于祖國農業經濟發展,西部與中部礦產資源與能源是此地域農業經濟進步助力。經過利用與開采資源,不但可以供自身經濟發展,并配合東部發展,也可得到東部資金與技術的幫扶,為自身交通運輸與基礎設施建設牢固基礎。改革開放成功經驗表明,完善交通運輸建設可在較大程度上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二)通過合理政策推動農業經濟發展
產業的發展與經費扶持緊密相關,而西部與中部充足的資源及能源是經費的主要來源。降低政府對相關能源價格干預,使能源價格落實市場化,使西部能源切實展現其價值,有利于西部與中部農業經濟進步。同時,有效解決能源開發產生的多種環境問題。并且,有能源產生的足夠的經費也可推動西部與中部引入東部地區先進技術的進程,從而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
(三)基于自然環境發展區域特色農業
中西部區域具備多樣、豐富的地理條件,而這一特征也成為其發展特色農業的主要基礎。國家重點牧場均集中在這一地區,因而蓄奴業成為中西部區域農業領域經濟進步的重要支撐。與東部地區相同,中西部畜牧業也存在長遠的歷史。合理發展畜牧業,可與東部糧食產業優勢互補,進而均衡我國農業經濟。此外,經濟作物作為推動中西部地區農業領域經濟進步的另一支撐。哈密瓜與葡萄使新疆地區成為“瓜果之鄉”,熱帶水果與亞熱帶經濟作物成為云南及廣西地區經濟的主要來源。因而,貫徹因地制宜理念,運用地區的地形優勢,大力發展農業多元化經營,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
四、結語
綜上所述,區域經濟差異,對祖國農業經濟發展會造成一定不良影響,不論是政策因素,還是自然環境與資源因素,均影響著地區農業經濟。基于此,政府應合理利用自然環境優勢以及資源優勢,通過政策與特色農業等手段促進國家農業經濟進步發展。(作者單位:中共葫蘆島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