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玲
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大普及與深入改革,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壓力驟增。在“互聯網+”大發展形勢下,創業孵化園作為一種新興的創業教育實訓平臺,是新時期培育創新性人才、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嘗試。本文從高校角度出發,構建“互聯網+”和“創業孵化園”的生態體系,闡述了在“互聯網+”背景下設立高校創業孵化園的意義和必要性以及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一、“互聯網+”、創業孵化園定義及發展概述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迄今為止并沒有標準的定義,它是在互聯網發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是僅在中國形成的特有的一個概念。 “互聯網+”關鍵體現在“+”上,實質是一種創新,更是一種跨界融合,這種跨界和融合有線上和線下資源的跨界融合,有專業知識,學科思維的不相同的跨界融合。“互聯網+”并不是顛覆傳統行業,而是對傳統行業的進一步優化升級,以實現多元化發展趨勢。
孵化器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基地,其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創業企業為服務對象,開展創業培訓、輔導、咨詢,提供政策、法律、財務和共享設施等服務,以降低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培養成功的科技企業和企業家。創業孵化園的建成并投入使用,為自主創業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平臺,鍛煉了學生與市場對接、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依托“互聯網+”發展高校創業孵化園
在社會蓬勃發展的背后,傳統型的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創業孵化園的地區分布不均;二是創業孵化園的成果推廣受到局限。大學生傳統創業孵化園的成果推廣平臺以實體為主。三是創業孵化園基地的經費不足。在 “互聯網+”視域下,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需要把握時機,突破傳統型孵化基地的局限,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前沿科技有機結合。(1)導師主導,積極推進孵化園“第二課堂”功能。人力資源是高校創業孵化園得以存在的先決條件,也是基地持續發展的必然前提。地方高校應大力培養具有創業教育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青年教師,可與企業合作,深入企業學習創業知識和創業實踐經驗。地方高校要對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量身定制”培養計劃;聘請創業經驗豐富、創業效果明顯,具有一定理論實踐基礎的成功創業者、企業家以及技術專家擔任創業導師和兼職教師,用實踐經驗給大學生上好創新創業教育的“創業大講堂”及“企業家大講堂”。(2)轉變觀念,大力發展“眾創空間”。組織商業模擬比賽、參加國家級創業大賽,創辦一個創業大講堂、建立一個創業孵化園區、舉行系列創業競賽、樹立一批創業典型,作為實現創新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保障。(3)拓展多樣化的籌融資渠道,當地政府出臺相應政策與高校共同支持資金。輔助大學生的技術創業,促進創新成果的市場化和商品化,加強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聯系和轉化,并能加強校企合作。(4)打造信息實時共享平臺。信息共享平臺有利于高校與外界進行多樣化的創新資源交流與轉化,有利于促進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的完善與發展,能為高校的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提供信息與資源交互。
“互聯網+”與創業孵化園的跨界融合使孵化園的信息覆蓋面更加廣泛和全面,主要表現在以下 3 個方面:一是吸引社會更多企業的關注,企業可為高校創業孵化園提供相關的資金支持、技術引導和職業指導,而高校可為企業帶來創新成果并能提高企業生產運作效率和價值,從而形成校企合作的雙贏模式;二是基于互聯網的股權交易機制,完善新三板市場,降低創新型企業的融資門檻,拓寬股權交易通道,形成快捷便利的退出機制;三是通過互聯網平臺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專項基金或是以眾籌等形式籌集資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和售賣商品。
三、結語
通過將“互聯網+”與高校創業孵化園的有機融合,優化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的運營模式。構建我國地方高校特色的 “互聯網+ ”創業孵化園的生態體系,形成了 “互聯網+高校創業孵化園”的可持續發展途徑,以促進高校創業孵化園科研成果的市場化和產業化。(作者單位:滄州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
1.2018年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互聯網+創業孵化園”助推高校就業創業的研究》(課題編號:2019036)研究成果。
2.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媒體條件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編號:HB17JY003)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