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
[摘要]目的 分析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的危險因素。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科鋼板內固定術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有無關節炎性疾病將其分為關節炎組和非關節炎組,每組各6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考察造成鋼板內固定術后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的危險因素。結果 單因素分析結果提示,關節炎組患者的術后30 min內手術、術后骨折解剖評分、半月板損傷、骨質疏松、致傷方式、骨折分型、術后負重時間等情況與非關節炎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術后骨折解剖評分、骨質疏松、骨折分型、半月板損傷、致傷方式、術后30 min內手術、術后負重時間是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 在脛骨平臺骨折治療中,使用鋼板內固定可提升治療效果,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的獨立危險因素為術后骨折解剖評分、骨質疏松、骨折分型、半月板損傷、致傷方式、術后30 min內手術、術后負重時間。
[關鍵詞]膝創傷性關節炎;脛骨平臺骨折;鋼板內固定;骨質疏松
[中圖分類號] R683.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7(a)-013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knee traumatic arthritis secondary to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treated by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6 to April 2017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rthritis group and non-arthritis group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re was arthritis or not,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secondary knee traumatic arthritis after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were analyzed by single factor and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30 minutes after injury, fracture anatomy score, meniscus injury, osteoporosis, injury mode,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and postoperative loading time in the arthritis group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non-arthritis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racture anatomy score, osteoporosis ,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meniscus injury, injury mode, 30 minutes after injury and postoperative loading tim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in the arthritis group (P<0.05). Conclusion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secondary traumatic arthritis are fracture anatomy score, osteoporosis,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meniscus injury, injury mode, 30 minutes after injury and postoperative loading time.
[Key words] Knee traumatic arthritis;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Osteoporosis
臨床上,脛骨平臺骨折疾病較為常見,老年人中比較多發,占比9%[1]。脛骨平臺骨折會造成外平臺及內平臺受力不均,從而使患者出現骨關節炎。脛骨平臺骨折指脛骨近端骨折,通常伴隨周圍軟組織損傷。復雜脛骨骨折通常伴有半月板及韌帶損傷,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創傷性關節炎、關節面塌陷、關節僵硬、關節畸形等,近幾年生物材料科學及骨折處理技術具有顯著提升,短期效果顯著。但對于脛骨平臺骨折中期療效及遠期療效的報告不多,結果具有明顯差異。臨床上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疾病的方法多樣,鋼板內固定治療方法效果顯著,且創傷小,廣泛應用于臨床[2],但該手術方式容易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3]。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的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科鋼板內固定術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有無關節炎性疾病將其分為關節炎組和非關節炎組,每組各60例。本次研究已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障礙患者;②肝腎功能異常患者;③長期服用阿片類藥物患者以及慢性疼痛患者。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實施股三維重建、MRI、膝關節正側位片、CT平掃等檢查,明確患者的骨折及周圍組織損傷狀況,將患者患肢抬高,使用石膏對其進行臨時固定,如患肢腫脹明顯,可實施根骨牽引。患者保持仰臥位,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進行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治療。根據患者塌陷區及骨折類型的不同選擇切口。將T型鋼板用于內側平臺中,將L型鋼板用于外側平臺中。針對骨折Schatzker分型選擇內固定方法。Ⅰ型、Ⅲ型患者可使用支撐鋼板與拉力螺釘固定,Ⅴ型、Ⅵ型患者應先使用雙側鋼板固定方式對內側平臺進行固定,Ⅱ型、Ⅵ型、Ⅳ型患者骨折復位后,如遺留關節面有>3 mm的塌陷,則進行人工骨或體骸骨進行移植,觀察患者的骨折復位情況。治療過程中,患者交叉韌帶若出現實質處斷裂,無需進行處理,如后期出現明顯關節失穩等癥狀,可實施韌帶重建。骨折患者進行復位固定及關節囊縫合后,如側方應力試驗為陽性,應對其進行探查,并對受損側副韌帶進行修復。術后使用長腿石膏托將患肢固定于功能位,患者若無合并損傷,固定時間為3~5 d,反之則為3~4周。患者拆除石膏后,應進行膝關節功能恢復訓練,骨性愈合后,可進行合理的負重訓練。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性別、術后骨折解剖、術后負重時間、受傷至手術時間、致傷方式、骨質疏松、骨折分型、合并交叉韌帶損傷情況、半月板損傷情況、鋼板類型、內固定是否取出等),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的危險因素。
術后骨折解剖評分標準包括:①優是指患者的骨折完全復位;②良是指患者的骨折基本復位;③可是指患者的骨折改善明顯;④差是指患者的骨折無任何變化。術后負重時間18 d為短;術后負重時間25 d以上為長。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多因素考察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的單因素分析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交叉韌帶損傷、內固定是否取出、鋼板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關節炎組患者的致傷方式、骨折分型、半月板損傷、骨質疏松、術后負重時間、術后30 min內手術、術后骨折解剖評分等情況與非關節炎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術后骨折解剖評分、骨質疏松、骨折分型、半月板損傷、致傷方式、術后30 min內手術、術后負重時間是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2)。
3討論
一般情況下,脛骨平臺骨折軟組織損害較為嚴重,臨床上在治療時具有一定困難[4]。如不能對脛骨平臺骨折軟組織損傷進行有效處理,則會對患者正常膝關節功能造成影響,致使患者出現膝內翻畸形、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5]的發生。
脛骨平臺骨折治療中,重點在于如何使膝關節穩定、無痛、對位良好、活動正常[6]。如閉合性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軟組織及全身狀況良好,應及時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避免產生局部張力性水皰,嚴重者出現骨筋膜室綜合癥,錯過最佳治療時間[7]。若患者軟組織已有一定損害,應先進行骨牽引及消腫處理,待皮膚紋理恢復正常,腫脹消退后,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開放性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應于術后6~8 h實施手術治療[8]。相比較于其他治療方法,鋼板內固定可有效降低骨折患者移位發生率,穩定性強[9]。但該手術方式術后容易出現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10]。所以,找出造成術后創傷性關節炎的危險因素具有重要意義[11]。通過研究,可以看出術后骨折解剖評分、骨質疏松、骨折分型為影響鋼板內固定脛骨平臺骨折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的危險因素[12]。合并骨質疏松患者關節容易出現塌陷壓縮,造成骨質流失,骨量水平降低[13],致使患者在骨移植、復位期間出現復位錯失,不能得到有效的堅強固定效果[14]。防止出現創傷性骨關節炎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解剖復位后的固定效果,也是造成骨質疏松合并癥患者復位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因素[15-19]。
本研究以我院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結果提示,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交叉韌帶損傷、內固定是否取出、鋼板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關節炎組患者的致傷方式、骨折分型、半月板損傷、骨質疏松、術后負重時間、術后30 min內手術、術后骨折解剖評分等與非關節炎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術后骨折解剖評分、骨質疏松、骨折分型、半月板損傷、致傷方式、術后30 min內手術、術后負重時間為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提示關注脛骨平臺骨折危險因素,可有效控制該疾病的發生率,對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術后骨折解剖評分、骨質疏松、骨折分型、半月板損傷、致傷方式、術后30 min內手術、術后負重時間等為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的危險因素,在臨床治療中應重點關注以上危險因素,降低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疾病的發生率,從而為脛骨平臺骨折的良好恢復提供經驗與依據。鋼板內固定技術資金投入小,風險低,具有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臻,紀斌,龐金輝.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繼發膝創傷性關節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醫學綜述,2017,23(8):1656-1658.
[2]王興山,唐杞衡,杜輝,等.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術后創傷性關節炎回顧性研究[J].臨床軍醫雜志,2016,44(4):353-356.
[3]劉雅克,陶然,王洪,等.脛骨平臺骨折術后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J].中華骨科雜志,2016,36(18):1160-1166.
[4]王宇強,翟磊,趙永軍,等.SchatzkerⅣ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后內側入路鋼板內固定的療效及預后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9):137-138.
[5]楊光煦,劉啟圣,歐陽傳煒,等.膝內外側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17,19(1):26-29.
[6]張諍,程添棟.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J].安徽醫學,2017,38(6):761-763.
[7]王弘,許譚妙.雙切口雙鋼板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16,45(7):968-970.
[8]劉念,張紅,宋曉飛.膝關節鏡微創手術應用于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7,23(9):31-35.
[9]顧夢臻,唐獻忠,于榮華,等.2種鋼板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對患肢負重時間的影響[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6,31(4):430-432.
[10]喻偉,沈小輝,劉志剛.髓內釘與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不愈合并慢性感染的效果對比[J].廣西醫學,2016, 38(9):1225-1227.
[11]徐東建.單、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療效的比較[J].江蘇醫藥,2016,42(23):2583-2585.
[12]凡祥軍,韓宜印,孫夫超,等.微創內固定系統鋼板與解剖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6,39(12):1105-1108.
[13]陳錦富.經皮微創鋼板內固定手術與常規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比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1):120-121.
[14]童立,王兵,張小海,等.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手術臨床療效分析及手術入路探討[J].皖南醫學院學報,2017,36(2):146-149.
[15]謝逸波,曾波,李培浩.雙鋼板和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式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療效對比[J].河北醫學,2017,23(1):149-152.
[16]戴季林,夏增兵,胡文林,等.Lisfranc中柱損傷的解剖學特征及與術后創傷性關節炎發生風險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18):22-25.
[17]高宏梁,周新華,吳猛,等.低能量體外沖擊波對膝骨關節炎大鼠軟骨細胞凋亡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8, 56(1):32-35.
[18]孫士全,譚濤.針灸治療膝骨關節炎的作用機制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10):127-130.
[19]傅升培.膝關節鏡輔助下內固定和傳統切開手術治療后外側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對比[J].中國醫藥科學,2017, 7(12):165-168.
(收稿日期:2018-12-05? 本文編輯:孟慶卿)